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科“拇指公主”!时隔近20年,珍稀濒危铠兰再现广西花坪保护区

红星新闻 2025-09-04 19:30

9月4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获悉,由广西植物研究所与花坪保护区管理处组成的植物资源考察组,近期在保护区密林深处寻获30多株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珍稀濒危物种——铠兰,其中成年开花植株有10株。

这是该物种自1994年在花坪保护区首次被发现、2006年短暂“现身”开花后,时隔近20年再次被科研人员记录到开花植株。

▲铠兰时隔近20年后再现花坪保护区 刘演摄

1994年首次被发现

铠兰对生存环境极端“挑剔”

据花坪保护区管理处介绍,铠兰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濒危物种。此次监测到的铠兰种群分布于海拔1350米的花坪保护区密林深处,该种群在1994年首次被发现,2006年保护区组织实施第二次综合科考中幸运记录到开花植株。

2007年至2024年的18年中,尽管花坪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与科研团队持续进行多次针对性搜寻,铠兰却像凭空消失了一样踪迹全无,其生存状况牵动保护区和科研人员的心。直至本次综合科考团队通过“地毯式搜索”,终于在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中,重新发现了这些珍稀的“精灵”,再次揭开花坪保护区铠兰的神秘面纱。

▲刘演团队在花坪保护区考察 据广西植物研究所

“铠兰的反复‘隐现’,恰恰证明了其生存环境的极端脆弱性以及长期生态监测的不可或缺性。”本次铠兰发现者和综考负责人刘演研究员表示,兰科植物的种子,在野外都要经过某些特定的真菌侵染后胚才萌发。每个成熟的铠兰果荚内有种子数量成千上万,种子散播后能长到成熟的个体寥寥无几。此次被发现的铠兰种群位于风比较大的山脊,长在厚厚的腐殖土上,常有茂密的苔藓伴生,这种独特的生境很容易受极端天气如干旱影响:过度干旱不仅导致铠兰长在地面上的叶子枯萎,还可能导致长在腐殖土里的小块茎脱水萎缩。当营养耗尽时,这个个体就消失了,这可能也是我们过去经常找不到铠兰踪迹的主要原因。

一叶一花

被称为兰科“拇指公主”

刘演表示,这次被发现的铠兰种群处于针阔混交林的群落内,如果上层的树木死亡,暴露在阳光下的各个铠兰个体也会很快消失。此次铠兰种群的重新发现,不仅为研究该物种的生态习性、濒危机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活体样本,也印证了花坪保护区原生生态系统依然保持着高度的完整性与健康状态,同时提醒我们要积极应对频发的极端天气,多措并举保护珍稀物种及其生境。

据介绍,铠兰隶属兰科,模式标本是时任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的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和古农史学家辛树帜先生1931年于广西大瑶山采集,并由唐进、汪发缵先生于1951年联合发表,学名种加词“sinii”是辛树帜先生姓氏的拉丁化,以此致敬辛树帜先生,故也称“辛氏铠兰”。1975年在我国台湾地区也发现有铠兰分布,最近云南也有发现铠兰分布的报道。

▲铠兰时隔近20年后再现花坪保护区 刘演摄

据悉,铠兰被称为兰科“拇指公主”,为地生草本,具球形小块茎。植株形态极为娇小,叶只有硬币大小,整个植株只有数厘米高,其最突出的特征是一叶一花,中萼片盔状,唇瓣具紫红色斑点或不明显条纹,边缘具不整齐细齿,基部的距开叉形成2个尖角,2枚侧萼片与2枚花瓣的形态相似,均为钻形并从距两个尖角后方往前伸展。铠兰花朵形态奇特,像海洋里长着4根长胡子张开血盆大口的某种鲸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目前,广西桂林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已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对新发现的铠兰植株实施就地保护,同时采集必要科研数据。下一步,花坪保护区管理处将加强对铠兰的监测和巡护,加大对铠兰及其生境的保护力度。

红星新闻记者 罗敏

编辑 郭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