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办电话卡要开无犯罪证明?反诈不该为此“背锅”

红星新闻 2025-11-04 22:44

要整改须先清除“卡点”,归根到底是要提升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

据澎湃新闻报道,有消费者反映“在南昌办张电话卡,营业厅说要无犯罪记录证明”,引发关注。

记者实测多地营业厅异地办卡业务,发现审核标准差距显著——有些城市的营业厅仅要求本人带身份证到场即可办卡,有些则要求提供“无犯罪证明”“工作证明”或“银行流水”中的一项,更有甚者,要求预存500至1000元话费、审核本人房产证或营业执照。

↑手机卡。图据视觉中国

从实测来看,审核标准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相对宽松的,比如泉州移动工作人员称,外地与本地身份证办卡无区别,仅需本人带身份证,按套餐充费即可。二是中间过渡的,比如哈尔滨电信有百元预存门槛,“此前有附加审核要求,现已取消”。三是明显加码的,比如景德镇的移动工作人员表示,外地身份证线下办卡,需提供工作证明、营业执照、房产证中的任意一种,或房屋租赁合同,且需预存500元。九江联通工作人员表示线下要求提供工作证明、营业执照或居住证明中的任意一种,且与预存话费均为强制性要求,但“线上App办卡无需额外材料”。

简单罗列,就可看到种种怪象。全国标准不一,同城不同运营商乃至各网点间,线下与线上都有很大差别。一张身份证都办不了卡,为何如此折腾?工作人员称是“应反诈工作要求”,但具体依据哪条规定,又无法作答。

如今反诈形势严峻,从办卡源头进行规范管理确有现实必要性。人们也理解这种谨慎操作,不过前提应是,运营商为客户提供至少舒心、不闹心的标准服务。如果因为反诈而出现种种让人无语的要求,甚至人为设卡,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退一步说,运营商至少应依法依规,不能图省事就将麻烦全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特别是,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无犯罪记录证明仅适用于“升学、服现役、就业”等法定情形。而开无犯罪证明就为了办电话卡,这样的搭配不仅违和,更是于法无据。

整治办事难等问题,中央曾三令五申。《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推广地方便民利民典型经验提出指导意见。“最多跑一次”之后更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行网上审批和服务,加快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使更多事项不见面办理,确需到现场办的要“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

说到底,这首先要求变管控思维为服务意识。营业网点作为服务一线,反诈工作的初衷虽好,但执行手段切莫生硬。简单化的“一刀切”,虽能防范风险,却更会误伤用户体验,最终损害的是服务的温度与口碑。

反诈不是“筐”,更不能为某些不合理的设卡设限行为“背锅”。如何既反诈,又方便民众?不妨将着力点放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上,并对涉嫌“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行为确保执法必严。在数字时代,凭借信息保护的法律条款,借助惩罚性罚款和影响性诉讼,为个人隐私打码,防止信息裸奔。

最新消息是,在“加码办卡”引起舆论关注后,江西省通信管理局通报称,“已责成相关企业全面开展排查整改”。要整改须先清除“卡点”,归根到底是要提升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先有意识,才有动力。具体而言,应明确审核标准,可用“全国统一材料+地方附加项目”模式,并辅以技术手段进行风险识别:对高风险用户加强审查,对低风险用户提供最大便利,从而实现“有无犯罪证明”与“办卡开户”的彻底剥离。

红星新闻评论员 李晓亮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