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十点,世运村安保指挥部还亮着灯。当我和另外两位选调生小伙伴关掉电脑,揉着发酸的眼睛走出大门,相视一笑,疲惫里透着完成任务的踏实——这是开村后,我们最熟悉的“下班仪式”。从驻村田坎到世运前沿,这盏深夜的灯,见证了我们并肩守护世运会的足迹。
我叫马子涵,是成都市公安局天府新区分局刑侦支队的民警,也是一名驻村选调生。世运会开始前,我成为了世运村安保指挥部的一员。三周前,当推开指挥部的大门,面对桌上的材料和静待启封的设备,我既紧张又兴奋,我知道,我的世运安保之战开始了……
指挥部的日常,我们并肩作战
在世运村安保指挥部,保障高效运转是我们的核心任务。初来乍到,挑战接踵而至。我首先面对的是会议记录的工作:各工作组讨论热烈,专业术语密集,语速快,对我这个新人来说,像在经历一场“听力大考”。即使是全神贯注,也难免存在疏漏。
幸运的是,我有两位并肩作战的选调生战友——来自成都市公安局科信处的唐睿和成都市公安局郫都分局的蒋雯。
马子涵(右1)、唐睿(右2)、蒋雯(左2)
我们很快摸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开会时三人分散而坐,各自专注记录不同区域的内容,互相查漏补缺。散会后,我们立刻分头“围堵”发言人,把没听清、没记全的关键点一一问明白。脸皮要厚,问清楚才踏实。
工作间隙,我们也主动找各组的师兄们请教,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常用“行话”,努力让自己融入这片专业领域。
除了开会,每天雷打不动的大事就是信息收集汇总。我们需要对接多个工作组,汇集日报周报。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练就了两样本事:一是“门儿清”,对各组工作进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写起来才不乱;二是“粘人功”,在几十个组之间来回沟通协调,把零散的信息碎片拼成一份份有用的汇总报告。细心是基本,耐心是标配,而时间,永远是悬在头顶的紧箍咒!
开幕之夜,等最后一班车归来
8月7日,世运会开幕。我们所在的部门要负责运动员的远端安检。下午,看着各国运动员有序登车出发,悬着的心才暂时放了下来。车一辆辆开走,场馆那头热闹非凡,而我们这边,才刚刚进入漫长的等待。
天色暗透,指挥部里安静下来。有人点开手机直播,画面切到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烟花正盛!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现场的沸腾。那一刻,指挥部里原本疲惫的几个人,突然都不困了。
那股悄悄升起的自豪感,在安静的指挥室里格外清晰。
时间一分一秒到了深夜,最后一班接送车还没回村。我跟着指挥部同事一起下楼,站在夜色里等。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夏夜的风吹过,带着疲惫,也带着期待。
凌晨,车灯终于从远处亮起,缓缓驶近。车门打开,运动员们带着兴奋后的倦意陆续下车,不少人还指着天空比画,回味着刚刚经历的奇幻之夜。看到他们一个不少、平安回来,我们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下。
那一刻,和战友交换眼神,不用说话——值了。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背后,有我们在深夜里无声地托举。
切换角色、紧密协作,我们与光同行
在指挥部,我们的角色随时在切换。无论是开幕式那样的关键节点,还是日常的赛事保障,我们都要随时待命。陪同媒体记者前往各个安保点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对警务站、安检口、指挥部这些地方的工作流程、设计思路烂熟于心,才能快速反应,讲得清楚、说得明白。镜头之外,每个细节都关乎安全;镜头之前,每一句清晰的解释,都在传递平安的底气。
此外,我们面临最硬核的考验还有信息收集处理。原始数据量大且格式混乱,信息分散,更新频繁。我们三人立刻组成战斗小组,分工协作:一人负责汇总每日最新动态;两人进行交叉核验,确保数据精准。之后我再将核验后的关键信息,整合制作成清晰的可视化模型。那几天,我们几乎“焊”在工位上,反复调整优化,泡面成了标配。但当最终那份直观的“作战图”成型,所有辛苦都化作了值得的成就感。
世运村的日日夜夜,最暖的,还是“我们仨”。一个眼神就默契补位,一句提醒就点破疏漏,一声鼓舞就驱散疲惫……这份在高压下淬炼出的战友情,如同驻村时乡亲们递来的那碗热茶,格外温暖人心。
赛事安保还在继续,而我们并肩的身影,就如同那盏常在深夜才熄灭的指挥部灯光——静默,却始终是这片平安底色里,不可或缺的微光。
红星新闻记者 宿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