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新观察⑦丨都知道“双减”是好事,但为什么我还是不敢躺平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1-09-11 18:37
记者丨高彦雄
全文共3900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作为一位家长,也许你曾为他人“抢跑”而焦虑不已;亦或是你已深陷内卷身心俱疲;还是说你也开始享受鸡娃,在补习之路上一路狂奔……无论哪一种,此刻,你都可以停下脚步了,不管你是否真的愿意。
![]()
今年7月,随着“双减”落地,“周末补课”“假期补课”也宣告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鸡娃”时代也将就此翻篇?取消周末补课,焦虑、压力能否随之化解,又有哪些新的隐忧正在生成?近日,“成都商报教育发布”采访了5位家长,来听听他们的真实看法。我家住在郊县,女儿也在郊县的公办学校上初中。如果不是“双减”,现在的我或许还在“要不要在市区找个大机构”的问题中纠结。三年前,我在小区附近为女儿报了第一个数学补习班。这是一家小机构,老师大多是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补课的效果也一般。但我也没太在意,我应该算是偏“佛系”的一类,报班只是为了给女儿找点事做,免得成天在家玩手机。然而,当女儿上了初中,我也开始有些坐不住了。尤其是一次家长会上,我发现班上的“好学生”全部都在补课。今年期末考试,女儿的总分在班上排中上游,可数学拖了后腿,低于班平均分。如果能把数学成绩补起来,女儿总分不是又可以涨一截吗?所以(2021年)暑假一开始,我就盘算着,要不要在主城区里给女儿另找个大机构。虽然说大机构价格更贵,但城里名师荟萃,如果真能提高成绩,多花点钱也值得。唯一头疼的是,市区距离远,我接送起来太麻烦,让女儿自己上放学我又放心不下。正当我犹疑不定时,“双减”政策公布,禁止在寒暑假、休息日、周末进行学科类培训。从内心来说,我并不想让女儿参加补习班,但只是受身边人裹挟,不得不加入“鸡娃”的行列。所以,看到这条政策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如释重负”——这下不用纠结了,不管城区郊县,大家都补不成了。可最近,我的这个想法却受到了“打击”。原本计划报名的机构给我打来电话,询问秋季是否要报班。不是都禁止周末补课了吗?我很疑惑,细问后才得知,一些有时间、离培训机构近的家庭依然选择了在周中补课。但这对远在郊县的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双减”能够一碗水端平吗,“双减”过后真的就能不卷了吗?我带着心中的问号,继续观望。对于“双减”本身,我举双手赞成,但同时我也担心政策能否执行到位。现在,补课都快成了一种“流行文化”。每次和朋友们“摆龙门阵”,补习班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数学班,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标配”。现在的数学考试分A、B卷,B卷的题目,很多家长都反映,几乎全靠补课才能学会。我从孩子小学三年级开始给她报班,这两年多下来,孩子的成绩提高没有我不清楚,反正我已经“卷”得身心俱疲。别的先不说,光交培训费就叫人肉疼。今年暑假女儿语数外“三班倒”,我跟在后边交钱,费用轻轻松松就破了万。平日里,我和丈夫省吃俭用,到报班时却大方了起来。一边疯狂补课,另一边又深陷迷茫。作为一个母亲,我希望孩子的各方面都比别人优秀,但从生活经验来看,在疯狂内卷中长大的孩子,性格和亲子关系等方面更让人担心。我也常常和朋友讨论这个问题,结果总是越聊越焦虑,越焦虑就越报班。现在,“双减”要求老师在课上要讲透,不能“留一手”私下开班讲,同时校外机构也不能超纲。真要是严格执行下来,倒逼学校和老师重视教学质量,那就是一件好事,我双手赞成。但最让我担心的是,政策执行得不到位,让一些“地下”补课的小机构有机可乘。实际上,最近我也听说一些机构打算以“周中讲课、周末拓展”的方式打擦边球。如果是这样,那“双减”可能就成了一纸空文,不仅起不到作用,还会让很多遵守它的人感到不公。不患寡而患不均,普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双减能不能真正减负,我还在观望中,看看政策的执行力度究竟会如何。至于,接下来会不会继续“补课”,我倾向于随大流,等9月份开学后,看看其他家庭是怎么做的。和往常一样,今年暑假,女儿的日程被塞得满满当当:早上8点半到11点,补英语;中间休息1小时,12点补数学,2个半小时;下午有英语和物理课;晚上还要去学跳舞,晚上9点钟才能到家……看着女儿每天早出晚归,顶着炎炎烈日来回“转场”,我也很心疼,太“遭孽”(四川方言,不幸)了。初二物理是一道坎,为了让女儿提前掌握,我专门报了一个“衔接班”。是的,这超前了,可我身边“超前”的家长也绝不在少数。![]()
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截图
