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校的选修课可谓是百花齐放,恋爱课、减肥课、爬树课、口哨课、美食课、鉴酒课、品茶课、法医课、考古课等各类看上去稀奇古怪的课程是应有尽有。每个高校都有一些“头部课程”广受欢迎,“就连没抢到课的学生,还是要跑来教室,享受这些课程带来的快乐和奇幻。”
在西南交通大学,有一门课程连续6个学期成为最火选修课,但它的出名不是因为奇幻怪异,而是因为挑战度特别高,一大堆任务需要学生去完成:选课学生小组每节课都要给课程做海报,要对接嘉宾、主持课程、直播课程,课后还要写听课感受、做推送、做短视频,还要搞作业评比、小组比拼,一学期下来还要一起完成10万+字数的课程实录。而近年来被大众打上“躺平”“佛系”标签的00后大学生,却在这门课程里忙得不亦乐乎,在老师的组织下漂亮地完成了以上那些一开始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者了解到,这门课程名叫《为学为事为人》,开课人是该校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的辅导员孔祥彬老师,究竟这堂课有何魔力,得到众多学生青睐?近日,记者走进西南交大,透过孔祥彬和选课的学生们,揭开了这堂课的神秘面纱。
到底有多火?
有学生两次抢课都落空,最后申请到旁听名额
在西南交大,选修课选课采取的是投权重的方式。每学期学校会给出选修课课表,学生结合自身需求,将100分权重分投入自己想要选择的选修课中。通常来说,一门选修课投入的权重分越多,那么选中课程的几率就会越大。
“为了能够选上这门口碑极佳的课程,当时我直接投了100分权重。”回忆起大二时的抢课经历,目前在交大交通运输学院读研一的屈霖仍记忆犹新。他介绍,当时为了抢到这门课,自己曾两度投入100分权重,奈何课程过于火爆未能成功。最后,屈霖通过邮件形式向孔老师发出申请,才获得了一个旁听名额。
屈霖说,虽说是旁听,但一学期下来,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是课上学到的东西能够直接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此外,这个课程里有着一种“前帮后助”的互助学习氛围,比如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学长学姐会给他们带来很多课程分享,使得自己在这里有所收获的同时,也埋下了一个“种子”,即用自己的所学所获去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回首四年的本科时光,这门课程给我的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虽然它只是一门选修课,但却是照进我们繁冗生活里的一束阳光,给人温暖,又指引着我们前行,严谨求学、严格要求的工作态度,前帮后助、亦师亦友的相处氛围都让我内心触动,于以后的人生而言将是一种精神引领。”
为什么这么火?
收获的知识点,学生多年后依旧受用
2018年,在西南交大的开学典礼上,新生代表陈一宁用一篇《小生这厢有礼了》的文言文发言技惊四座,并迅速走红网络,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纷纷转发这篇发言稿。
陈一宁后来也成为了《为学为事为人》的旁听生,而当时那篇很火的发言稿由孔祥彬老师指导。谈及这门课程,他表示,课程的核心是习得为人处世之道,但这其实是一个很宏观的话题,特别需要一个濡染观摩、潜移默化的环境。
在他看来,这门课程是一个宝藏课程,除了有优秀的孔祥彬、苗苗、许金砖等老师外,课程还将每学期评选产生的优秀学员聘任为下学期课程小组的朋辈导师,还组织大家去拜访沈志云院士、邓自刚老师等各领域的楷模,“他们都传授给我们很多实用的知识,特别是那种人格光辉的照耀,特别受用。当时作为刚入学的小萌新来说,有那么多前辈对我进行指引,也使得我能够快速成长。”
时隔几年,再次回忆这门课程,目前在清华大学就读研二的姚铭和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二年级学生柯志昊也是记忆犹新。记者了解到,这两名学生均是该门选修课的首期学生。
姚铭介绍,于自己而言课程最大的亮点在于实用性,比如在第一堂课时,老师所授课内容是“如何做好自我介绍”,“看上去可能会觉得小题大做,但对于我这样的理工科男生来说,在表达上会有一些欠缺,所以对我来说这样的学习很有实用性,包括后续我参加全国性的科创比赛获奖,还有通过复试获得清华大学免研资格,进入到新的学习环境时都有用到,”姚铭介绍,尽管选修这门课是几年前的事了,但很多教学细节,他至今都铭记于心,“无论是生活、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课程都有着长远的实际意义。”
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的《强国青年》专题节目中,柯志昊成为50名青年代表之一。他说,自己能够入选要特别感谢大一选修的这门课程的两位主讲老师,邓自刚和孔祥彬。“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找到了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径。孔老师对我厚爱有加,传授给了我很多生涯规划、温煦待人、靠谱做事的方法,还把我推荐给了站在高温超导磁悬浮研究领域世界前沿的邓自刚老师。于是我从大一开始就进入邓老师课题组,并一直研究至今,也取得了一点成绩。”他表示,这门课程的最大魅力,就是授课人身上的人格感召,比如沈志云院士的高瞻远瞩,孔祥彬老师的文质彬彬,邓自刚老师的坚忍不拔,都给选课学生们赋予了榜样的力量。
▲学生们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志云家中听课
课程实现自组织?
