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的20周年。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时代答卷。
8月15日上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生态日成都市主场活动举行。活动现场,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五周年成果、2025年度美丽成都建设优秀案例、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成果、《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年度运行报告(2025)》等系列成果发布。
五载奋进
成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斐然
活动现场,成都市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了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五周年成果。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和扎实的成果,详细阐述了成都五年来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和卓越成就。
▲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在活动现场发布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五周年成果
“五年来,成都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持续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坚峻表示,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成都构建起了 “1+1+4+8” 政策体系,分别印发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编制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6大专项方案,为成都低碳发展筑牢根基。
记者在现场获悉,在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方面,成都破解市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和县市新城结对联动;推动土地从增量依赖向存量挖潜转变,五年来,全市处置批而未供土地35.5万亩,金牛区国宾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获评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典型案例。全市耕地数量增至505.3万亩,绿色建筑面积占比提升至90%,累计建成各类公园超1500个,城市在自然中有序生长。
成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光伏、氢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不断延伸,2024年氢能全产业链产值增长15%。累计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68家、绿色工业园区4家。“十四五”以来,完成建材、铸造等行业91户企业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清理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6万余户,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6%。
在交通运输领域,成都构建起 “轨道+公交+慢行” 的绿色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突破670公里,居全国第4位。开通运营16条快速公交线路,地铁站点50米范围内就近设置公交站点比例达94%。累计建成充换电站约3800余座、充电桩32万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8万辆、占比15.1%。
能源体系也在加快变革,电网安全负荷提升至2310万千瓦,新津永商等储能电站投运,储能装机达42万千瓦,光伏装机105万千瓦,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700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90%,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国家“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双碳’工作是一项全面的、持续的长期推进工作,实现目标须久久为功。下一步,成都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李坚峻说。
多点突破
生态建设亮点纷呈成果丰硕
活动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等单位纷纷亮出各自领域的生态建设成果,一系列创新举措和亮眼成绩彰显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活力。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现场发布了2025年度美丽成都建设优秀案例(第一批)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在活动中发布了2025年度美丽成都建设优秀案例(第一批),充分展示了成都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从青白江区大同街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到都江堰市保障成都饮用水安全,从邛崃市助推半导体材料产业功能区转型升级到金堂县国家绿色园区建圈强链,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讲述着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成都故事”。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现场发布了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成果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现场发布了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成果。记者从现场获悉,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经验入选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形成全国引领效应。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超9600公里,大熊猫国家公园完成生态修复27万亩,成都“城市绿心计划”(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发展案例)作为全国唯一案例,荣获2024世界绿色城市大奖。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在活动中发布了《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年度运行报告(2025)》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在活动中发布了《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年度运行报告(2025)》。该报告显示,该平台全年实现生态产品交易总额1.79亿元,协助全省林草碳普惠机制建设,促进发布《四川省林草碳普惠管理办法》及3项省级方法学,填补全国林草碳普惠体系空白;首创 “再生资源+碳账户” 模式,废塑料、废纸首单交易落地,为“无废城市” 建设注入市场化动力。
据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党总支委员万亚军介绍,目前该平台试点专区扩容至全省22个市州,建设了川、甘、青、藏四省区“江河源”生态产品交易暨绿色金融专区,协同打造全国首个跨区域绿色金融协作机制。“西部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将继续以市场化机制激活生态资源,以创新协作凝聚西部合力,让每一片山林、每一滴清水都焕发价值生机,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成都引擎’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 方舟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