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往往需要经过数年的准备和筹备阶段。在这个进程中,启动场馆化工作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筹办工作向赛时工作转移。作为赛事的主阵地,场馆承接了一场赛事95%以上的工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采用了“场馆运行”的组织管理模式。场馆运行模式在赛事的举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经被国际奥委会确定为今后举办奥运会的基本形式。
“场馆化”工作,是指做好场馆运行工作,从人财物、空间资源、各部门运行方案等方面,在场馆层面进行一系列的整合规范工作。
工作人员讨论竞赛场馆运行设计
明年即将在成都召开的第31届成都大运会,也将采用场馆运行模式。目前,首个示范场馆运行计划——《成都大运会西南交大排球示范场馆运行计划(初稿)》已经成型,其中,仅各工作组赛时工作任务内容细则就涉及了223项子任务。
西南交大犀浦校区体育馆
而在示范性场馆汇报之外,明年4-6月还将集中进行测试赛,检验场馆运行水平。测试赛之前,49个新建、改造场馆都要交出这样一份《场馆运行计划》。
测试用体育馆一层平面功能分区及流线图(运动员)
向外看,由于每个城市、每个场馆都有自身特点与特殊性,场馆运行并不能完全将其他城市的经验“照搬”;向内看,大运会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成功申办的首个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成都也面临第一次接触新标准的挑战。这样的形势下,留给成都的时间又异常紧张。
据悉,国际大体联、中国大体协等相关负责人近日将来到成都,听取成都示范性场馆汇报,大运场馆将首次“迎检”。
首次“迎检”背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场馆运行的故事吧。
欲知道更多成都大运会
场馆运行背后的精彩故事
↓↓↓
往期回顾>>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统筹 徐晓眉 朱光泽
记者 李艳玲 孟浩
视频 郑涵升 李艳玲 素材来自大运会官网 新华社
摄影 马丁
编辑 唐元
审核 张婷婷 李影 庄伟伟
监制 吴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