看似佛系的00后,认真起来会让人刮目相看
受采访学生们还给出了一个奇怪的答案:这门课火的另外一个原因,居然是因为课程任务量太大。
曾经当过这门课程班长的安晟斐现在是该校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大三学生,他对课程的组织方式很是熟悉,“孔老师给这门课设计了一套课程自组织模式,就是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自己,老师是幕后指导者。我们选上课后,就会分为几个小组。一学期一共16次课,各小组轮流来负责课程自组织工作。”
他说,在孔老师提前确定好授课嘉宾后,负责这次课程的小组就要进行组内分工,相应同学就要去联系主讲人,并且制作本讲课程海报,上课前要迎接主讲人,要撰写主持稿并进行课程主持,授课过程中还有同学负责微博直播和拍照,课后要进行文字实录、微信公众号推文制作以及教师讲课精彩片段的短视频制作,每个组还要选一位代表在群里讲述自己的听课感受心得。“以上这些环节,孔老师和朋辈导师们都会在幕后给我们指导,让很多学生实现了自己第一次做海报、第一次主持、第一次做推文和短视频。一学期下来,相关文字材料还会形成一本10多万字的课程汇编,看到这个特别有成就感。”
▲学生们在老师、朋辈导师指导下设计的一学期海报
孔祥彬谈到,以往一些人会觉得这一代00后大学生出现了“佛系”“躺平”的现象,但是通过课程中学生们的表现会发现,躺平可能是00后们的假象,“躺平是因为有时候我们没能掌握到他们的兴趣点,而当我们设计好一个好的课程机制的话,认真起来的学生们会让我们刮目相看。”
为何开这门课?
一份毕业生就业报告带来启示
作为《为学为事为人》课程的创始人,孔祥彬向记者透露,构建这门课程实际上是一份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所带来的启示。
他介绍,每年西南交大都会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该份报告由第三方机构根据对毕业生所在单位的实际反馈而形成,其中包括了西南交大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并提到,学校学生在表达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上面有一些欠缺,“我们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这些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挺强的,但在表达方式以及人际关系方面总给人一种差点什么的感觉。结合这一情况,我们构建了这门课程。”
孔祥彬说,最初这门课程还没有正式形成选修课,首期是邀约一部分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当时,大家是通过微信群进行授课,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学问、社群礼仪等等,“比如你进入一个群,首先要修改群名片,然后和大伙打个招呼,做到及时回复群消息等,这类很微小的授课切入口,让学生们很感兴趣,这门课便渐渐火了起来。”
根据学校选修课申请机制,在学校教务处、学工部的支持下,很快这门课程出现在选修课表上。由于前期的积淀,自打课程推出以来,选课的学生是络绎不绝。记者了解到,为了使课程更加精品化,一学期该课程有25个选课名额和5个旁听名额,后者是没有学分的,但即便如此,依旧有不少学生申请旁听。
▲《为学为事为人》课程师生合影
他介绍,这门课程授课内容正如其名,从为学、为事、为人三个方面进行教学。首先是为学,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需要从高中被动式学习到大学自主式学习进行转变,这里面有很多好的方法可以教给学生们;为事,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包括如何演讲、如何答辩、如何提高执行力等实在的经验;相比之下,为人则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蕴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大到人格养成、生涯规划,小到人际关系的处理,情绪管理的技巧等,“我们通过系统的课程建构,从培养时代新人的角度,最终是引导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讲好为学、为事、为人。”
王涵颖 红星新闻记者 许雯
图据西南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