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高彦雄
全文共2791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刚刚经历了培训机构督查大风暴的重庆,正在掀起另一场汹涌的基础教育改革。
自今年4月起,重庆已先后明确多所“公参民”学校将转为公办。根据目前的公开报道,截止到5月25日,已经先后有北碚区、九龙坡区、渝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巴南区等6区先后发布报告,披露了重庆“公参民”学校改革进展。
何为“公参民”学校改革,简单说,就是公办中小学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要么转回公办,要么和公办学校彻底“脱钩”。多位重庆当地教育界人士表示,这场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信号明显的基础教育整改。”
那么,这些“公参民”学校为何要集体转回公办?这场整改的背景是什么?它又在透露哪些教育改革信号?
数据:
七大名校至少41个校区
但公办只有15个
重庆当地教育界人士表示,这份名单中的学校,主要都是重庆“七龙珠学校”的各个分校。
所谓“七龙珠学校”,是坊间对重庆当地教育格局的一个极形象说法,其背后对应的是重庆育才中学、重庆市外国语学校、西南大学附中、重庆一中、重庆南开中学(三中)、重庆八中(树人)、巴蜀中学这七个重庆第一梯队的名校品牌。
重庆“七龙珠”系列学校
这么说可能更直白易懂。在重庆,“一三八”三所中学的实力和名气,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成都的“四七九”,都是绝对的当地名校中的“顶流”。
这些年来,这7所学校名下的分校,在重庆当地也是遍地开花。按理说,名校办分校这无可争议,但有一个数据却非常值得注意。据不完全统计,重庆这些名校衍生出去的分校一共有41个校区,而公办性质的校区却只有15个。部分学校甚至只有本部校区为公办,其余分校区全为民办。
重庆“七龙珠”名校谱系图(数据据公开信息整理)
背景:
公办学校和开发商合作开民办学校
重庆曾被新华社点名批评
当地教育界人士表示,首先,如前所述,在这些名校的分校区中,公办比例太小。有重庆家长告诉记者,在重庆小升初,如果想要进入“七龙珠”系列学校,公办的可选面相当小,而选择民办的话,一是,以前入读有门槛(重庆是在2020年实行民办100%摇号的);二是,读民办的花费肯定要比公办高很多。
但这还不是重庆义务教育段的最突出问题。
2019年1月,新华社旗下媒体新华每日电讯发表文章《重庆:“名校办民校”成售楼“招牌”的背后》,文章直指重庆教育的几大问题:
一是公“退”民“进”,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被“私立化”。
南开中学与重庆一中、重庆八中、育才中学、巴蜀中学、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外国语学校一起,本来都曾是重庆市教委直属的公办中学。但自2015年起,重庆对这些重点中学实行“初高中剥离”,逐步停办初中。重庆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表示,初中停办后,原来的重点中学师资等教育资源就此开始更多地集中到民办学校,也就是说,优质的公办义务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被“私立化”了。
二是买房才能择校,教育资源成地产营销“招牌”。
新华每日电讯的报道,还指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多年以来,重庆公办名校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姻”办分校的情况,在当地蔚然成风。由于“业主子女优先入读”,因此,想要入读这类学校,家长要么购买“学位房”,要么缴纳上万元的择校费用。
多位教育专家表示,伴随“名校办民校”出现的高收费、高价学位房等现象,在催生部分房地产项目供不应求的同时,也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加剧了社会教育焦虑。
三是基础教育投入偏少,教育“欠了账”。
重庆市教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前,重庆市普通中小学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重庆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不增反减,比上年降低7.42%。
程德安指出,“这反映出重庆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投入偏少,教育欠账问题亟待解决。”
当然,房地产资本与名校合办民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但由此带来的民办学校高收费、高价学位房现象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甚至加剧教育不公现象。由此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最后还是要由政府买单。
改革
公办中小学不得新参与举办民办学校
公参民学校或“转公”或“独立”
此外,重庆还提出,今后城市新区建设不得再“借名校办分校”,未来将通过科学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推广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而今年轰轰烈烈的“公参民”学校的相关改革,当地业内人士都表示,重庆的“公参民”学校治理,是在今年3月的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后全面铺开的。
3月22日,在“2021年重庆市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重庆市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驱动的能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随后,今年4月起,重庆市北碚区、九龙坡区、渝北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巴南区等6区先后发布报告,披露了重庆“公参民”学校改革进展。
截至目前,已有10所学校明确将转为公办,包括:重庆一中寄宿学校、重庆一中皇冠实验中学、西大两江实验学校、育才成功学校、全善中学、融汇清华中学、树人八中、双福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银翔实验中学、北新巴蜀中学。
除了转回公办,重庆另有多所“公参民”学校将按“六独立”要求完成整改。
所谓“六独立”,根据2021年修订的新《民促法实施条例》,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和独立的专任教师队伍,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独立进行会计核算,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
对于“转公”中的诸如教师待遇等,5月26日,重庆市渝北区教委在一则问政回复中表示,根据重庆市的要求,过渡期间“民转公”学校师资(含在编教师和非在编教师)保持不变,待遇不变。全市所有公、民办学校不允许在民转公学校抢、挖教师(包括非在编教师)。对学校原来自主招聘的教师,在使用编制新进人员时,按人事制度和选人用人程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
信号
义务教育段,还是要回归“教育为公”
重庆的“公参民”学校改革还在继续。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江北区、渝中区、大渡口区、两江新区、高新区还未发布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