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种活体植株,200余次太空育种……成都这个全球最大石斛种质资源库长啥样?

红星新闻 2025-10-14 22:30

你能想象一种植物,能够兼具食用、药用、观赏等多种价值,甚至还曾“飞”上太空吗?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坐落着一个全球最大的石斛种质资源库——成都国际石斛研发中心。1098种石斛活体植株在此“安家”,占据全球石斛种类的七成以上。除了能够制作成石斛纯粉、口服液、日化用品等20余个系列产品,这里的石斛还能“上天入地”、遨游太空,进行一段特殊的“旅行”。 

▲国家石斛种源库 

10月14日,红星新闻记者跟随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碳索成都 绿色新程”2025年生态文明媒体采风活动,来到了成都国际石斛研发中心,探访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药界大熊猫”基因库。

全球七成以上石斛种类“安家”成都

研发20余款核心产品

走进成都国际石斛研发中心的石斛种源原生境展示区,只见错落摆放的树干和石头上,生长着姿态各异的石斛植株。该区域有着超300种石斛活体植株,它们与苔藓、蕨类共生共荣,宛如微缩的“热带生态缸”,颇具观赏价值。

▲霍山石斛

“石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的珍稀名贵中草药,其功能主要为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现代药理学也发现,药用石斛在降低血糖、抗肿瘤等领域都具有明显作用。”研发中心基地办公室主任何博介绍,石斛可以用来开发石斛面膜、牙膏、香皂等日用化妆品。“此外,它因品种繁多、花期较长、花姿雅致,还成为了重要的观赏花卉。”

记者了解到,中国虽是石斛利用大国,却不是种源大国,很多石斛品种需要进口。

“尤其是当下,石斛种质资源保护面临不少突出问题——特有种质资源消失风险加剧、对基因资源收集不足、种质资源保护与鉴定实施还不够完善等等。”何博提到,为此,成都国际石斛研发中心建立了种质资源库及基因库,并通过打造“石斛种源原生境”,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活态保护”。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已知石斛物种的编目1000余种,先后收集并保存全球1500余种石斛中的1098种活体植株,占总量的73.2%,其中包括霍山石斛等5种‌中国特有石斛以及近期新发现的13种四川本土石斛。”何博介绍,其中被命名为“洪斌石斛”的新品种,正是科研团队在四川雅安野外科考中发现的一种石斛新物种,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进行了发表。

▲中心开发的石斛润手霜

种类繁多、“家族”庞大的石斛也同样带来了不少经济价值,它的产业潜力远超想象。

目前,成都国际石斛研发中心已经研发出铁皮石斛纳米纯粉,开发出石斛牙膏、石斛洗手液等20余款核心产品,年产值超2000万元。此外,该中心还打造凤凰湖石斛文旅线路和青白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价值转化典型案例,助力凤凰湖公园成功创建国家AAAA风景区,年接待游客超10.3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收入2000万元。 

石斛“上天入地”

太空育种释放巨大产业潜力

比起“保存”,更令人意外的是“育种”。据介绍,自2021年起,成都国际石斛研发中心已通过神舟12号、神舟14号、神舟15号、神舟16号及实践19号,累计将200余种次石斛送入太空,开展太空育种实验。

记者了解到,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诱使植物种子发生基因变异,进而选育植物新品种、创造农业育种材料、丰富基因资源,是一种将辐射、宇航、育种和遗传等学科综合起来的高新技术。

简单来说,太空育种就是让种子先“上天”再“入地”,经过筛选、杂交、鉴定等,最终形成新的种质资源。“传统的地面育种需要花费10年以上的时间,而太空育种能够显著缩短育种周期,5-8年就可以育成一个新品种。”何博介绍。

▲铁皮石斛

“2021年,我们通过神舟12号将玫瑰石斛、鼓槌石斛、紫斛、铁皮石斛等种源送上太空。这些活体石斛在失重、无光、无氧的极端环境中生存长达3个月。返回地球后,我们发现玫瑰石斛和紫斛竟在太空中发芽了,展示出了惊人的生命力。”何博说。

何博介绍,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地面6个月保育后,紫斛的生长速度翻倍,铁皮石斛花期从此前的10多天延长至一个月左右,现已组培了30万余苗。此外,一般情况下石斛在冬天会进入休眠期,而去年冬天,这4种石斛都发芽了。”综合以上表现,经过太空育种后,石斛花期变长、生长速度加快、抗旱耐寒性增加了,太空育种显著提高了石斛的产量和品质,有利于石斛产业的发展。

除了外观,中心还对石斛进行了有效成分的对比分析。“经过太空育种的石斛,其蛋白质、氨基酸等有效成分物质最高增加了400%,2个基因组发生了前置序列的优化。”何博提到,目前,经过太空育种的铁皮石斛在进行多次种植、培育后,性状与成分已经稳定。“目前我们的太空石斛正在申报国家林草局的新品种,下一步,将在国际舞台上抢占知识产权,再进行新产品的上市。”

▲石斛中医药场景

不仅如此,中心还带动成都植物园开展木芙蓉太空育种项目,帮助四川成都青白江区同福村建立同福村农作物种子库,有效探索推动了成都的种质资源创新保护。

事实上,成都国际石斛研发中心只是成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持续探索的缩影。近年来,成都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保护修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底,成都已记录原生地天然生长的高等野生植物(维管束植物)3139种;陆生脊椎动物765种,鸟类577种。

今年3月,成都发布了《成都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2024-2030年)》,促进岷山和邛崃山系野生动物的扩散和基因交流,为珍稀物种提供更安全的栖息环境。“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几年里,通过科学规划和共同努力,让成都的生态环境更加璀璨夺目,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自然家园。”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红星新闻记者 吕佳羽 摄影报道

编辑 郭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