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5周年校庆之际,电子科技大学收获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9月27日下午,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网安学院)在清水河校区举办李智渊教授新书发布会,《回忆与思考》也在本月正式出版。
《回忆与思考》新书发布仪式
据悉,《回忆与思考》全书共七章,以自传体形式回忆了李智渊教授从幼年、入学到成电学习工作,赴海外深造,在研究所、高校、企业60余载,跨越两个世纪近八十年的时光,展现了一幅乐观向上、积极奋斗的人生画卷。
成电岁月:
艰苦却幸福着的日子
在动笔写《回忆与思考》这本回忆录时,李智渊教授差三天满63岁。接下来的20年,李智渊教授付出相当精力的脑力劳动,回忆了自童年起近八十载的岁月。
李智渊教授生于1939年,1956年,17岁的他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从此与成电结下了不解之缘。
发布会现场,李智渊教授动情的回忆道,自己一家人都和成电有着不解的缘分:妻子是他在成电的同班同学;他的大女儿是成电1986级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他的小女儿毕业于复旦大学,小学就读于成电子弟小学(现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一家人,都有着共同的成电情怀。
发布会现场
作为成电的第一批学生,在《回忆与思考》里,李智渊教授还回顾了当年的学习场景。
李智渊教授记得,1956年的沙河校区条件十分艰苦,周围茫茫的一片稻田中建起了几座楼房,主楼还没有完工,同学们拿着一块小木板、一个马扎到阶梯教室上课。首次开学典礼的主席台是临时用木板搭成的,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建筑物间有许多深沟,中间用木板搭起通道。有的宿舍还没电,食堂就是一个大草棚,没有洗澡设施,交通也非常不便。
虽然条件艰苦,但仍能从李智渊教授笔下,感受到求学时的幸福快乐。
那时候学生们努力学习的风气很浓,荣誉意识、自律意识都很强,“颇有一些君子之风”,遇到不好的事情,学生们就会直觉地反应:这种事情我们是不能做的,或者是不可以做的。成电呈现的这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面貌,让李智渊教授久久不能忘怀。
心系成电:
关心成电学子,提倡通识教育
事实上,从成电毕业多年,李智渊教授仍关注着成电学子,时常回母校与学弟学妹们共话教育。
李智渊教授曾提到,教育不应该是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教育应该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博雅精神、优美情感、见识广博的人才,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在李智渊教授看来,一个真正的人才,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懂艺术和文学,“我们的通识教育应该是艺术性的、普适性的课程,不能因为自己不是艺术专业,当别人聊起抽象画派时就一问三不知。”
此外,李智渊教授还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一生的爱好。他说,课堂上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内容广度有限,深度也有限,只是学了一些基本的东西。要博学,就要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就要多读书。要有深度,要有进一步提高也要多读书,不断输入新的思想和信息,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值得参考和学习。
《回忆与思考》
多年来,读书已经成为李智渊教授的爱好,无论走到哪里都想到书店看看。他也希望成电学子能养成一生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气质,实现更好的成长。
在成电学习、生活65年,李智渊教授培养了一批批软件人才,也为成电的发展颇为自豪,“我们怀着梦想,脚踏实地同成电一起成长、奋斗,我们见证了成电的诞生、成长、壮大,现在成电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
红星新闻记者 李宇欣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