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ST印纪以0.75元的跌停价报收,封单超过11万手。4日,该股再次跌停,封单超过40万手,报收于0.71元。至此,*ST印纪已连续15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面值。即使此后*ST印纪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其股价也不可能涨至1元的“高位”。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一元面值的,将会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因此,在9月4日股价以0.71元报收后,再过五个交易日,*ST印纪股价将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面值,从而将触发面值退市的条款。
实际上,如果从9月4日开始,*ST印纪股价能够连续六个交易日涨停,那么其股价将能突破1元面值。但由于4日跌停,导致其股价在六个交易日内涨至1元面值之上无望,因此,才会出现封单大幅增加的状况。
*ST印纪落得如此结局,与上市公司今年以来爆出的一系列负面消息是分不开。步入2019年,*ST印纪也步入了多事之秋,包括银行账户被冻结、到期债务无力清偿、资金链断裂、上市公司财报爆雷、实控人身陷囹圄等。多种打击下,其股价从5元持续下跌,直至黯然成“仙”,并最终不得不面对濒临退市的命运。
自去年中弘股份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面值,而不幸成为“面值退市第一股”以来,面值退市股或相同原因濒临退市股相继出现。如*ST雏鹰已成为第二家面值退市股,如无意外,已经暂停上市的*ST华信将成为第三只“面值退市股”,而*ST印纪或将成为第四只“面值退市股”。
随着证监会不断完善上市公司退市机制,近年来,上市公司退市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比如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第一股博元投资、涉及五大安全退市第一股长生生物、面值退市第一股中弘股份,等等。
基于*ST印纪这家上市公司本身的特性,个人以为面值退市第四股的诞生,背后或包含着多重意义。
首先是退市逐渐步入常态化。今年5月17日,沪深交易所同一天宣布包括*ST海润、*ST上普、*ST华泽、*ST众和等在内的四家公司退市,既说明监管部门加大了上市公司退市的力度,也说明A股市场上市公司退市已步入常态化。此后,随着*ST雏鹰因面值退市,以及*ST华信暂停上市,使这一特性更加凸显。
而且,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跌破面值退市或濒临退市边缘,这在此前是不可想象的。截至9月4日收盘,除了*ST印纪外,包括*ST大控、*ST神城、*ST欧浦、*ST华业等四家上市公司股价均低于面值,且个别上市公司股价已多个交易日低于面值。这些上市公司其实都存在退市的风险。
其次,面值退市的背后,相关上市公司投资风险凸显。自2001年PT水仙开启A股上市公司退市序幕以来,除了长航油运,并没有一家上市公司退市后实现重新上市。长航油运能够实现重新上市,得益于其央企的背景,且其重新上市的故事,不具有复制性。这实际上也意味着,上市公司一旦被强制退市,要想实现重新上市是非常困难的。再加上目前对重新上市监管趋严,上市公司退市,或将“永别”A股市场。
其三,多家公司因面值退市,且A股市场频频出现“仙股”,与市场投资理念的转变不无关系。目前的A股市场,股价高高在上的有超过千元的贵州茅台,股价低的则跌破面值。而这一格局的出现,则是近几年市场发展的结果。如2017年在A股“入摩”的利好刺激下,A股上市公司股价开始出现分化,蓝筹股与白马股受到追捧,垃圾股或质地平庸的个股遭到市场的抛弃。A股出现多家“仙股”,本质上正是市场投资理念发生改变的结果。
其四,重组上市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能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前几年,上市公司掀起一股并购重组的热潮,影视传媒行业曾经成为热门的重组标的,印纪传媒就是在其时实现重组上市的,如今还不到四年时间。但此一时,彼一时,曾经市场的“宠儿”,如今却变成了“弃儿”。印纪传媒重组上市,不仅没有给上市公司带来脱胎换骨的变化,反而拖累了上市公司,并导致其走到濒临退市的边缘。这其实也是在警示其他上市公司,重组有风险,借壳须谨慎!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曹中铭
编辑 余孟祥
【版权声明】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归红星新闻(成都商报社)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