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片|连接父亲与孩子的是血缘还是陪伴?

成都儿童团 2021-06-30 08:43

成都儿童团

成都商报出品,四川最大亲子教育综合服务平台

>

文丨团妈
如果你发现孩子抱错了,会怎么办?
初为人父后,频繁出差的是枝裕和与女儿的感情遭遇危机。他开始思考,父亲与孩子只要有血缘关系就够了吗?那陪伴呢?血缘与陪伴哪一个更重要?受当时社会新闻“报错孩子”的影响,他写了《如父如子》的故事。
拍成电影后,在豆瓣收获8.7的高分。
电影里的两个父亲在知道孩子被换后,需做出抉择,换还是不换?这几乎就等同于用“血缘”叩问“6年相处时间”,孰轻孰重。两个父亲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随着一句“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进入高潮。

● ● ● ● ●

在大公司工作的一流建筑师良多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温柔贤良的妻子,温顺努力的儿子庆多。
下班回家后,兴致高昂的良多与儿子来了个四手连弹,准备宵夜的妻子微笑地看着父子间的嬉闹。就算拿着放大镜看,这个三口之家此刻的相处,也满足了很多人对家庭的幻想。
但医院的一通电话打破了美好:6年前孩子出生时,与另外一个家庭抱错了。
对方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父亲斋木开着一家电器店,母亲则在便利店打工。除了被抱错的琉晴外,还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经济条件相当一般。
两个不同阶层的父亲就此展开交锋,同时原本永远不会有交际的两个家庭因为孩子有了交集。
当得知庆多不是亲生儿子时,良多默默地说了一句“果然”。虽然庆多努力地学习钢琴,想讨得爸爸的喜欢,但六年来从未获得认可。
所以良多很快就做出决定,要将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琉晴要回来。顾及妻子对庆多的感情,他接受了上司的意见——把两个孩子的抚养权都争取过来。
良多用一种审视的眼光看着琉晴
在两个家庭见面时,良多主动提出由自己找律师,申请赔偿。但在律师办公室里,他提出了自己的两点需求:找到孩子被换的原因,然后要回两个孩子的抚养权。

“现在你还做得了那孩子的爸爸吗?”

“总之先放在身边,他身上留着我的血,总会有办法的。”

血缘,良多心中父亲与孩子之间的超强连接。正如他与自己父亲的关系一样。
良多的父亲希望见儿子一面,只能谎称自己生病了。虽然老头希望与儿子交流,但是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依然板着脸,带着“大家长式”的口气询问:“孩子的事你怎么解决?还是要有血缘。”
父亲的一句话让良多坚定了想法。回家后,他用一种冷漠、严肃的表情对着庆多说:“以后不能哭,也不能打电话回家”。
在这一刻,良多从内心里觉得自己以后不会再与这个孩子有任何的交际。六年时间的相处终究是抵不过血缘。
良多的妻子正将房间里摆放的关于庆多的照片,一件件收起来,然后摆上与琉晴的合照。在这个家庭里,庆多生活过的痕迹慢慢被抹去。
两个孩子都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家庭,继续生活。
琉晴开始在如宾馆一样的家庭生活,按照既定的规矩和计划学习。在第一天晚上,他就被要求正确使用筷子,甚至在晚上洗澡时,都还在练习用筷子将浴缸里的玩具夹起来。
除此之外,良多制定了很多条条框框,想帮琉晴纠正不良习惯。
好吃的晚餐、崭新的玩具、如宾馆一样的家……这些都是琉晴之前从未拥有的,当良多一家躺在客厅的地上,对着“流星”许愿。琉晴说,他想回到爸爸妈妈身边。
在孩子心里,早已经认可了那个相处六年的爸爸妈妈,无关于任何外在的事物。
当我们不断地纠结血缘的重要时,往往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能够感知外界给与的善意和爱是否真诚,并以某种形式反馈。

