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今年以来,成都持续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品牌,发布优化营商环境70条举措。一系列助企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9月10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提质五个服务·生态赋能营商”新闻通气会,环评提速、减负超百万、惠及企业8000余家,交出营商环境亮眼的“绿色答卷”。
▲新闻通气会现场
节省企业成本200-400万元
实现“5日领证”,竣工即投产
红星新闻记者现场获悉,为进一步为企业减负降成本,成都创新开展豁免“工业上楼”项目环评,指导凤栖基地园区对12栋工业楼宇开展整体环评,同一类型单个小微企业项目入驻不再办理环评,实现政府买单、企业免单的高效准入模式,预期可为企业节省成本共200—400万元。
“此外,我们出台《进一步加快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等10个重点行业环保绩效等级评定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制定的通知》,通过源清单填报系统实现一键生成‘一厂一策’,降低单个企业编制成本2—5万元,惠及10个重点行业8000余家企业。”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唐冉熊表示。
在推动项目高效审批多投快建方面,成都建立排污许可证核发预审机制,建设项目获批环评文件后,提前开展排污许可证核发前预审,将排污许可证重点管理和简化管理,“分别从法定核发时间的45个工作日和3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和5个工作日,其中,成都孔师傅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全市第一家获益企业实现‘5日领证’,竣工即投产。”唐冉熊介绍。
同时,成都还制定《2025年度重大项目策划申报工作方案》,为区(市)县争取环保资金政策扶持。截至目前,推动31个项目纳入省级生态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总投资7.27亿元;收集包装“两重”建设项目9个,已有3个项目通过省发展改革委评审,总投资5.67亿元;地方专项债券方面,报送1个项目至生态环境厅评审,项目总投资3.8亿元。
环评报告编制从1个月到1天
靶向精简报告篇幅50%
如何提高监管精度,推动环境执法有“温度”?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成都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名单(2025年动态调整)》,按照应纳尽纳原则,将正面清单企业数量由去年的200余家提升到1593家,原则上对正面清单企业以非现场执法为主,实现对守法诚信企业的“无事不扰”。
“同时,我们还推行学法积分、学法减罚,慎处罚多教育,最大限度给予企业容错纠错空间,今年以来从轻、减轻处罚85件,不予处罚185件。”唐冉熊介绍,在指导重塑环保信用方面,分期对全市2500余家企业进行培训,指导企业信用修复、信用评价系统使用等,今年以来已帮扶全市304家单位完成环境信用修复353条。
在助推企业降本增效、项目提速提效方面,“我们创新开发环评智能化辅助审批系统,力求实现试点行业项目选址分析、环评报告、排污许可申请和执法清单的一键生成,大幅提高环评报告编制效率,降低企业时间和经济成本。”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处处长杜康介绍,目前,已全面完成医院、部分电子装备制造、加油加气站、学校4个试点行业的环评智能化辅助审批系统功能开发,并上线公测,可实现“一张图”智能化选址、“一张表”标准化填报、“全链条”一体化生成,将环评报告编制时间从平均1个月左右压缩至不超过1天,同时靶向精简报告篇幅50%。
“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告知承诺制’效能,对纳入成都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承诺制正面清单的环境影响较小、环境风险可控的建设项目进一步压缩项目办理时限,实行‘受理即批复’。”杜康提到一组数据,1—8月,全市审批建设项目环评829个,涉投资额774亿元,其中承诺制项目占比超63%,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摄影报道
编辑 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