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艺凡 罗雨虹 红星新闻记者 应鑫 蒋超
12月16日,记者从西华大学获悉,由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译作的《成都精览》正式出版。并且,在今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这本全面深入介绍成都的英文版著作《成都精览》——An Essential Survey of Chengdu,引得现场不少国际友人驻足翻阅,爱不释手,纷纷为深厚的成都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点赞。
据了解,这本《成都精览》是由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陈达教授团队(陈达、杨存友、李学芹、龚小萍、郭志军)历经四年精心翻译。
“这个任务有点烫手”
四年前,当时成都市政府为打造成都名片,打算向国际友人推出介绍成都历史文化的英文译作,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被推荐成为合作伙伴。接到任务后,陈达教授立即在全院选拔组建翻译队伍,杨存友、李学芹、龚小萍、郭志军等老师主动请缨。一开始,团队的老师们根本没有把这个任务放在眼里,认为“并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成都精览》是介绍成都的一本小册子。于是,翻译团队就如往常一样展开翻译《成都精览》的程序。这本书采用地方志的文体(其中古文占了很大比重),全书上起先秦,下至民国,时间跨4500多年。“历史跨度如此之大,不要说外省人,就连普通本地成都人尚且不能悉知,这时我们发现任务有点烫手。”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李学芹回忆道。
这时团队有些犯难,本身教学任务就重,在规定的两年内翻译完这本书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服务地方是我们的责任,这个事情有利于学校,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最终,团队决定坚持下去,完成这个任务。
“这是从未有过的翻译考验”
为了更多了解巴蜀文化,团队成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先后到金沙、武侯祠、王建墓等历史遗址和博物馆实地参观考察,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浏览查阅相关书籍。
两个月后,翻译团队全面上手翻译,才发现当初真是低估了实际难度。“古诗词、古文献、人物身份考证等等问题,让没有太多接触过古籍的几位老师有点泄气,难度太大,花的时间太多,有时在书桌前坐一个晚上,都很有可能翻译不出一句话,所以团队几度崩溃。从来没有经受过这种翻译考验,实在是太难了!”谈到当时面临的困难时,陈达教授至今仍记忆犹新。
翻译古文第一步,首先要弄清楚字词的含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这句诗,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就能明白它的含义,但在翻译过程中,对“道”的理解,很多人下意识会认为是“道路”。陈达教授表示,“实际上,蜀道是指入蜀所爬的山,并非确切的一条道路,这在译文中要确保不会引起误会,造成歧义。”他表示,翻译等于再创作,这些古诗句,首先需要译者掌握理解,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出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历时四年,英译本终于在2018年交稿。2019年8月,六千册英文版《成都精览》与读者见面了,并获得高度评价。四川省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段峰表示,“成都在当今中国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急切需要打响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而我们做语言翻译这一行的,就是要用语言的魅力,向世界描绘天府之国壮阔景观,山河灿烂,英文版《成都精览》这本书可谓是巧夺天工之作,非常值得一品。”
四川省应用外语研究会会长李伟彬教授评价,“英文版《成都精览》这本书,凝聚了西华大学这群翻译者们的匠心,优美的遣词造句,生动优雅的向国际传递了成都声音,向世人讲好了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