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成都教科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教科院附中”)落地高新区,成为教科院参与创办的第一所高中学校,随着学校的投入使用,也标志着成都教科院完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完整布局。
从最开始的一所新学校,到现在成为受家长热捧的“公办新贵”,成都教科院附中只花了两年时间,学校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教科院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加持和优秀的师资和管理队伍,离不开学校特别构建的多元课程体系,也离不开各类特色校内德育活动所发挥的育人功能。
成都教科院附中
师资、课程、活动构成成都教科院附中的“三驾马车”,而这,也是学校快速发展,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强大师资团队,
促进学生发展和培优
成都教科院附中根植于成都教科院厚重的学术底蕴,由成都教育智库赋能驱动,是教科研成果实践转化的桥梁,是高考改革探索的前沿基地,也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者和力行者。
学校由成都教科院各学科领域的课程与教学专家、省市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组成专业指导团队,顶层架构学校发展规划,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方向。在此背景下,学校的教师队伍由顶尖竞赛教练、高考名优高级教师、青年博士教师三个主力部分构成。
其中,学校校长潘君曾任“成都七中化学竞赛总教练”,是“全国金牌教练”、“四川省骨干教师”、“成都市化学中心组成员”。有数十篇文章发表并获国家、省级一等奖;主研课题获国家级一等奖。主编《乐学七中》、《金考卷》等教育教学专著。指导竞赛学生20余人入选国家集训队,全国决赛金牌39枚,奖牌总数近70枚。
成都教科院附中校长 潘君
副校长母明亮是四川省物理学会常务委员,成都市物理中心组成员,原成都七中物理教师,从事物理教学工作 20年,班主任18年,其中在成都七中 8 年网班直播教学经历与1年教务处行政经历,入选四川省、成都市专家库名单。
副校长李萍是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成都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成都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高中政治组”培训教师,担任高中班主任20年,教学26年,8届毕业班,4年网班直播教学,原成都七中(林荫校区)政治教研组组长。
副校长谢世君是四川省骨干教师,成都市特级教师,高新工匠,高新区“谢世君-苏聪丽”政治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西南民族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
校长助理何国平是中学高级教师,成都市优秀班主任、四川省骨干教师、全国知名研学旅游导师培训专家,原成都树德中学语文教师。
德育处主任漆星星是成都市优秀教师、成都市B级心理辅导员、高新区优秀德育工作者,原成都石室中学数学教师。
教科室主任、年级组长李文芹是成都市高中学科教师研培专家组成员、成都市首届“未来名师”、成都市高中化学核心团队组长、四川省李大勤名师工作室组员、成都市教育局微师培平台课资源建设项目高中化学学科组成员、原成都市树德中学化学高级教师。
英语备课组长邱菲菲是高新区优秀共产党员,高新区高中英语中心组成员、原成都树德中学英语教师。2020级年级组长王逍是绵阳市优秀班主任、绵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绵阳市教育团工委优秀团干部,原绵阳中学团总支书记。黄世海是中学高级教师、区特级教师、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高中物理骨干教师、成都市高三物理学科中心组成员、成都市物理学科研培专家组成员。
如今,学校已经建成一支高水平学科竞赛教练队伍,五大学科竞赛教练团队的执教经验、学术成就和竞赛成绩已达全省领先层次,其中化学、数学、物理、信息学竞赛教练在国内享有盛誉,有丰富的国家集训队执教经验。
同时,学校已形成三个名师工作室,分别是潘君化学名师工作室、母明亮物理名师工作室、谢世君政治名师工作室以及一大批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省市骨干教师、成都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的名优教师组成主力教学团队,老师们大多来自省内外一流高中名校,教学经验丰富、教研能力突出,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培优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此外,学校还有一支由博士领衔的青年教师团队,青年教师宾正扬是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谢青琰是北师大理学博士,刘建军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博士,陈许旻是清华大学计算机工学博士,古杰是美国弗罗里达大学物理学博士,其余多名青年教师也均为高新区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的来自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或985重点大学研究生,教学能力扎实,教育理想坚定,教育热情高涨。
打造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
着眼于培养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青年
教科院附中的课程体系设计着眼于“培养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创新型杰出青年”的育人目标,围绕“以研究的视域教书,以生本的视界育人”办学理念,以“立德求是,厚学鼎新”的校训为课程支撑,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开放性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平台,为学生全方面提高营造良好空间。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构建了四大支柱课程:立德课程、求是课程、厚学课程、鼎新课程。旨在通过三年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领略一门伴随一生的高雅艺术。让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一项受益终身的运动技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一次深刻的科学研究探索。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一次难忘的社会参与活动。
其中,在“立德课程”的构建上,学校将“细、严、新、活”的德育思想系统化,构建成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立德课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载体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以成才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主线。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德育发展。
立德课程
求是课程则是学校开设的诸门理科方向的选修课,如航空航天无人机设计课程、趣味化学实验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成长。
同时,学校也开设有丰富多彩的文科方向的选修课作为学校的厚学课程,如北京大学先修课:中国古代史、当代电影鉴赏等等。这些课程共同构建了学生广阔深邃的人文空间,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学校还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根据教育部推出的“强基计划”,因地制宜的推出鼎新课程。学校长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的院士、教授来校讲学,为学生们打开了精彩的知识和人生视域。
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院士执掌开学第一课
办校近两年来,已有近百位学生在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学校学生黄孝炎、唐浩雄同学获得清华大学学科“一等”认定,袁一焜、张珵熤、谷璟明、郑凡柯、王紫默5名同学入围北京大学春季联赛复赛,陈昌才、王涵2位同学入选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创新试点班”。
除了学习,
还有各类校园主题活动
除开学习外,成都教科院附中的各类德育活动也是一大亮点。
学校会为每个学期的各个行课月制定专门的主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整合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打造新的文化活动品牌,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努力适应新时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需求。
比如,3月,学校德育处主办了校园篮球赛,4月,高一年级举行了“庆建党百年,舞青春律动”校园舞蹈大赛。高二年级举行了“传承百年薪火,剧演青春风采”校园舞台剧大赛。5月,学校组织了“领航杯”班级拔河比赛。
校园看球赛
在学生社团活动方面,成都教科院附中学生社团秉持“自主”和“创新”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力求引导同学们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围绕兴趣与自身优势,共建共享社团活动。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形成了以“学生自建型”为主,“教师引导型”为辅的社团共计28个,其中校级社团5个。学校根据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实现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
在教科院附中,学校特别为高中三个年级的教学楼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其中,高一楼取名“启智楼”,代表学校希望初到校园的学子敢于立志之智,为真理勇往直前,找准定位,绽放自我;能顺势之智,顺应时代之需,增强自我才干,用梦想擦亮附中梦,点亮中国梦,启智以明德。
高二楼“笃行楼”:代表学校告诫学子: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而高三楼取名“大成楼”,则来自于钱学森晚年提出的“大成智慧”的思想,代表学校希望学子们要赓续科技先辈们开拓创新的血脉,秉持钱学森先生忠于祖国、矢志报国的伟大精神,以国家之志为志,以民族之梦为梦,学需贯通,才需大成。
这是成都教科院给每个进入学校学生的美好希冀,也是学校从办学到如今一直在做的事情。
红星新闻记者 陈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