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国内首款载客运输eVTOL飞机下线!

红星新闻 2025-09-29 12:43

▲沃飞长空AE200-100

机库大厅,钢梁交织,红色幕布徐徐拉开,一架代表着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缓缓驶出,它的螺旋桨引擎对称伸展,如巨鸟展翼。人群簇拥四周,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重要时刻。

9月29日上午10时许,由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AE200-100首架机正式下线。这一时刻,标志着我国载客运输eVTOL首次从“图纸”走向“实机”,也为成都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星新闻记者在下线仪式上了解到,作为“成都造”的国内首款载客运输eVTOL,AE200-100是专门面向载客运输场景设计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采用国际先进的倾转旋翼布局,兼顾直升机的灵活与固定翼飞机的高效。机体长9.9米,翼展15米,高4.4米,可搭载2-6名乘客,最大航程200公里,巡航速度可达248公里/小时。相比直升机,它噪声更低、能耗更小、成本更优,具备“高安全、高经济、高舒适、高环保”的鲜明特点。

AE200-100为何诞生在成都?

成都是全国同时具备飞机整机和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的三大城市之一。沃飞长空、中航无人机、腾盾科创、纵横股份等500余家低空企业在这里集聚,傲势科技、时代星光、海特高新等110余家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及“翼龙”“双尾蝎”“大鹏”等拳头产品。

成都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样突出。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创新平台相继建成,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3项,推出大型货运无人机、智能感知决策系统等50余个创新产品。

与此前的概念机、验证机不同,AE200-100首架机是与未来商业运营完全一致的正式机型。它的下线背后是数千名研发人员、数十家上下游企业共同攻关的结果。沃飞长空已突破49项关键技术,获得380余项国内外专利,其中多项属于首次在国内实现。尤其在全倾转旋翼飞行控制、复合材料一体化制造、电推进系统集成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微信图片_2025-09-29_115743_570.jpg

▲沃飞长空AE200-100

首架机下线后,AE200-100将转入适航验证冲刺阶段,目标是率先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TC),加快与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等海外主要民航部门适航体系接轨。这意味着中国自主研发的eVTOL有望在国际市场具备竞争力。

“我们的飞机即将进入载人试飞阶段,后面会紧锣密鼓开展准备工作。”沃飞长空首席产品官屠强告诉记者,“未来1~2年时间,我们就有可能正式开展商业化运营,实现空中‘打飞的’的日常出行服务。”

沃飞长空宣布目前AE200已储备千架商业订单,首年产能正有序释放并已获市场踊跃认购,订单覆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要经济区域。现场,沃飞长空向四川航空、华龙航空、深城交、泰国SIT等首批用户代表赠送了“首批用户纪念证书”,不仅是对首发用户信任的郑重回馈,更向行业传递了将加速推进商业化进程的信号。

据悉,成都未来科技城的量产工厂已完成主体封顶,预计2026年一季度投产。届时,AE200-100将形成批量交付能力,率先投放到成都、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低空出行重点市场。

从“试验田”到“示范场”

低空经济不是孤立的产业,而是嵌入城市治理和日常生活的“新基建”。成都在应用场景的探索与落地上,已形成了从试点到常态化的格局。

据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实在载人运输方面,成都已先行先试。去年“620首飞”,成都已组织完成了覆盖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以及欧洲中心、青城山等地的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这一成功验证,为AE200-100这类eVTOL的商用模式跑通了空域申请、场站协调等全流程。

在政务领域,“空地一体应急”鹰眼巡查、“低空+灾害防汛”创新场景常态化飞行,“大型无人机+有人机”现代化作业高效完成世运会开幕式期间气象保障任务,航空消防救援力量24小时执勤备战;新都区“空地联动城市巡检平台”累计飞行1.3万架次,发现事件2.5万件,极大提升了城市管理效率;彭州市“天空之眼”实现灾害防控、森林防火、警务巡逻等多场景应用,入选国家低空应用典型案例。

微信图片_2025-09-29_115749_818.png▲无人机+交通治理

在物流配送领域,成都淮州—重庆龙兴低空物流航线开启“干—支—末”全链条物流模式探索;新都区“无人机+无人车”协同配送,效率提升50%;青城山景区无人机物资补给航线,运输效率提升5倍、成本下降30%。

在文旅消费领域,成都依托青城山、熊猫基地、通济花海等景点开通低空游览航线,形成覆盖自然遗产、城市景观、文化地标、重点景区的立体化低空旅游产品体系。2025年以来累计飞行6.5万架次。低空飞行不仅成为游客的“新宠”,也成为成都文旅的“新亮点”。

从“探路者”到“先行者”

成都是全国低空空域改革的探路先锋。2017年四川省率先获批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成都积极抢抓机遇,形成了“3个协同管理空域+5条目视飞行通道”的3556平方公里低空飞行网络。

据成都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1—7月,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198.4亿元,同比增长34.8%。1—8月无人机飞行架次达230万,同比增长72%,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

随着政策支持、产业集聚和应用场景的不断突破,成都的低空经济正在迎来关键性成果。此次AE200-100首架机的成功下线,不仅是沃飞长空的一次飞跃,也是成都低空经济的高光时刻。它预示着一个由“空中出租车”构成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正从梦想照进现实,为成都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西部低空经济中心提供了强有力的实体支撑。

从“探路者”到“先行者”,成都立足于前期探索的坚实基础,一幅系统化、全方位的低空经济发展蓝图正在加速铺开。

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王拓 部分图据成都市交通运输局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