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可感知的街道博物馆

天府文化 2021-05-17 18:43

天府文化

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

>

摄影/韩杰
大学路的更新不是简单的“复刻重现”,而是力求呈现出一种历史文化底蕴与建立其上的现代生活韵味的和谐。
流沙河老先生曾说:“成都的五大文化标志地,我认为是老少城、华西坝、草堂、武侯祠和春熙路。其他地方皆市井景象,唯华西坝为人文气象。”抗战时期,五大学在华西坝汇聚,一时间群贤毕至,构建了伟大的学术地标,留下无数让人动容的故事。
如今,曾经的华西坝,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回来了。
PART  01

不一样的博物馆

遮天蔽日的梧桐树,构成了迪哥对于大学路的最初印象。他觉得这很惬意,这才是生活。所以,他决定把新店开在这条街上。
在成都,说起梧桐街道,大学路是大家最先会想到的地方。在这条宽约20米,全长800多米的双车道上,100多棵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手拉着手。在夏季,为行人投下浓荫;到了秋天,便让街道成为金色的海洋。
大学路的得名,源于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创立。1905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5个教会组织决议在中国西部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地址定在成都,随即在城南购置土地,建筑校舍。1910年3月11日,华西协合大学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
北傍锦江,这里土地平旷,风景清雅,由于华西协合大学的兴建,便有了“华西坝”的称谓。据《成都街巷志》记载,大学路原本是华西协合大学中的一条道路,那时的校园没有围墙,即便是校园道路,老百姓也可以自由通行。随着华西坝越来越繁华,这一条主要道路就发展成了一条街道,并很自然地成为了华西坝上的第一条街道。
很快,华西坝迎来了最为夺目的时刻。抗战时期,金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先后迁来,在华西坝汇集,借华西协合大学的校园继续办学。
一时间,华西坝大师云集,陈寅恪、钱穆、朱光潜、冯友兰、吴宓等都曾在此设坛授课,更有“洋先生”不远万里而来。1941年春末,海明威访问中国;1943年,李约瑟在坝上进行了12场演讲,一直持续二十多天,观者如潮。

摄影/韩杰
怀德堂二楼的大讲演室,见证了太多大师的风采。这座由英国建筑师荣杜易设计的建筑,在西式建筑中融入飞檐、斗拱、雉堞、脊饰、门楼等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创造出中西合璧的建筑范式。毕启称赞说,“事务所(即怀德堂)建筑,崇宏壮丽,亦足增本大学校之精神。”
在打造一新的大学路上,历史换了一种讲述方式。来到大学路西侧,昔日封闭的围墙换成玻璃围墙,怀德堂一眼便能看见。走近细看,玻璃围墙上还另有千秋,上面印有怀德堂的设计图和老照片以及详细的中英文介绍。行人路过,总会停下脚步看上一会儿。
走进大学路,仿佛迈入了历史的河流。脚底有“时光之河”,用文字和照片细细梳理华西坝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还有“50个第一”,展现华西坝的先锋和时髦所在——脚下的铜铭牌上记录着,华西坝曾是中国最早开展棒球运动的地方。当整个亚洲都还不知什么叫本垒打的时候,华西坝就有了“资格”的棒球赛。
“不论什么时候喊做啥子,就要做啥子”“把细,指姆不要痴在汤里头去”……在川话英语墙边,你能学习到这些四川方言该如何翻译成英文。这些也是有“出处”的。1917年,华西协合大学的开创者之一启尔德医生为外籍师生学习四川话编写了一部生动的“川译英”中文学习教材(《华西第一年学生用中文教材》),影响了无数的中外学子。在大学路上,川话英语墙利用墙砖凹凸的细节,通过在墙砖上刻字的方式,生动可感地展现出当时中西方语言交融的状态。
一条街就是一座博物馆,将华西坝百年历史人文结合城市街道打造博物馆展陈体系,形成可阅读、可互动、可体验的展览漫步道,这便是万科·华西坝城市更新项目的创新之处了。据项目设计负责人张帆介绍,他们这样设计,首先是因为这条街上室内空间载体有限,难以容纳传统的博物馆。而采用街道博物馆的新形式,能引导观众在行走中阅读感知华西坝的历史,“不会那么生硬。”
PART  02

