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殷建
说到语文的学习,大家都知道阅读非常重要。对孩子们来说,阅读的好处确实很多:积累词汇,增强语感,提升写作能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最近在儿童团的社群里,不少家长在转发一些关于儿童阅读的问章。这些文章都喜欢放上这样一份数据:
一二年级孩子每年阅读量不能低于100万字,二三年级每年不能低于200万字,四五六年级每年不能低于300万字的阅读量。
一些家长看到这样的数据,难免会以此对标、规划孩子的阅读,把这些数据作为孩子的基础阅读量,上不设限。甚至还有家长坚信:如果没有海量阅读作为支撑的话,那么孩子的天赋聪明就会被“饿死”。
但也有家长质疑:孩子是否真的需要如此高的阅读量?读的越多就掌握的越多吗?团长梳理了一些被热转的关于儿童阅读的文章和家长们的一些问题,请教了成都的知名语文名师,希望能够给家长们一些参考。
我们注意到,此类阅读文章都大概说了这么几个要点:
第一,阅读作为语文学习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占据比较重要的作用。
0-6岁则是儿童的良好习惯(包括心理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黄金期,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发展,而让所有人梦寐以求的学习能力,却可以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开发90%甚至更多。
6-12岁是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长足发展的最黄金时期。
第二,阅读能力需要两种条件才能发展起来。
一是持续性和连贯性,即阅读习惯的培养,要每天固定有阅读时间,而不可以喜欢就读读,不喜欢就不读了,这样不会有好习惯的养成;
二是阅读量的累计,一般幼儿一年阅读量要达到50-100万字才可以使这种能力萌芽。至于小学,一二年级孩子每年阅读量不能低于100万字(正常是100-200万字之间),二三年级每年不能低于200万字(正常是200-300万字之间),四五六年级每年不能低于300万字的阅读量(正常是300-500万字之间,有的阅读量大的孩子可以每年达到1000万字以上)。
第三,如果阅读能力没有搭建起来升入初中成绩会下降。
文中表示,小学阶段如果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夺来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神速,这些孩子越学越累、越学越不会学了;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们成绩上升力量强大、后发制人、潜力无穷。
对于文中所提到的“海量阅读”的相关内容和观点,也迅速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广泛讨论。
其中,焦点之一,就是其中提到的阅读量。
有家长查了查,300万字相当于什么概念呢?《三国演义》约73万字;《西游记》约82万字;《水浒传》约96万字;《红楼梦》约107万字。
“四大名著加起来大概350万字,而按照那个文章说法,300到500万字只是正常阅读量。”有家长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达到这么大的量,存在阅读上的困难。
其次,即使达到了这样的海量,是否等于阅读的高质量呢?
张女士的儿子目前正上小学五年级,她向我们谈到,自己也曾试了试按照这个阅读量去要求孩子,结果发现根本无法实现。主要原因在于孩子白天在学校要学习,晚上回家还要完成作业。“每天最多能挤出一个小时阅读,然后就只有周末,但是周末也不能全部交给阅读吧。”
还有家长担心,一味追求数量,怎么保证真的把书读到心里去了呢。“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只是囫囵吞枣,一味追求数量,怎么其义自见呢?学英语还讲究一个精读和泛读呢。”
当然,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要靠多积累,而积累的来源正是阅读。“有了大量输入,才可能有大量的输出。”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否要达到这个阅读量才算达标?到底什么样的阅读量是合适的?到底哪些阅读方法更适合小学生?精读与泛读该如何把握度?
就家长们关心的这些问题,团长请教了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成都市双林小学副校长王维令,以及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双林小学语文老师茹敏。
在看到文章中所提到的阅读数据内容后,王维令首先告诉记者,小学阶段每年阅读量不能低于百万字,这是以讹传讹,没有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而五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文中所提到的数据内容有点夸张了。从操作来说,也不是很现实。”
王维令介绍,语文学习一般可以概括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孩子读得越多,不管是表达还是写作水平都会变得越高。“所以,阅读确实重要,而且是语文教学中的‘牛鼻子’,能够牵连到写作、表达等多个方面的延伸能力。”
并且,就他多年的一线教学观察来看,一个人的阅读态度和阅读能力与语文成绩,确实广泛存在着正比关系。“孩子的阅读态度越积极,在阅读的过程中的体悟也就越深刻,孩子的语文成绩普遍也能越好。”
在引导孩子阅读方面,是否有一些小技巧呢?
在王维令看来,更推荐课内加课外的方式。“简单说,就是老师在课内教授孩子们阅读方法,孩子们再在课外进行运用。至于书籍的话,则需要提前进行挑选和鉴别,注意(书籍)比例的分配。”
此外,家长们可以通过了解性浏览、沙龙式分享、主题化探究、风暴式的晒读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进行阅读。
茹敏也向记者谈到,其实孩子进行大量阅读未尝不可,不过对家长会有更高要求。“自己不排斥小朋友读得多,甚至希望他们能读得更多,然而必须要尊重的现实是:不同孩子存在着不同情况,不能用一个粗暴的数字去一概而论。”
比如,有一类孩子理性思维比较强,感性思维会偏少些,虽然阅读得多,但常常没有办法完全表达出来,导致家长会觉得读了很多书却不会用。
还有一类孩子则属于阅读量很大,且成绩很好的那种,“他们属于能把心里想的和写的能够很好结合的(那种孩子)。”
第三类孩子则属于阅读量非常宽,但成绩并不好,因为这类孩子的感官和理解有所偏差,表达非常不错,但到了笔头上,可能就会差强人意。
所以,就阅读量而言,这不能刻板地用一条绳子拉到底。
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茹敏更建议家长们先别焦虑阅读数量,首先还是要从习惯上进行培养,“家庭阅读氛围非常重要,家长们尽量一周抽个一两天陪孩子一起读书,先从氛围上、习惯上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到习惯养成后,再来说书目质量与阅读数量,才能水到渠成。”
此外,根据老师们提出的建议,我们也整理了一些易于操作的阅读方法,家长们可以作为参考借鉴。
1、精读法,逐字逐句研读。
这一类的阅读方法,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孩子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例如,有的文章语言隽永,运用典范,家长们就可以要求孩子全身心投入: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思、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2、略读法。
如果孩子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有更多的时间掌握其它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以培养其迅速“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所谓的略读法,也就是翻看读物时首先要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内容。当然,略读并不等于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
3、速读法,不发音,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
在让孩子进行速读时,可以采用“扫视法”,也就是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也可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在经过速读后进行解答。
4、批注法,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
当孩子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进行圈点勾画,并提前教会孩子采用一些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进而引导孩子做到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
当然也可以让其写读书笔记,将阅读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空白处,还可以将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