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问一句,天到底什么时候才晴啊?
——今天的编辑土豆儿
忽明忽暗的房间
黑色的皮质沙发
屏幕上滚动着蓝底白边或者绿底白边的字体
站着的人伸长脖子嘶吼或摇摆
坐着的人鼓掌或干杯
烟味、酒味、包厢味甚至友情味很快就散去
但ATT、好乐迪、月亮村、
漂亮生活、星光灿烂这些名字却久散不去。
1.
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第一家卡拉OK歌舞厅开业了,1990年就迅速发展为100家,1991年发展为200家 ,这股风很快刮到了成都。并以“广场卡拉OK演唱会”形式在文化宫掀起了一阵狂潮。
当年的成都文化宫
图/成都日报
过去只能听,但突然一台设备就可以让人抒发情绪,放声表演。卡拉OK颠覆了传统的流行音乐,也彻底点燃了爱唱歌的成都人民。
据文化宫的资料记载,当时90年的夏天开始,文化宫的一场卡拉OK演唱会场场观众近千人,提前1小时有人来排队抢登台唱歌的名额。
还有人自带磁带,当时大家最爱的是刘德华的《忘情水》、郭富城的《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
2.
随着卡拉OK的火爆,一部分条件不错的家庭,自己买了音箱,甚至有能干父亲自己做了功放。最初的卡拉OK是在录音机上面插话筒跟伴奏带唱。
那个时候家属区的晚餐后,就是先富裕起来的人家“拉黄喉”的时间。当时有些“占灵子”不分时间的唱声音开很大,小区里经常出现围观吵架的热闹场景。
图/《我爱我家》
后来有了电视机才出现了,才有了录像带画面可以看,周末经常几个关系不错的家庭,就会一起在家里聚唱歌。
《萍聚》《选择》《军港之夜》《东方之珠》等,一晚上要唱几遍。
3.
有家庭卡拉OK毕竟是少数家庭,街上的卡拉OK厅才是超哥超姐们的选择。
当时的卡拉OK厅并没有包厢,就是一个不大的堂子,里面有6、7张桌子。最早点歌都是用老板手写的歌单,每桌自己写在纸飞飞儿上,每桌挨着来,一般只准点3首,老板拿到纸飞飞儿后,就在控制台放歌。
每首歌的价格从5毛到几块不等。
那时候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刚刚入座的客人,下一首歌一般都是交给他唱。
虽然每桌都是控制在3首,但是只要跟老板关系,就可以偷偷加歌。
当时唱歌,当歌词上面三个⭐或者⭕️闪烁的时候是最紧张,常常一下踩不准节奏。
有线话筒配不大的电视,经常音箱和话筒不对位,就会发出啸叫。一旦发生啸叫,就要不停的调整位置,找到一个绝佳的位置站着直到把歌唱完。
4.
据从小住在东门上的骁哥回忆,那时候的小型的卡拉OK最集中的地方在猛追湾、一心桥、双桥子。
名气最大的两家一家在水碾河叫“都市歌城”另一家在文化宫叫“啤大伯”据说两家都用的是香港原版宝丽金(PolyGram)的碟子,效果最好。
其它小的卡拉OK厅的名字都和情、爱有关,比如”忘情水、水玲珑、爱情“。
图/《小武》
5.
1995年左右,卡拉OK流行的歌曲主要是张国荣、邓丽君、徐小凤、梅艳芳等港台歌手的,大陆歌手毛宁和高林生的歌也很受欢迎。
现在已经30+的小张记得,当时几岁他的常常被爸妈带去和叔叔阿姨们聚会,每次妈妈都会点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小张唱,小张也不虚,每次唱完整个大厅都在鼓掌,爸妈就极其高兴,下次去又点。
6.
千禧年后的成都,除了迪吧突然盛行,KTV也随即开遍成都的东西南北。
在31岁的小张记忆里,2000年左右他还在上初中,去的第一个KTV叫十八步岛,那二年辰他们对KTV的称呼是营业性歌舞厅。
而在40岁的王姐眼里,她去的第一家KTV叫雨龙,记忆尤甚的是包间里面有硕大的老鼠。
30+的超超记得自己去的第一个KTV时王建墓旁边的紫煌。20多元一个人,送果盘和无限量的橘子汁,就是歌不多。
7.
