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不再有作业,那孩子在学校里面都学扎实了吗?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2-03-12 19:20
记者丨张瑾
全文共3300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成都“双减”差不多已落地大半年。上学期以来,不少家长可能多多少少都感受到了一些孩子在校学习的变化,比如课后服务时间延长,周末开了托管班,孩子作业变少,甚至不用再背书包回家,考试的次数也变少了,一二年级更是不再有纸笔考试……这些想必都是家长们能够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变化。不过,更多家长肯定还想了解,这些变化的背后,学校都做了什么?孩子作业变少就是老师少布置了几道题吗?不用辅导孩子作业,也不知道孩子的考试分数,未来就等着“开盲盒”吗?对此,记者以“双减”之下的作业变化为切入点,随机走访了一所小学,去了解“双减”以后,孩子们的作业到底都有哪些变化,学校和老师为此做出了哪些改变,以及低段没有了纸笔考试,家长该如何知晓孩子在校学习状况等,希望透过家长最直接的感知,去挖掘更多“双减”的内里。在草堂小学西区分校,老师们将作业的变化总结为四点——量、质、形、评(最后一部分来讲)。
“量”的变化很好理解,就是孩子们的作业总量减少了,一、二年级没有书面家庭作业,但是在校内会有适当的巩固练习,三到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的完成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据草小西区教导处副主任徐嘉悦介绍,“双减”以前,老师们布置作业也会考虑量的问题,以数学为例,比如教辅上口算一页,精练一页,预估大部分同学20分钟左右能完成,就布置下去了,各个学科的老师之间一般不会每天在一起商量作业时长,所以在量的统筹上就没那么严格。“双减”以后,学校制定了作业统筹机制,每个班会设置一个作业公示栏,注明各个学科作业的完成时长,这样总量是多少就一目了然。这项工作由班主任来每天把控,科任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全部汇总到班主任那里,如果超量班主任就会跟各个科任老师进行协调。这里,家长们一定会问,作业量的控制,是不是就是老师少布置几道题的事呢?孩子题量少了,会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对此,徐嘉悦解释,“量”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质”的变化。从前老师们布置作业,会更依赖于教辅资料,跟着所学章节,给孩子们布置资料上相应的题目,而现在,学校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形成了作业设计共同体,来统一设计作业,同时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套餐,布置更有针对性的作业,对教辅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以学校数学组为例,老师们会精简题目类型,要求作业绝不出现同类型题反复练习的情况,还会依据年级学情,自主设计一些计算题单,来代替传统的口算本,还会给出A、B套餐,来给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孩子完成。除了书面作业,孩子们的综合实践类、跨学科融合类、实际操作类等作业会明显丰富起来,并且不局限时间和地点来完成。比如在认识人民币当中,老师们不会让学习只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而是会设置一个购物情境,甚至开一段时间的班级超市,来让孩子们通过体验的方式认识人民币,了解如何使用、如何找补等,这种生活化的学习方式,是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并不会变相增加孩子的作业负担。以上种种变化,可以说都发生在执行层面,是孩子们最能够体会得到的,而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学校层面又是如何操作的?
徐嘉悦介绍,这就要说到学校的作业管理机制了,“双减”后,学校将作业管理分为了学科线和年级线来进行把关。其中,学科线负责作业质量关,由备课组长牵头,组织学科教师集体备课,讨论定制各科作业清单、套餐、形式等,确保最终布置给孩子们的作业都是经过了老师集体研讨的,而不再是教辅资料。年级线则负责作业总量关,由年级组长牵头,主要组织三至六年级班主任(一二年级没有书面家庭作业),对每天班级作业的总量进行把控和协调。经过调整,加之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据介绍,一学期多以来,该校约98%的孩子都能够在校完成所有书面家庭作业,若有极个别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校完成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也会跟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孩子在家完成作业。而学校也会对老师提出相关要求,要尽可能地督促孩子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完成书面家庭作业,不再带回家。“‘双减’之下,作业的量少了,但是质并没有减,这也是老师们在背后做出大量改变的意义。”徐嘉悦说,因此家长们不必过于焦虑,也不要看到孩子整天都在刷题就觉得安心,要知道这里面其实有很多都是无意义的机械的重复。作为学校,除了在作业布置方面进行了调整,更多的精力会聚焦于课堂,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断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对此,徐嘉悦表示,改变之初,老师们确实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设置作业、设计课堂,以及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等,会明显感到工作加重,不过当一切都步入正轨,形成系统和模式以后,就会得心应手得多,不会再有最初那么大的压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书面作业减少,老师批改作业的量也是相应减少的,办公室也不再有成堆的作业等着批改,可以说师生彼此都减掉了一些无意义的负担,从而让精力和时间能够花在更有益的地方,让学习和工作都变得更加高效。又比如学科组集体研讨作业设计,也比从前每个人自己埋头钻研自己的要高效、科学得多。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老师们的观念也在慢慢发生改变,让工作模式不断优化,找到各自的平衡点。孩子回家不用再做作业,家长也就不再需要“抓狂”辅导,并且考试也变少了,孩子考差了被批评的几率也大大减少,那么亲子关系就能回归“母慈子孝”了么?
其实不然,另一种焦虑爬上了家长们的心头。对此,有家长将其形容为“开盲盒”。因为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不掌握,等到一次重要考试时,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好是差,家长拿到手里就犹如打开了一个“盲盒”,惊喜还是惊吓都在这一瞬间。对此,其实不少学校都深知这一点,并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来缓解家长们的不安,避免出现开“盲盒”的情形。在草小西区,这一点就要说到学校对学生评价的转变了。首先是作业上的,老师们用更丰富和细致的评价,代替了传统的在作业本上画勾勾叉叉,或者直接给出一个等级的做法,而是尽可能地让孩子和家长知道作业“好”在哪里和“不足”在哪里。这样一来,哪怕没有进行考试,家长也能对孩子的日常学习状况有一个长期的把握,并且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有的放矢地在家庭教育中做出一些相应的改变,来促使孩子进步。比如二年级语文老师周子义在批改学生日记时,就将孩子日记里写到的人物和风景等,用简笔画的形象呈现出来,通过这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改变传统的等级评价,将老师对写作的引导和鼓励化为可爱的图形,来激发孩子们渴望写好日记的行动力。其次,学校在传统的“印章”评价上也做出了一些改变。什么是“印章”评价?按照草小西区的做法,就是孩子今天在某方面表现很好,老师就在其小本子上盖一枚印章,这样每天回家以后,家长就能看到孩子今天得了几枚印章,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但是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家长不知道孩子到底为什么得印章?在哪方面表现好?”徐嘉悦说,所以学校做出改变,将“印章”评价分为了倾听习惯、表达习惯、书写习惯等类别,孩子哪方面做得好,老师就在相应的位置给他盖一枚印章,这样一来,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的状态就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她举例说,比如她班上一位同学,因为有些腼腆害羞,几乎从不主动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他得的印章里面,就很少有“表达习惯”方面的。后来孩子妈妈就鼓励他,告诉他希望今天回家能够在“表达习惯”这里看到一枚印章,来引导孩子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和突破,慢慢地孩子也就有了一些转变。这是记者随机走访的一所小学,相信它也是成都成百上千所学校的一个缩影。其实在走访过程中,老师们还介绍了非常多的内容,因为篇幅有限,发布君选取了其中家长们可能最为关心的部分,来尽可能地还原大家看不见的地方,“双减”以后,孩子在学校都是如何学习的。2022成都儿童团升学公益服务季已经启动!
看不懂升学政策?找我们!
想深入了解某所学校?找我们!
在几所学校里纠结?找我们!
赶快加群,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