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2-03-18 16:56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由成都商报权威出品

>

3月18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四川大学获悉,在学校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推进大会上,与会领导与参加推进会的院士、杰出教授等共同为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揭牌,标志着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建设迈入新阶段。

据了解,新成立的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由郝吉明院士担任名誉院长,石碧院士担任学院院长,谢和平院士担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院将重点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碳中和未来技术领域,突破碳中和关键技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水平的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为我国碳中和事业发展培养创新拔尖人才。学院以院士为引领的国家级人才队伍为基础,着力打造具有川大特色的碳中和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重点依托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能源与低碳研究院两大科研平台,充分汇聚和发挥我校环境、材料、轻工、水利、电气、生态学、化工等相关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特色和优势,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我国碳中和事业做出川大贡献。

新成立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由知名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原主任柴天佑院士、国际认知科学联合会原主席陈霖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院士、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江松院士担任建设咨询专家,吕建成教授担任学院院长。同时章毅教授担任智能交叉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学院将重点聚焦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在学校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础上,以计算机学院为支撑,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主攻方向,充分汇聚和发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特色和优势,着力培养交叉复合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产出重大研究成果,快速推动学校在智能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应用突破发展。

据介绍,四川大学工科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学科交叉有着深厚的基础,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新工科建设,探索构建新工科发展道路,提出了以“信息+”“医学+”双引擎驱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并在2021年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大力实施“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促进学科集群创新发展。“在学校深入推进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之际揭牌成立2个学院,是学校立足坚实的学科交叉基础,紧密结合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急需领域与技术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大力发展新工科的破题之举。”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四川大学就成立了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先后创建了国家烟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源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后续能源材料及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并牵头建设天府永兴(碳中和)实验室,牵头编制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牵头成立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建成世界首个极端环境下“碳中和研究设施”,在碳中和相关领域拥有坚实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础。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催生了全新的应用场景,万物互联、泛在智能的物联网时代加速到来。智能技术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已成为全球战略必争的科技制高点。四川大学提出了以“信息+”“医学+”双引擎驱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并将“信息+”纳入“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2021年,四川大学通过自审权限申请增设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博士点,已提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同时,重点建设了“数学与信息科学技术”等学校一流学科(群)和“人工智能”等超前部署学科,现已通过“人工智能”自设交叉学科和“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招收和培养智能领域交叉复合型人才,学校在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也具备充分的条件。

红星新闻记者 刘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