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的一天,在成都东部新区未来医学城的展厅里,成都安可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安可兴)总经理李鹏韬抚摸着不久前获准上市的化妆品样品,语气里有些动容:“如果没有那通电话,这些产品可能至今还躺在实验室里。”
他口中的“电话”,是未来医学城管理局推出的企业服务专线——“未你好”962789。正是这个号码,在企业发展关键时刻,为企业抢回了一场至关重要的“时间战役”。
▲成都东部新区未来医学城
12张备案证与“械字号”攻关:
政企协力的审批突围
今年3月,安可兴提交了首款妆字号产品的备案申请。恰逢审批系统更换,新流程尚未跑通,填报界面屡次报错。
“那真是寝食难安,”李鹏韬回忆,“没有这张证,全年排产计划都会打乱,后续产品更没法推进。更为重要的是,公司首款喷雾产品即将作为2025‘医美之都®’安心美消费季主会场活动重磅产品的计划也将泡汤。”焦虑之中,他尝试拨通了未来医学城管理局的“未你好”专线962789——这个被园区企业称为“最强外援”的号码。
▲成都安可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鹏韬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当天下午,未来医学城管理局企业服务专班的工作人员就带着笔记本上门了。“他们不是来安慰我们的,是真正来‘解题’的。”李鹏韬记得很清楚,专班人员详细记录系统卡点,现场连线审批部门技术人员,一句一句确认填报规范。
更让企业意外的是,管理局并没有停留在“了解情况”层面,主动协调省、市药品监管部门,在相关部门的协同推进下,企业产品很快通过了备案。“系统显示通过那一刻,全厂都沸腾了。”李鹏韬说,“这张证意味着我们可以顺利登陆2025‘医美之都®’安心美消费季主会场活动。”
截至目前,安可兴已累计获得12张化妆品备案证,备案平均时效比企业预期快了60%以上。
▲企业服务专班的工作人员(左)和李鹏韬(右)交流
但这只是第一步。对安可兴来说,真正的技术壁垒是“械字号”认证——尤其是他们基于张兴栋院士团队研发的再生医学材料产品,涉及新型生物材料与透皮技术,审批门槛极高。
“这类产品进入真皮层,审批自然更加谨慎。”成都市市场监管局挂职干部胡艺蕾解释道。她作为未来医学城企业服务安可兴的专班人员,牵头组织了多场沟通会,邀请省市药监部门专家与企业技术团队面对面交流。“我们要做的不是‘催批’,而是搭建专业对话的桥梁,让技术的安全性和先进性被充分认知。”
▲公司产品
目前,相关械字号证书仍在审批中,但李鹏韬信心不减:“有政府这样深度协同,我们觉得不是在‘闯关’,而是在共同推动行业进步。”
从“孤军奋战”到“前店后厂”:
“未你好”激活资源链接
如果说审批加速是“救急”,那么未来医学城为安可兴带来的资源对接,则是一场“战略升级”。
最初,安可兴只计划租用两层楼用于研发和生产,从未想过设门店。但未来医学城管理局却在实地调研后主动提出:“你们技术实力那么强,为什么不做个前店后厂?”
▲公司展厅
于是,园区最好的临街位置被预留出来,成了安可兴的展示窗口。如今,明亮整洁的展厅里产品陈列有序,楼上直达生产线和研发实验室。“客人来看产品,上楼就能参观产线,这种信任感任何线上营销都无法替代。”李鹏韬说。
但真正的“破圈”发生在今年夏天。
产品具备了,产能跟上了,销售渠道却成了新难题。“我们擅长研发,却不擅长市场拓展,”李鹏韬坦言,“尤其是对接医疗机构,几乎无从下手。”
于是,他又拨通了962789。
这次,未来医学城管理局借助即将召开的成都医美大会,为安可兴量身定制了推广方案:不仅争取到核心展示机会,还专门组织了一场精准对接会,争取成都市市场监管、卫健委等部门的专业指导,还邀请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的科室主任及医美机构负责人与企业面对面交流。
“管理局不是简单给个名单让我们自己找,而是真正为我们‘站台’,”李鹏韬感慨道,“工作人员一直在旁协助介绍技术背景。”
更贴心的是后续跟踪。未来医学城企业服务团队持续跟进双方洽谈进度,及时收集反馈,“连合作方案的调整建议都帮我们传递到了。”
▲公司生产线
不到三个月,安可兴的产品就成功进入多家医院体系,并在成都市妇幼保健院实现了首单销售。
在未来医学城,962789是企业最熟悉的号码之一。电话这头是迫切诉求,那头是未来医学城企业服务管家们高效而温暖的响应。
在李鹏韬看来,这种服务的深层价值在于“真正读懂了创新企业的需求”:“政府不只是给政策,更是陪我们一起解决发展中的每一个具体问题。这种陪伴式服务,对初创企业来说比资金支持更重要。”
夜幕降临,未来医学城的展厅依然亮着暖黄色的灯光。橱窗里,12张备案证书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它们记录的不只是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是一座城市与创新者的“双向奔赴”。
“成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开放的胸怀。”李鹏韬望着窗外的园区感慨道,“这里不排外,大家都是一起奋斗的新成都人。”
在这片创新的热土上,政府服务正从“便捷办理”向“增值赋能”蜕变。而当越来越多的“安可兴”在这里快速成长,成都也在悄然书写着生命健康产业的新故事。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实习生 贾李逸雯 摄影记者 刘海韵
编辑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