重塑坝上生活

“如果不是做这个项目,我也不会知道华西坝的历史这么辉煌。”张帆感叹道。相比此前的猛追湾城市更新项目,华西坝项目的文化属性更强,也就需要设计团队做更多的研究,多去实地走访,更加关注细节。
张帆提到,涉及到地名、人名的翻译,就要格外仔细。附近居民、退休工程师邓长春曾告诉他一个故事。原来,川大华西校园内的毕启路被直接翻译为对应的中文拼音,但邓老师指出了其中错误——“毕启”应该用其英文原名(Joseph Beech),路名这才改了过来,可见对于历史细节一丝一毫不能马虎。
邓长春今年快70岁了。如今他住在人民南路三段19号的华西南园。4月11日下午,他从家里走出来,在小天竺街和大学路交会处和记者见面。他笑着告诉记者,退休以后,他“就读于华西协合大学历史专业,还未毕业”。说是“就读”,其实就是自己来研究华西坝的历史了。对于华西坝,邓长春感情太深。他父母都是华西的医生,他出生在华西坝,也在这里长大,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亲友,再和自己的记忆相验证,大学路原本的模样,在邓长春的脑海里再清晰不过。
原来的老校门在哪里,原来的平民夜校、免费诊所、裁缝铺在哪里,邓长春都一一指给记者看,然后一个个地讲故事。比如裁缝铺,就是十二桥烈士毛英才被抓的地方。
来到“时光之河”旁,邓长春回忆道,以前大学街就有一条河从街边穿过,夏天水很急,有齐腰深,到了冬天就没水了。小时候他去上学,小学门口还有一座一米多宽的石桥。
邓长春上的小学,当时叫大学路小学。这里曾经是高琦中学,是华西协合大学校董会主席高琦博士捐资创办的。如今这里是金苹果龙南小学。在校门口旁新设的“华西旧址”介绍牌上,能看到其详尽的历史。其中,文字资料来自于邓显昭的回忆文章,他是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也是邓长春的父亲。

摄影/韩杰

邓长春告诉记者,大学路的改造,他觉得最好的就是“把华西坝的历史文化放到了街面上”,让普通老百姓能看到。原来,要了解华西坝的历史,只能去华西校园里面的博物馆和展览馆,但是因为疫情,市民又进不去校园,所以无从了解。现在,走在街上,就能阅读历史了。
另外,经过历史变迁,这条街上原来的餐馆、邮局、学校、裁缝铺等都已经不在了,但想要完全恢复也不可能,通过“华西旧址”的方式留个念想,至少能让后来的人知道这里曾经有这些东西。
张帆说,与华西坝附近居民接触越多,就越能发现这些老住户对华西坝的深厚感情。所以对他而言,这个项目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做到街道更新的同时,又不失去原来的味道。
“我们在华西传统建筑的研究基础上,提取出属于华西建筑文化特色的一些元素,并且运用到后续的更新中,希望更新后的大学路能拥有与华西坝传统相似的气质。”张帆介绍说,包括用色、特殊构建,如屋檐、斗拱等他们都是参考华西校园里的建筑,从而让大学路呈现出来的风貌和华西校园更有一致性,整体看上去也更和谐。那个老成都们记忆中的华西坝得以重现。
在构建商业业态方面,华西坝项目也考虑到历史文化的因素,尽量和文化相勾连。如今的华西坝看上去很“传统”,但在历史上它其实是最“现代”的。抗战时期,五大学汇聚,让华西坝拥有开放包容的文化,成为当时成都“国际化”的一个开端,是成都人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的地方。
从前,老成都的时尚潮流全看华西坝。受学校氛围的影响,华西协合大学师生穿着打扮一向比较洋派,那时的成都市民都喜欢去华西坝看学校师生的新奇服装,人们在大学路上的裁缝铺买布料、裁衣服,在华西坝流行起来的新奇服装很快就能从校园走向成都市民。
摄影/韩杰
还有,成都第一家西餐厅TipTop,就是在华西坝诞生的。据《风过华西坝》记载,当时成都有这样一首童谣:“恋爱经济化,去逛华西坝。买根棒棒糖,一人舔一下。”意思是恋人在华西坝上的消费不高。不过也有一些高档的约会场所,如TipTop西餐厅,小情侣一顿饭要花上一二十元钱,“闷着脑壳闯进去,剃光脑壳滚出来”,坝上人以其英文发音,称餐厅为“剃头茶铺”。这就是当时年轻人的时髦生活。
当年的TipTop所在地,如今是一家银行。在一旁的“华西旧址”介绍牌上写道,这是杨先得于1947年经营的私人小型餐馆,“因所卖产品价廉物美而闻名华西坝乃至成都市,成为华西坝上一道著名景地,也是中外教师同学最喜欢的社交聚会场所之一。”这段文字来自于杨先得的女儿杨美业。邓长春告诉记者,杨美业已经90多岁了,至今仍住在成都。
TipTop早已不在,但是这个典故,也给了运营方在招商上的灵感。他们专门去找来了人民南路的“SHAMROCK三叶草餐吧”入驻,试图在历史和当下之间建立联系。2002年开业的三叶草餐吧,是成都最早的西餐吧之一。不限于品酒吃西餐,这里经常有主题派对和文化交流活动。据了解,SHAMROCK三叶草餐吧在大学路的新店,依旧主打西餐。两层楼的空间尺度,也将更多提供中西文化交流的可能,重现当初TipTop在华西坝的风情。
城市更新不能简单地恢复历史面貌,还要考虑到原住民的生活需求。华西坝不仅仅是历史,更应该是当下,是附近居民的生活。毕竟,他们才是华西坝最鲜活的一部分。
如何兼顾原住民的生活需求呢?张帆举了一个例子。他们之前在调研的时候,居民提到要满足他们晾衣服的需求。但是如果任凭大家在朝向大学路的那一侧晾衣服,观感就太差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反复调试,将雨棚上移,与上层住户的窗台平齐,然后再给住户沿窗台安装伸缩晾衣杆。住户晾衣服不受影响,建筑外立面也得以干净整齐。
就这样,华西坝项目用“微改造”的方式,以居民的诉求为里,风貌修复为表,选取历史建筑进行节点和表皮式“复刻”,既复现了历史又保护了生活状态,从而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专属于华西坝的“地方创生”道路。
PART  03

