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郭钰急于找工作,在网上向几家公司投递了简历,求职意向是“美术指导、广告设计”,之后竟频繁接到陌生电话和短信,提供的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职位。现实中,不少年轻求职者也和郭钰一样掉进了信息泄露“陷阱”。
个人信息泄露是一个令公众头痛不已的敏感话题。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调查报告》显示,54%的网民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情况比较严重,84%的网民曾经遭受过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广告推销等。骚扰电话令人不胜其烦,如果遇到一个“别有用心者”,其后果恐怕足以令人不寒而栗。
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网络,很多人甚至可以说就生活在网络之中。现代社会是一个大数据的社会,只要在网上留下痕迹,都会产生数据并被收集存储。相比之下,求职简历上的个人信息,无疑是“含金量”最高的。一旦泄露被贩卖,其导致的后果当然会更严重。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网上简历售卖市场十分活跃,已形成“一条龙”产业。不法分子通过各种形式以正规企业身份入驻网络求职平台获得求职者简历,卖家出售的商品从简历获取的软件与账号、再到简历,一应俱全。
网络简历贩卖是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涉及到多方面侵权问题。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涉嫌《刑法》规定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尽管法律有明文规定,但违法成本依然十分低廉。一是个人发现信息被泄露之后,通常不会因为接到几个骚扰电话就去查找是谁泄露的,被告发的概率极低;二则是即便被人告发了,没有达到一定的量,也构不成触犯刑法,甚至因为情节“轻微”,警方根本不会立案侦查。不要说有效打击,甚至连有效的申诉和监管渠道都极其欠缺。
贩卖简历成“生意”,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链,个人无力维权,但监管不能无动于衷。
平台首先应当承担一定的数据安全保障和严格审查的义务。对入驻企业的资格审查固然是当下网络平台面临的一大难题,但绝不能因此推卸自身的监管职责,涉及个人信息这等敏感问题,必须从严要求,细致甄别。如果用户信息泄露,但平台无所作为,则要承担间接责任。
相关部门同样要切实担负起监管职责。对于那些在公民信息安全防护中不尽责、不作为,甚至打擦边球“趁机”牟利的平台和个人,必须运用法治与追责的重锤严肃打击。唯有切实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震慑那些唯利是图的人。
在个人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形下,个人信息的保护已越来越成为很多人忧心的问题。但在当前的法律和执法操作下,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却存在诸多疏漏。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有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机制,编起一道立体法网为之保驾护航,实乃关键所系。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胡欣红
编辑 余孟祥
【版权声明】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归红星新闻(成都商报社)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