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首日就破发,36氪的媒体生意真那么不被看好?

红星新闻 2019-11-11 14:11

江瀚

高级战略研究员,金融学客座教授、硕导

>

在互联网媒体产业当中,36氪无疑是一面巨大的旗帜,对于很多自媒体作者来说,能让自己的文章在36氪发表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就是这个中国科技财经的媒体巨头,36氪上市首日就破发,股价收跌近10%(由于美股没有跌停板,实际上从国内来看36氪接近跌停),很多人不禁怀疑,难不成36氪那么不被看好吗?

一、上市首日就破发的36氪

美国东部时间11月8日,36氪媒体业务所在的36氪控股公司(36Kr Holdings.Inc)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股票代码为“KRKR”,开盘价每股ADS12.58美元,较14.5美元的发行价下跌13.2%,截至收盘下跌9.93%,报13.06美元,跌破发行价,当前市值为4.9亿美元。

按照原计划,36氪应于11月7日上市,但7日中午,36氪宣布推迟一天,给出的理由是“SEC要求补充材料,故顺延一天”。7日晚间,36氪再次更新其招股书,总计发行138万股ADS,相较于10天前公布的360万股ADS减少超过60%,以14.5美元的发行价计算,此次IPO募资额为2000万美元。

36氪CEO冯大刚表示,没有预期到会出现破发,“股价反映的是市场情绪,价值才是我们做的业务好不好,情绪的东西都是泡沫而已。”在谈到媒体行业发展时,冯大刚认为,以中国的市场环境而言,内容付费的模式并不合理。相比之下,知识付费是比内容付费更好的商业模式。时至今日,用户已习惯于免费的新闻内容获取,一旦架设收费墙,在带来较少收入的同时会大幅降低媒体的影响力,其模式并不合理。

据了解,36氪集团拥有三大业务板块:媒体业务36氪传媒、联合办公空间氪空间、一级市场金融数据提供商鲸准,此次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为36氪传媒。36氪集团于2016年7月宣布分拆媒体业务,并从经纬创投引进媒体人冯大刚。冯大刚的另一个身份是《第一财经周刊》联合创始人。

从整体报道风格上,36氪集中于科技领域、创投领域以及泛财经领域。本次公开募资前,36氪CEO、联席董事长冯大刚持股为18.5%,36氪创始人刘成城持股6.5%。根据启信宝数据,蚂蚁金服旗下基金API(Hong Kong)Investment Limited持股16.8%。财务数据方面,2018全年36氪收入2.99亿元,比2017年的1.2亿元增长了148%。2019年上半年完成2亿元的收入,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179%。36氪的净利润从2017年的790万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4050万元,增幅411.4%。

如此成功的媒体巨头,上市首日就告破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36氪的媒体生意真那么不被看好?

我们根据36氪的招股说明书就会发现,36氪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线上广告、企业增值服务以及用户订阅。2019年上半年,36氪企业增值服务方面的收入达到1.01亿元,占比总收入的50%,首次超过线上广告,企业增值服务成为36氪营收主要营收来源。

我们不妨从多元角度来看,为啥美股对36氪会是这样一个态度:

首先,媒体收入=广告魔咒何解?资本市场其实是一种偏保守的市场态度,虽然纳斯达克是以包容并且创新为核心的,但包容和创新的前提是企业的价值能被美国资本市场所理解。一般情况下,对于美国资本市场来说,如果说是一家媒体企业,几乎所有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媒体是一种非常老旧和俗套的商业模式,通过将流量导流给广告商获得收益,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收入的瓶颈问题,无论是早期的腾讯,还是其他的互联网公司,只要被这个逻辑笼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难以受到资本市场的认同。

对于36氪来说,虽然其企业增值服务收入已超过线上广告,但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还是会觉得这套业务模式有问题。再加上36氪以媒体的身份上市,所以这个难解的魔咒依然笼罩着36氪。

其次,企业增值服务的难点。正如36氪掌门人冯大刚说的那样“内容平台与企业服务平台各自的优缺点,内容平台获客容易,但变现手段单一,广告为主要变现手段,单个用户价值较低,想象空间不够,而企业服务平台恰好相反,获客很难,但是市场空间非常大。”

其实,这就是当前36氪最大的难点,如果36氪是给C端用户提供内容,那么无论怎么做,36氪的媒体属性都会被资本市场不看好。如果36氪说自己是做企业增值服务的,那企业增值服务到底能够给企业提供什么?冯大刚举过一个例子,说宝洁找过36氪希望从技术手段上来帮助消费者分析发质从而选择产品,这种企业增值服务,36氪必须花大力气给企业提供各式各样的特殊定制化深度服务,这种服务的用户搜寻成本之高让人都会觉得有些恐怖。

这种高度定制化的服务如何能够拓展复制到每个领域,36氪要为这些企业服务,将会花费如何巨大的成本,这都是难以衡量的问题,所以可复制特别是可低成本复制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的话,36氪给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的确不大。

第三,36氪的风险同样巨大。不被资本市场看好的除了盈利模式之外,还有风险问题,在对投资者的风险警示当中,36氪控股指出,缺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可能使公司受到行政制裁,这将对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所以,36氪是一个好生意不假,但如何给资本市场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这才是摆在36氪面前真正的核心问题。破发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其实不算什么,特别是36氪这种早已深谙资本市场规律的公司来说,破发是正常的。只是,36氪如何把自己的商业故事真正说圆了,真正做好自己的业务,才是最大的问题。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江瀚

编辑 汪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