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财经素养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财务健康,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安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9月1日,《2021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状况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据了解,《蓝皮书》是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其首次对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的整体现状和关键特征进行了全面刻画,也是我国第一部“大学生财经素养蓝皮书”。
四川大学商学院徐玖平教授介绍,《蓝皮书》依据学术文献和规范的量表开发程序确定了财经素养包含的5个领域、23个变量,均通过了信效度检验,对大学生财经意识、财经态度、财经技能、财经态度和财经行为进行了调研,最终综合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得到了有价值的研究发现。“财经素养教育是需要小学、中学、大学持续开展,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希望通过发布蓝皮书、发出倡议书,展现学术观点与研究发现,共享社会各界,为更大范围、更高质量地搞好财经素养教育,尽绵薄之力、献务实之计。”
从财经知识来看,我国大学生财经知识状况堪忧,16道客观题全部答对的人数仅占总样本量的0.3%,答对少于一半题目的被试占总样本的26.3%。
从财经态度来看,受访大学生财经态度属于中等水平,47.5%的大学生持有平衡型风险态度,仅有6.2%和4.9%的大学生分别持有保守型和激进型风险态度。
性别和恋爱状况会影响大学生在经济上的慷慨性,男性比女性在经济上更慷慨;恋爱大学生比单身大学生更慷慨。
《蓝皮书》还发现,目前金融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度达到100%,有45.7%的受访大学生持有三种及以上的金融产品,持有最多的金融产品类型分别是储蓄账户、信用卡(或花呗)和基金。
就负债情况而言,中国少数大学生存在过重的个人负债;成绩越好的学生,个人负债越少;单身大学生比恋爱大学生的负债更少。
当入不敷出时,男女大学生的应对策略不同:男大学生倾向于出售物品或向同学借款,而女大学生则倾向于减少支出。
基于《蓝皮书》的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教育课题组发出倡议,呼吁新时代大学生行动起来,树立不为物质所困、不为财富所累的正确金钱观,通过课程教中学、课题研中学、实践干中学等方式多途径学习财经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思长远、勤预算、常克己、御风险”的财经能力,努力践行“谨遵法律、严守道德、取财有道、用之有度”的财经行为,争做财德明、财思健、财商高的高素质时代新人。
红星新闻记者 刘珂君 图据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