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院士到访成都石室中学 他们与学生都聊了啥?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0-09-22 17:47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由成都商报权威出品

>

9月22日,成都石室中学“院士学生面对面”第三季暨北湖校区建校十周年系列活动,邀请到了来自中国工程院的七位院士,包括苏君红、毛二可、钟山、周立伟、贲德、马远良、陈鲸,他们为同学们带去了各自研究领域的专题报告,同时还与大家进行了现场的互动交流。

在钟山院士的专题报告中,他以“谈导弹故事与航天精神”为主题,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参与地空导弹红旗-7号研制并取得圆满成功的故事,以此来诠释航天精神。“1980年,第七机械工业部任命我为红旗-7号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从此我便永远同红旗-7号的历史紧紧交织在了一起。”钟山说,要完成这项任务,他们拿出了“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埋头苦干,最终将红旗-7号送上了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早做试验、多做试验、对比试验、强化试验”,最终获得成功。

钟山回忆,当时红旗-7号主靶场阵地位于一望无边的戈壁滩上,风沙大的时候,一碗饭里有半碗沙子,并且昼夜温差极大,当时顺口溜都说:“早穿棉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可见条件是很艰苦的。后来,实验队还编了三段顺口溜:“跟着钟山干,都是穷光蛋,就是穷光蛋,也要拼命干”“跟着钟山干,年年有改善”“跟着钟山干,人人是好汉”。

“第一段是说当时我们的条件很困难,团队成员都是自力更生,用拼命的劲头来发展和研究导弹,第二段是指后来的研发条件开始慢慢变好,第三段则是对团队的高度肯定。”钟山解释,红旗-7号一共经历了8年时间的研制,而航天事业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无不体现了一股精气神,这是一种朴素而伟大的爱国情怀,是一种激励科研人员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在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航天人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都是同学们应该传承下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互动交流环节,石室中学有学生向钟山院士提问:为何在大学学习一年后放弃学业,选择了参军?对此,钟山表示,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解放,他参军是为了国家发展,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改造世界,而这些都是他当年在石室中学求学时,受到高中老师的深刻影响,他到部队以后,因为战友的战死,所以一心想要支持国防建设,最终义无反顾地投身导弹研究,“这是我对初心的坚持”。

另外,还有学生向毛二可院士提问: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且如何与学习之间进行平衡?对此,毛二可从自身经历出发,向这位同学介绍:“因为兴趣,我从高中开始就参加了学校的无线电学会,到大学以后,顺理成章地就学习了相关专业,我个人感觉自己非常幸运,从学习雷达到现在,60多年都没有离开过这个专业,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毛二可说,正是因为兴趣,他才会如此投入,才不会觉得实验研究是加班、是劳累,也只有一个人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取得相应的成果。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