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高P”光环要成为过去式了。
据报道,8月25日,阿里巴巴取消了内部系统的“P”序列职级显示,员工在邮件、钉钉、内网等系统中已无法再看到彼此的具体职级,只能看到所属集团部门。随后,阿里巴巴集团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在朋友圈里证实了这一消息:“是的。阿里从来不靠职级管理。但阿里永远要直面未来管理的多元性。”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领军企业,阿里不但改变了中国的消费模式,也一直引领着企业内部管理创新的风潮。其P级与M级的职位级别与薪酬体系在坊间也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M级是管理科层职业序列,从M1到M10;而P级则是专业与技术职位序列线,涵盖程序员、工程师、产品经理、市场营销等多数员工,其级别从P1到P14,多达14级。
如今的阿里早已是一家巨型企业,其员工总数超过10万人。如果不采用层级管理与职级体系,阿里或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公司化运转。但公司做大了就难免会惹上“大企业病”,其体现就是科层繁杂、论资排辈,进而造成机构臃肿、决策缓慢、多重领导,机械地讲程序走流程而逐渐丧失活力与效率。
早在去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就给全体员工发过公开信:未来阿里将聚焦组织的效率和活力。之后阿里内部相继提出取消周报、不鼓励低效加班与会议、灵活转岗等提升组织效率的措施,而今隐藏内部“P”序列职级,可以视为为提升组织效率作出的调整。
企业要焕发新鲜活力与效率,不但要求商业模式创新,也需要适时调整管理结构。管理赋能将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创新动能,每一个个体都有对应的管理职能。管理也不再像以前的金字塔型结构——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级级加码。创新的管理模式就是要颠覆传统组织的管理模式。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自上而下,企业领导者是管理者,员工是被管理者,员工的任务是由老板或上级领导布置,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全面的管理赋能就是要将组织扁平化,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员工以用户为中心,领导提供资源,二者之间是合作、互相配合的关系,员工拥有了自我决策权,真正参与到管理中,自我驱动,就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同时,疫情给企业带来的考验,不只是经营成本和业务拓展能力,还会考验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疫之下,阿里首先在内部系统中取消了“P”序列职级显示,客观上减少了内部职位层级的显性区别与身份压力,或许意在化解普通员工焦虑,更能体现“官兵一致,巩固军心”,促使企业领导层与上级领导层放下身段,从金字塔顶端或上一层级,走到员工中间。
不过,现阶段阿里的组织效率提升变革,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去P”,更确切地说应是“藏P”,只是在内部系统中隐藏“P”序列职级,并没有实质上取消职级体系。而能否实现扁平化管理的预期效果,以及能否打消职级所带来的顾虑还有待验证。相比之下,字节跳动就一直弱化层级。而阿里运行了20年,新旧交替下,也不得不变了。可见公司DNA不一样,管理创新难度也不一样。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形社会结构变为了网状结构。这一趋势如水银泻地,自然也全面渗透进阿里。近年来,也有阿里“高P”员工出圈,跨界八卦娱乐与社会新闻。在企业内部,就算有再严格的制度与纪律管理,也无法杜绝这类负面新闻的曝出。“高P”员工屡被外界吃瓜,终归不是件舒心事。“藏P”于群,倒也不失为两全其美之策。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李光斗
编辑 汪垠涛
【版权声明】本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归红星新闻(成都商报社)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