2000年—2010年成都成气候的连锁KTV盛行,包间、皮沙发、大屏幕、点歌系统,一下升级了成都人K歌的环境。
全城都有可以唱K的好地方:科华北路的ATT、老西门上的星光灿烂、市中心的好乐迪、八宝街的酷必乐、米乐星,永陵路的台北芒果,老南门的PK漂亮生活。
每家KTV都各有各的特点: 月亮村的音效清晰,混响开得刚刚好。ATT歌多,便宜,适合学生党。漂亮生活的音效也好,环境舒服。新城市广场的米乐星场子大,歌又多又新。
8.
40岁左右的倩姐记得她去的第一个KTV是2002年学校的旁边科华北路上的ATT,无论白天晚上都排队!
当时量贩式KTV才刚进入成都市场,ATT靠近大学占领了先天的地理优势,又推出“学生套餐”,开创了下午时段消费的先河,每天都是包间供不应求的状态,从2楼大厅能排到1楼大马路上。
图/《最好的我们》
长住东门的骁哥回忆,当时自己去的第一家KTV是百花潭公园旁边的星光灿烂,觉得好高档,带木纹装修,一踏进店里还有淡淡那种香水味道,服务员隔多远就开始给你敬礼了。
在20中上学的贝蒂,高中时去得最多的是星光灿烂金沙店,“记得有一次周六下午,老师临时要开会,全班欢呼,一起转战星光灿烂,耍得好的几个同学开一个包间,出去上厕所,偶遇的全是一个年级的同学。这个包间唱一下,那个包间唱一下,各种串场。感觉把整个星光灿烂都承包了!”
9.
学生时代,大家都穷,都没少跟服务员斗智斗勇。
每次悄悄咪咪的偷带饮料零食是常事,吃的时候跟做贼一样,生怕服务员在玻璃窗外的死亡凝视。
如果真要点酒,就几个人合起来点一瓶洋酒,然后兑饮料喝。当时的芝华士、伏加白200元左右,但是水都是5块起,就偷偷背。
也有被逮的时候,
————你这个绿茶是哪儿来的嘞?
————你不管三。(硬气)
会来事的兄弟会去给经理塞烟,让经理不要开腔。
10.
服务员们也不傻,有时候睁眼闭眼就算了,遇到过生日的请客的就很精灵,一有空瓶就收走,过生请客唱歌要面子只有不停喊酒。
小茹记得,记得自己为数不多,年纪轻轻就被高频率喊姐的一天,是跟一个超哥同学去鑫工场。
超哥应该经常去被服务员们前呼后拥,开门的开门,开酒的开酒,开始唱歌了,服务员们一行人就出去站在包间门口,双手相扣,自然垂落于裆前,守门。
ATT的常客中也有一位超哥,唱了的很多年,最喜欢的位置是双楠店5楼的景观包间,现在每次一去就在群里丢一个大红包让服务员们抢,这是他告诉服务员自己要来的消息。
还有一对夫妻,也让ATT的服务员记忆尤新,他们每次去服务员一般都会站成一排在大厅问候,然后这两口子会说:“孩儿们,我来了。”
11.
成都KTV遍地开花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插曲和火花,比如“2004年四川成都20多家KTV的经营者近日就违规使用唱片公司的音乐电视、音乐录影行为,与国际唱片协会以及中国音像协会进行了第一次协调。经过磋商,经营者基本同意赔偿。这样,成都400多家卡拉OK将面临1万至6万元不等的赔偿。”
2005年左右团购的出现,突然打破了大众的消费模式,各大KTV开始火拼,当时好乐迪晚上12点到凌晨6点迷你包包断90元,小包包断120元。
ATT下午学生场20元一个人,果汁无限,按照包间大小送不等的爆米花和果盘。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颠覆了KTV的属性,可以在里面看直播!