一条街的生命力

原来在斌升街的读本屋书店,新店开在了大学路。
读本屋书店主要经营人文社科类书店,85后老板廖宇因为选书方面相当专业,在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也让斌升街的书店成为了网红。有的书友甚至会从都江堰坐火车再转地铁过来,就是为了来这里读书、会友。
但是,斌升街的书店店面太小了,不能满足知识青年们的要求,廖宇一直想开一家更大的书店,最终他联系到了华西坝项目运营方。在大学路引进书店,是项目组原有的规划,但是,如果引进大型书店,会占据整整一栋楼。相比之下,读本屋这种有个性和口碑的小型书店,更符合这条街“寸土寸金”的气质,于是,读本屋就成了大学路最早开业的商家之一。
为了开这家书店,廖宇投入很多,光装修就花去40万,再加上购买书籍,这对一个开小书店的“个体户”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廖宇选择了贷款。在全国都哀叹实体书店日子难过的时候,廖宇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贷款开书店”的人。
他这样做,也有他的底气。大学路书店选址距离地铁华西坝站出口只有200多米,这是他心中完美的书店口岸。他之前积累的忠实顾客们,将乘坐地铁1号线来到这里。再加上附近学校众多,光是老师和学生就是一股庞大的购买力。此外,华西坝项目运营方也给了他很大支持,房租虽然比斌升街的店面高了不少,但是相比于咖啡馆和餐馆,运营方在房租上仍然给了很大优惠。
廖宇的判断没有错,开业第一天,这里就吸引了大量客流,当天的销售码洋超过4万元。对一家书店来说,这是相当理想的收入。很多读者专程赶到这里买书,并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为书店做宣传。大家都希望在百年华西坝上新出现的书店,能够办得更好。
在这里,能活下去,并且能活得很好,是大学路入驻商家们的朴素愿望。对于很多特色街区而言,开街之初,由于流量的注入和运营方的各种支持,比如房租优惠等,商家的生意普遍都不错。但一两年之后,如果周边人气没有起来,或者租金提高,很多毛利润较低的商家就会选择搬离,重新寻找合适的口岸。而新入驻的商家则多以毛利润较高的餐饮类为主,特色街区也就成了餐饮一条街,失去了特色。