所以,要说女儿累,我也一点不比她轻松。生完孩子,我就辞了职,全权负责女儿的教育。女儿四处补课,我也像个陀螺一样跟着连轴转。每天把她送到机构后,我又匆匆赶回家料理家务,然后定好时间下了课还要去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在某大型机构补了英语班和奥数班。那时听说这家机构的教学质量好,很多家长挤破脑壳都想把孩子送进去,我一连跑了好几个校区才给女儿报上名。后来因为奥数难度太大不适合,学了两三个月后,我又把女儿转到另一家机构学数学。我们母子俩都想能好好放个假,但现在“假期”真的来了,我却放心不下。说实话,这么多年了,我们都已经有点习惯了这样的节奏,现在一下子限制了,还真怕会不适应。这不光是说生活节奏,还有学习节奏。过去,遇到什么学习上的困难,我们更多都是请教补习班老师,而不是学校老师。相比学校老师,补习班的老师还要更有耐心一些,当然这可能和补习班学生偏少有关,当然,也跟我们是消费者有关。坦白说,补习班教的内容也比学校要更深一些,而且都是真正拉开成绩差距的题型,所以,从分数角度,补习班确实起到了作用。我觉得吧,“双减”政策的目的是好的,但是不应该彻底“一刀切”。要限制补课,首先应该把学校的教学质量提上来,让学生“吃饱”“吃好”,满足个性化需求。如果光在校内就能学得好,那大家为什么还要去校外补课呢?补课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儿子开学读初三,明年就中考,但以他现在的成绩,想考个好高中,难。我给儿子报了三门补习班数学、物理、英语,想着最后这一年冲刺一下,但“双减”下来也补不成了。说起来,儿子的成绩平庸,我这个当妈的也有一定责任。过去,我观念是“快乐教育”,没有对他的学习引起重视。小学时,儿子的成绩还看得过去,在班上中等偏上一点。等到初中,学习难度增大,他的排名一下就落后了。其实,儿子也不是不用功,但就是跟不上节奏。班主任说,儿子是基础不够牢靠,想进步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初二这年,我开始给儿子报班,原以为会遭到反对,当他进入青春期后,这就成了经常发生的事。可没想到,他似乎早已做好了准备,淡定地点了点头,或许他也对未来的中考有了忧虑。中考,我们也很重视。“四七九”什么的,我做梦都不敢想,但希望儿子能尽量冲个“二类重点”。有时真是觉得细思极恐,才15岁,对人生还一知半解的时候,他们就要对未来做选择了。现在都在说职业教育也不错。我当然也不认为职高就不好,毕竟,能够学一个安身立命的技能当然也是好事。可是你知道做父母的心理,但凡能帮孩子冲一把,谁愿意主动放弃呢。万一孩子将来责怪呢,那毕竟事关他一辈子呀。今年暑假,我跟儿子说,最后一年我们一起努力,可“双减”打乱了原本的计划。前两天,我还在计划跟儿子找一个一对一家教,但从最新的政策来看,这条路似乎也走不通了。虽然我很焦虑,但我对于“双减”政策还是支持的。有时我甚至会想,假如这个政策能早出几年,或许我也至于到今天的窘境。我可能就是网上说的“素鸡”家长了。我家两个孩子,老大六年级,老二四年级,兴趣班虽然上了不少,但从来没有补过课。所以“双减”对我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其实,有时候我也焦虑,尤其是被别的家长问到,难道你们都不补吗?但认真想想,这事儿也不值得焦虑:孩子应当抓紧的是课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就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然,这也得益于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不错,基本上都能在班上稳定前十,常常拿“三好学生”。几年前,我家老大上一节奥数班的试听课,但是他很不喜欢,因为老师只告诉他怎么套公式,但是不讲公式是怎么来的。他不喜欢这种机械的方法,我也不喜欢,像计算机一样的解题是没有乐趣的。不喜欢就不学呗,牵着儿子我就回家了。![]()
电视剧《小舍得》截图
“双减”限制学科类培训,但鼓励素质教育,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看重分数,以至于很多人本不想鸡娃,但也很“独善其身”。我见过一些家长,原本也是挺“佛系”的,但到了初中就开始越来越沉不住气。有的是因为摇号要进了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想通过补课来弥补差距。还有的是进的学校太好,觉得竞争太激烈转身去寻求补习班帮助。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孩子学习习惯不好,那就应该先培养习惯;如果习惯没问题,那也不应该把大把的时间花在重复的劳动上。靠补习老师催、家长逼,反反复复地补课,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何况大家都去补课,你又怎么确定自己的孩子,能在那样的环境下能竞争过别人呢?说起来,我也有自己的焦虑,但我焦虑的是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当他离开我以后能不能更好的生活。所以阅读很重要,这也是我在两个孩子身上投入最多的地方。在孩子学龄前,多做亲子阅读,孩子的理解力强,学习能力自然不会差。作为一个家长,我也希望教育大环境能够变好,这样身处其中的个体才能更加从容,因此,我对“双减”绝对支持。但是,“双减”可能也面临着不少困难,比如高考选拔制度没变,社会职业高低之分等现状仍然存在,这些都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情。当生活被撕开一道裂缝,
先别沮丧,凡裂缝处,就有光。
此时此刻的各位教培人,有人可能在坚守,有人在迷茫,有人在沮丧,有人在寻觅下一站的机会……但不管怎么样,就算急弯,陡坡,路一直在延伸向前方。
如果你有一些关于行业的思考想要分享,如果你有一些工作的机会愿意推荐,如果你对尚处业内的同仁们有一些建议,无论你是在职或是离职,我们欢迎你扫码进入交流群。
抱团取暖,为了更好的明天。
![]()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成都儿童团的“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家长群,不仅可以和一群优秀的父母们交流心得,更有专业记者为你权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