血缘只是身份的认定,这是生父生母。

而爱才是身份的感知,这是爸爸妈妈。

在庆多幼升小的面试中,面试官问:这个暑假做了什么。庆多回复: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露营、放风筝了。
面试结束后,良多悄悄地询问庆多,自己从未带他去露营,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庆多告诉良多是按照补习班的老师教的。
与现实中大多数家庭一样,职场精英良多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优越的生活环境,但也疏忽了对家庭的关注。
每天的下班,仅仅代表着将工作地点换到家。妻子体谅丈夫的难处,但也会忍不住抱怨,六年里总是重复说“等这个项目完了,应该能抽出时间”。
在商场游乐园里,良多拒绝了斋木提议的陪孩子一起玩。他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独立性,并坚定不移地奉行着什么事都要一个人完成的原则。
斋木继续说,自己半年内陪庆多的时间,比良多6年以来还要长。
却遭到良多理直气壮地反驳:“因为还有只有我才能完成的工作在等着。”
良多不知悔意的回答,让斋木略微顿了一下,“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两个父亲开始就教育理念产生了分歧。对于斋木而言,父亲的身份意味着陪伴。但良多的观点完全相反,父亲的身份是方便“再造一个完美的自己”。
生性乐观的斋木并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出类拔萃,成为人群中的精英。而他也愿意花大把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长大,为孩子修好坏掉的遥控汽车,然后一起享受玩耍的快乐。
斋木陪孩子玩遥控车
父子泡在同一个澡盆里。为了帮新来的庆多缓解不适应的情绪,斋木跟他玩水,逗他开心。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是斋木想做到的。
完美主义的良多属于一直踩着“油门”奔跑。他将自己的高要求和高标准驾轻就熟地转嫁给了孩子。他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
每天,良多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到家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儿子有没有好好练钢琴。在钢琴比赛中,庆多出现了失误,他满脸嫌弃,用一种鄙夷的语气问:“庆多你不会不甘心吗?”
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并将孩子培养成人生赢家,是良多想做到的。
在两种不同家庭环境长大的庆多和琉晴,性格也截然不同。6岁的庆多呈现出稚嫩的成熟与稳重。当遇到不喜欢的事情,他会选择顺从,然后一个人躲在被窝里悄悄地消化。庆多早已经明白,所有的事情须要自己独立完成。
庆多
而琉晴有着六岁孩子的童真,会反抗、会调皮捣蛋。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第一时间想到爸爸妈妈。因为他觉得家庭是港湾,也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
良多和斋木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斋木属于为“孩子讲丹麦童话”型,而良多属于“(赚钱)带孩子去丹麦”型。他们都在努力做着父亲,只是选择的方式不一样。
有人说,做父亲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幼年的孩子渴望父亲的怀抱,需要更多的爱,但随着长大,父亲在他们的人生比例越来越小,他们渴望自由,也渐渐忘记小时候的依恋,转而希望父母是有经济能力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
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对父亲提出不同的要求。每一个父亲都在尽全力对自己的家庭付出,所以唯一有资格评价父亲的,只有他们的“孩子和妻子”。
在很多成年人的世界里,总会误认为是自己给了孩子生命和美好的生活。但血缘、物质这些因素,于孩子而言,却是陌生的,也是不理解的。他们唯一的感受是来自内心的爱。
“如果庆多不喜欢学钢琴,可以不学呀。”
当妈妈告诉自己可以不用学习钢琴时,庆多立马拒绝了,理由仅仅是爸爸喜欢。

虽然弹钢琴不是庆多喜欢的,但他想做一个父亲喜欢的儿子。他用行动默默地爱着自己的父亲。
良多拿出相机,为琉晴拍照。在浏览照片时,他无意间翻到了之前的,发现有自己很多不同角度的睡姿。这些都是儿子庆多偷偷为他拍的。
看完这些照片,他哭了。这是120分钟的电影里,良多仅有的一次情绪外露。也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良多的悔意。
庆多在相机里留下爸爸的照片,琉晴许愿回到原来的父母身边。当所有人都觉得是父亲选择了孩子,但实际上是孩子选择了父亲。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他们就包容了父亲的不完美。庆多包容了良多没有时间的陪伴,琉晴忽略了斋木的贫穷。
正如网友看完这部电影后说,我不喜欢我爸,但我真的很爱很爱很爱他。
排版丨Jiay
[END]

- 儿童团近期活动 -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
商务合作联系电话
028-86756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