据新华社报道,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红星新闻记者搜索发现,此前多地已经在这两类贴息方面有过成功尝试。如重庆去年实施了家装消费品以旧换新贷款贴息政策,记者从重庆市商务委获悉,2024年共收到1340位消费者申报贴息,拉动消费贷款14418.92万元。
多位受访专家提到,贴息政策在促进消费升级、提振消费信心和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促进服务供给升级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在具体政策落地时,要注意优化流程,加强资金监管,同时可以与其他政策加强联动。
▲创意配图 据图虫创意
消费贷贴息有何好处?
显著减轻消费者大额支出还款压力
此次国常会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记者注意到,此前多个省份都曾施行过个人消费贷款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成果显著。
8月1日,红星新闻记者从重庆商务委获悉,2024年重庆实施了家装消费品以旧换新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在参与银行借贷用于旧房装修、局部换新的消费贷款,按年利率2%、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标准给予贴息,每位消费者贴息金额最高不超过4000元。2024年共收到1340位消费者申报贴息,拉动消费贷款14418.92万元。
四川省财政厅4月发布的文章提到,针对汽车购置、电子产品、住房装修、家电家具耐用品4类商品线下消费贷款,财政部门按照年利率1.5%、单笔不超过3000元给予居民1年期一次性贴息,有效发挥提振全省消费需求作用。政策实施以来,全省已兑现财政贴息资金超5800万元,支持省内银行机构发放消费贷款41.1亿元;截至2024年末,全省住户消费贷款(不含住房贷款)余额4894亿元,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2%。
7月23日新华日报消息,江苏下发《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贷款财政贴息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1%的贴息比例、5000万元的年度规模,精准灌溉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等五大领域,预计年度拉动社会资本超310亿元,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注入政策红利。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有助于降低居民信贷成本,通过财政贴息,个人消费贷款利率可压降至3%以下,显著减轻购车、家电换新、文旅消费等大额支出的还款压力。同时有助于优化消费结构,如政策聚焦汽车、电子产品等耐用品及线下消费场景,既促进传统消费升级,又通过限定线下消费带动实体商业复苏,创造就业岗位。另外,也有助于提振消费信心。
宋向清认为,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则是稳定市场主体的“强心剂”,能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促进服务供给升级。另外,服务业吸纳全国近50%就业人口,政策通过支持中小微企业维持运营,能间接保障就业。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提到,通过财政贴息,一方面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提高居民运用金融杠杆扩大消费的意愿和能力;一方面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支持和鼓励经营主体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适度让利于民。总之,财政贴息政策将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并强化与金融政策协同,进一步助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
明确贴息范围
个人消费贷应限定于购车、家电等
宋向清认为,政策落地的重点应该是细节设计与执行效率并重。一方面,要精准界定政策边界,明确贴息范围与标准,细化申请条件。如个人消费贷需限定于购车、家电等特定场景,避免资金流入股市、楼市。服务业贴息应区分行业特性,如宁夏对批发零售、健康养老等行业分类支持,江苏聚焦生产性服务业设备投入。个人消费贷款用途与消费凭证也应该匹配,且单笔贴息不超过3000元;服务业企业需提供贷款合同、经营流水等证明材料,防止“空壳企业”套取资金。
另一方面,应该简化申请手续,强化部门协同。建立财政、金融、行业主管部门联动机制,如江苏要求发改部门牵头审核项目清单,财政部门预拨资金,银行实时反馈贷款发放情况,形成政策闭环。另外,还应该加强资金管理,建立专用账户与台账,并动态调整贴息力度。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针对国常会部署的消费贷款贴息政策,银行业可精准对接需求,扩大政策覆盖。针对个人消费端,梳理购车、家电、文旅等重点消费场景,设计匹配的贴息贷款产品,明确贴息后利率、额度、期限等核心要素,简化申请流程(如线上提交材料、快速审批),降低居民获取信贷的门槛。针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聚焦餐饮、家政、托育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主动摸排融资需求,提供定向贷款支持,并清晰告知贴息政策细则(如贴息比例、申请条件)。
另外,曾刚提到,应加强风险管控,确保资金合规使用。严格审核贷款用途,通过合同约定、贷后跟踪等方式,确保贷款真正用于个人消费或服务业经营。另外银行要配合财政、监管部门做好贴息资金的核查,建立台账记录贷款发放、贴息申请等全流程信息,保障资金使用透明、高效。
曾刚认为,通过这类举措,银行业既能履行政策落地的“管道”作用,又能借助政策契机拓展消费金融业务,实现社会效益与自身发展的双赢。
董希淼则提到,对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应面向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应覆盖国有、民企等各类所有制企业。
董希淼建议,应该强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国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协同,形成叠加效应,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用。宋向清在采访时也提出了类似观点,建议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政策协同(如与设备更新、创业担保贷款联动),并通过绩效评估持续优化政策设计,确保财政资金“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红星新闻记者 刘亚洲
编辑 郭庄 责编 邓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