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宣布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 产业格局将如何重塑?

红星新闻 2025-09-27 20:20
进入
政焦点
阅读更多内容

日前,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是“双碳”目标提出五年后,中国再次宣布国家自主贡献。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

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

如何看待这一目标?据新华社9月27日报道,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表示,这是我国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坚定决心,为我国“十五五”“十六五”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展现了我国与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巨大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李高表示,此次宣布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1+3+3”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一揽子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这个“1”是新提出的,是我国首次提出总量减排的目标,是我国碳排放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的一个重大跨越。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量、森林蓄积量3个量化指标,是对之前2030年目标中相关指标的进一步提升,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力度;新能源汽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是3个新提出的定性指标。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柴麒敏、李墨宇、丁丁三位专家日前在生态环境部官网撰文表示,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范围历史性扩展,全面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涵盖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林业等所有部门,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经济环节,并首次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都纳入了总量控制范围,历史性地实现了相对下降目标向绝对下降目标的转变,标志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向全经济领域、全链条综合治理纵深推进。

9月27日,知名经济学家、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与担当。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快速减排,目标设定符合自身实际,也体现了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贡献。这一目标要求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同时推动产业升级与消费模式变革,挑战与机遇并存。下一阶段,需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能源转型,提升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二是推动产业绿色化,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促进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

三是培育绿色消费市场,引导公众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减排合力。在此过程中,运用首发经济新模式推动绿色消费品首发上市,可有效激发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为实现减排目标提供市场动力。

碳交易要纳入更多行业,对碳市场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格外提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对此,朱克力表示,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减排的重要工具,通过碳定价引导企业主动减排,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纳入更多高排放行业,将进一步增强其减排效应。

9月27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报告提到,2025年3月,在发电行业基础上,国务院正式批准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后,新增重点排放单位超过1300家,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60%以上。

上述三位专家在文章中提到,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将通过加强碳市场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适应型社会全,面打造绿色韧性新发展模式。中国当前已经建成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现有电力、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基础上还将纳入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行业,到2035年将覆盖全国约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主要高排放行业全覆盖,碳价格信号将充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市场激励作用会更好发挥。

碳交易要纳入更多行业,对碳市场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朱克力称,这要求碳市场建设在三方面发力:一是完善市场机制,确保碳价真实反映减排成本,激发企业减排动力;二是强化监管能力,建立透明、高效的碳排放核算体系,防止数据造假;三是推动市场互联互通,探索与国际碳市场衔接,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通过这些措施,碳市场将成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抓手,也能为绿色产业相关企业碳资产管理与交易提供平台支撑。

专家预测:20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或是当前全球保有量的3-4倍

上述三位专家的文章预测,到20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是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3-4倍,这将极大地推动全球汽车制造业和道路交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动力电池、智能充电等核心技术加快部署。

文章提到,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的实施将进一步重塑产业格局,持续释放政策、市场和技术创新活力,进一步催生绿色低碳新技术新经济。未来十年,中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将超30万亿元,并将进一步带动更高质量的绿色投资和消费,创造数百万高质量就业岗位,使绿色低碳的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实现更普惠的绿色社会效益。

朱克力表示,减碳目标正深刻重塑产业格局,为消费投资带来新机遇。一方面,传统高耗能行业加速低碳转型,催生绿色技术研发、节能设备制造等新需求。另一方面,新兴低碳产业如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迎来快速发展期,形成新的增长点。同时消费领域也涌现新机遇,低碳建材、节能家电、共享出行等绿色产品和服务需求增长。由此,既可以结合首发经济,通过绿色消费品的首发上市能快速打开市场,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也可以结合低空经济,通过发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低碳航空器为交通出行提供新选择,并带动相关产业链升级。这些新领域新机遇不仅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编辑 邓旆光

审核 王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