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股持续表现强势,背后的一个原因就是科技主题基金的持续发行,增量资金不断加持。
回想2015年创业板,一些创业板个股上涨数倍、数十倍,成为股王,但炒作实质只是题材概念与资金的双轮驱动,这些个股前十大股东名单往往布满公募基金身影,某基金公司甚至持有某只个股流通股比例的二三成,随着基金后续发行,不断助推股价泡沫。纵观这些个股,现在没有几个还能保持不败金身,多数都是持续暴跌,有的甚至徘徊在退市边缘。
以史为鉴,现在基金抱团爆炒科技股也是如出一辙,年初至今股票型ETF基金份额合计增加237亿,科技类ETF基金增加的份额占全部股票型ETF基金的八成以上;2月以来发行的10只主动偏股型基金中,名称中带有科技、创新等字眼的基金占据“半壁江山”。统计数据显示,在通信、电子、计算机行业的股票中,有53只股票获10家以上基金持有、且基金合计持股比例占流通股超5%,某只个股34.99%的流通盘已被基金持有。
目前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科技股估值稍微高一些,通过再融资等渠道可以将资金引入科技创新领域,这都是比较合理的。然而,现在科技股的估值已脱离轨道,炒作已无拘束,市盈率、业绩等早就不谈,亏损股照样暴涨,市场陷入炒消息、炒题材的怪圈。
仔细推敲,有几家上市公司能真正从题材消息受益、又能受多少益?无论是什么科技股,若最终不能体现到提升硬科技实力、市场竞争力、企业业绩上,一切皆是空炒。
有人觉得,科技股是否盈利并不重要,比如亚马逊在2014年前连续多年亏损、股价不照样暴涨?然而,亚马逊当初亏损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将当时的收入形成利润,而是继续投入巨资抢占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形成了巨大的硬科技实力、以及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有了这些实力,之后业绩利润自然滚滚而来。从2015年开始亚马逊转而盈利,2019年每股收益达23.46美元,而且是在20多年来一直没向股民要钱、没再融资的基础上取得的业绩。
然而在A股,有些科技股在股价炒高之后,有些创投包括大股东想的是高价减持兑现。如果股价表现远超上市公司基本面,又有几个原始股东不想将泡沫收益化作真金白银?如果市场对科技股不问基本面、一律慷慨给予高估值,创业者的创新动力又从何而来?不创新,市场资金照样滚滚而来,谁还会下功夫去创新?
如何遏制这类行为?
首先,监管部门应遏制基金等主力抱团炒作。科技股遭到主力团炒,是否涉嫌股价操纵,基金公司是否将基民利益置于风险境地、让基民当接盘侠,这些都值得调查。
其次,股民、基民应慎待科技股。一些科技类上市公司确实在潜心创新、且已拥有或将拥有巨大的科技硬实力,这些个股值得投资者追捧,但估值也并非无边无际。至于只是以创新为名、扯虎皮做大旗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应该远离,要对其形成有效约束,上市公司没有辛勤创新付出,就休想从投资者手里拿到一分钱,这样才能形成对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熊锦秋
编辑 汪垠涛
【版权声明】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归红星新闻(成都商报社)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