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武汉大学清退92名国际学生”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据报道,此次被清退的留学生涉及十多个国家,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还有进修生。清退主要是因为成绩上不去、违反校纪,还有人不按规定缴纳学费。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首次出现。有媒体梳理,今年6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名博士研究生拟被退学;今年11月,复旦大学对该校12名研究生做出退学处理,其中有9名学生为留学生,原因均为“学习年限届满仍未达到毕业或结业要求;今年11月,延边大学发布对该校136名研究生送达退学决定,原因是“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其中有博士入学近15年没毕业。
清退留学生屡屡成为新闻,上热搜,说明舆论对此的关注,公众期待高校能真正做到对留学生一视同仁,把好质量关。
武汉大学这次清退国际生,还谈不上真正地从严要求。根据武汉大学发布的退学处理《决定》,是对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且未履行注册手续,未经请假不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92名国际学生予以退学处理。要从严要求留学生,还要深入到教学质量层面。
今年7月,教育部表示,将进一步推动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加大力度敦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将政策落到实处。高校应当在入学和日常教育中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中国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安全教育,对违规违纪的留学生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处理,绝不纵容姑息。
对留学生进行趋同化管理与服务,应首先在学业要求上做到一视同仁,高校让违规、学业不合格、超期的留学生退学,可以说是迈出了重要一步。一视同仁要求留学生,这才能发挥留学生教育的价值。一方面,让留学生获得货真价实的教育,而不是混文凭;另一方面,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平等交流、相处,共同学习,建立多元校园文化,也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应有之义。
有些高校发展留学生教育,一度存在只重视规模,不重视质量,甚至放弃质量要求“抓进篮子就是菜”的问题。这不但引发舆论的不满,质疑高校发展留学生教育,是急功近利,浪费国家资源,也坏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形象。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外国优秀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目标国和目标学校,一定会比较教育质量,教育投入与教育回报。低门槛发展留学生教育,难以吸引优秀的留学生。
所以,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一样,都面临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的转型。从舆论对大学清退不合格学生的积极反应可以看出,只要大学坚持质量标准,就会得到舆论的认可。社会舆论接受高校发展留学生教育,反对的只是“不求质量”地发展留学生教育。
为此,笔者希望大学清退不合格留学生,不只是一时之举,而应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当舆论对于这样的消息习以为常、见惯不惊的时候,则表明高校真正将“严格坚持培养质量标准”做到了持续始终,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熊丙奇
编辑 汪垠涛
【版权声明】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归红星新闻(成都商报社)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