摄影/韩杰

来到大学路之前,迪哥在柿子巷经营着一家文具店,主要是卖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手账用品。店面不大,房租不高,请一个店员看店,每个月的开销不算高。当然了,经营收入也不算高。在迪哥看来,像这种定位的文具店,收入也就是这么多了,毕竟喜欢这些东西的人还是相对有限,价格也相对透明,很难挣大钱。所以经营这种小店的关键,还是在于控制开支,很多事情要亲历亲为,自己来设计,自己找人来装修。
但是迪哥在大学路的新店,“超支”就有些严重了。他专门找来专业的设计师——还不是普通的室内设计师,而是建筑设计师,试图重新定义文具店的风格。迪哥告诉记者,国内很多网红文具店,都是照搬几个日本网红文具店的风格,以深色系为主,显得比较厚重。所以他想跳脱出来,做一个很轻盈,让人感觉很清爽的文具店。具体而言,就是多采用亚克力、海洋板等材料,配色比较淡雅,以浅木色、砖红色为主。砖红色也正好呼应华西坝厚重的历史。展示柜的结构也借鉴了传统木结构建筑,近乎于门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语言。
花了大价钱装修的迪哥,想在大学路创造一家新颖而有趣的文具店,成为街头的“惊喜”。它是传统文具店的升级,其定位又要低于商场里的那些高端文具店,能吸引年轻人专门过来打卡,附近的教师、学生群体也会在此购买日常所需。
对于新店的未来,迪哥相当有信心。这里除了有稳定的客流,租金也比较优惠,项目的运营方也更容易沟通一些。迪哥提到,他们几个商家在装修时发现,原本设置在店门口的连廊有些多余,会挡住商铺的门脸,不利于经营。于是他们一起去找运营方沟通,建议取消连廊,将这部分空间包进店铺中,从而把店“亮出来”,运营方便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张帆告诉记者,在保证建筑外立面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他们还是希望商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主性。以连廊为例,他们的本意是效仿广东、福建的骑楼,留出一个公共的人行空间。但是对于商家而言,这样的设计不利于经营,那就应该尊重商家的诉求,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张帆全程参与了华西坝项目,他希望这里能做得更好,从而把华西坝厚重的文化传承下去。张帆说,大学路开街,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工作会告一段落。此后,他们还要协助商家进行“外摆区”的打造,在规范秩序、统一风貌的同时,让这条街形成商业氛围,聚集起人气。并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城市和社区注入文化动力。
如今,焕然一新的大学路,已初现百年华西坝的绚丽光彩。走进这里,感受当年华西坝的流金岁月。街边那些见证历史的梧桐树,经过精心地修剪、养护,去除寄生植物,它们竞相发出新芽,长出新叶。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经过多元文化洗礼和时事变革,这里依旧生机勃勃,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建立其上的现代生活韵味完美契合。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快来get本期新刊吧

Chengdu Time

成都时间

⚪ 陈毅在成都

⚪ @全世界 做“成都之美发现者”

⚪ “一等才子一等书 跟着常璩学蜀史”

⚪ 永远的三国

Dialogue

对 话  

⚪ 建筑和城市的尺度:让位于“人”

Viewpoint

城市观察 

⚪ 万物皆可博物馆

Special Reort

特别报道

⚪ 东部新区 极速365

⚪ 金堂,燃烧吧!卡路里

City

城 事

⚪ 华西坝:可感知的街道博物馆

⚪ 一个人与一座城

Chengdu Story

成都故事

⚪ 在成都,发现人文城市

Creativity

创 客

⚪ 为城市汇集灵感的种子

⚪ 柔性关照花儿与少年

⚪ 社区采诗者

Fashion

时 尚

⚪ 从全世界“路过”

⚪ 低空游之乐

Design

设 计

⚪ 树池的幻变空间

Art

艺 术

⚪ 彭林:写意“生命之美”

Books

悦读会

⚪ 在诗歌里读城

杂志征订

直接拨打订阅热线电话

028- 86624841,028- 86763285

网络订阅

杂志铺官网:www.zazhipu.com

(搜索天府文化杂志购买)

京东商城:www.jd.com

(搜索天府文化杂志购买)

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62-627

成都市区销售渠道

方所书店、言几又书店

今日阅读书店、布克书店

散花书屋、钟书阁、三联韬奋书店


记者 | 王越 覃莉媛
编辑 | 毛瑞
审校 | 毛瑞 陈卓 吴宇宸
策划·监制 | 苑海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