不少人在漂亮生活、月亮村、好乐迪等预订了8日晚8点的包间。和朋友们先看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然后再继续唱歌,也算当年KTV的一件大事。
“超女、快男”的出现也让大家对K歌更为上瘾,众多的KTV也为热爱唱歌的成都人提供了先天条件。
娱评人谭飞曾说“成都拥有一所音乐学院、数十所影视歌唱培训院校、上千家KTV、数万名业余歌手、数十万名卡拉OK狂热爱好者,他们天性纯善,热爱音乐,勇于表现自己,对未来充满愿景。现实与梦想的距离并未让他们踯躅不前,他们内心都很渴望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放胆一唱!”
12.
2010年后随着各大高校的发展,十陵镇、 团结镇、红光镇、温江大学城的高校边开闷了KTV,一到周末学生们先去吃顿20元一位的自助火锅,然后就去唱歌.
喝着歪啤酒,唱了又吐,吐了又喝,最后大家直接躺沙发上就睡了,不是喝醉的,都是困的。
当时几乎所有人的“毕业典礼”都是在KTV举行的,哭着表白、哭着分别.......
13.
2013年底,温莎、纯K的出现又让成都的KTV从服务到环境重新上了一个台阶。
纯K服务一流,当时年底开业时,去的客人都会人手一杯姜茶给你递上,纯K算是第一波KTV里开始做餐饮的,果盘已经过时了,卤肉饭、卤味三拼、盐酥鸡成为了王道。
图/@許愿CHI
扫二维码手机点歌的也成为一个亮点,厕所的马桶是恒温的,还准备了茱莉蔻护手霜和美发产品,这些细节让纯K可以说是口口相传。
温莎的小吃比较有特色的就是鸡爪,让很多人念念不忘,但是当时每首歌中间都有个广告,让人很是烦心。
温莎歌多,MV正版授权的也不少,很多小众歌手都能搜到,实在没有MV的都有较为靠谱的现场版,再不济,也有风景电影版的画面。
14.
2017年左右,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成都的KTV的出现了火锅和麻将。甚至还能选择麻辣锅或者羊肉汤,”吃着火锅唱着歌“愿望实现了,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背水背零食,而是可以两者兼得了。
图/网络
但是随着曾经的KTV消费市场一大主力——80后,慢慢回归家庭,还有很多新玩法密室、轰趴等出现,KTV的花样再多,光景也不如前了。
15.
高频的歌曲随着人群的变化,也有很大变化。
90年代初是四大天王、邓丽君、齐秦等最受欢迎,千禧年后80后大多点周杰伦、陈奕迅、孙燕姿、莫文蔚、林俊杰,2010年后随着各种综艺和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歌曲、外文歌曲成为热门。
2017年,KTV里最火的歌是《成都》。
90后的贝蒂说现在去纯K,是因为这家店的日语歌是最齐全的,运气好还会遇到有假名注音的,对于她这个日语爱好者很合适,最新的日语歌也可以找到!
16.
2020年营业了17年的老牌KTV店ATT科华路店宣布关门歇业了。
17.
当年第一批感受到卡拉OK的人,现在已是中老年人,KTV又走到了一个轮回,成了他们追捧的娱乐方式。
过去在街心小公园唱歌还要被人说扰民,现在干脆去KTV,一人花十几元包场一下午,有时候还要自带手摇铃和口琴,装备比年轻人耍得高端多了。
图/YOU成都
18.
30+的可可和他的朋友,每年几乎都要在温莎聚一次,还要拍照留念。几个人从小伙子,一直到后来有人发胖了,有人开始拖家带口了,一直是那个人员配置,一样的动作和顺序排列。
以前回回唱通宵,到现在在12点一过就拽瞌打睡唱不动了。
最新一次拍的照片从5个人拍到只有4个人了,也算真实记录了一小部分友情的流失。
这个雨天回忆一下
和你一起唱歌烂醉的人都到哪儿去了?
到留言区说说你在KTV留下的故事吧
特别鸣谢 | 骁哥、王麻烦、倩姐
张雨舟、贝蒂、姣姣
今日编辑 | 土豆儿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嗷森
这天,是谁在渡劫?
@!
回家了
@大象饲养员
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