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上的老式祠堂比较少见,乡下传统的川西民居,里面类似于客厅的堂屋,也和住在都市的人有很多距离。
不太有家装博主会晒,我家有一个类似这样功能的地方。
堂屋里面通常有供奉祖先的牌位,或者悬挂先人的画像,案桌上经常摆上瓜果。清明时期,一大家子人要再次相聚,回忆往日。
在堂屋祭拜,是次一级的选择。距今100多年前的成都,城内外有家族祠堂的门第,族人会齐聚在各自的祠堂,在祖宗牌位前摆上供品点燃香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
如今的成都,可能只有两大祠堂出名,也代表了两种祠堂。君臣合祀的武侯祠,是民间对诸葛亮对刘备的尊崇,世界三国迷都爱;
大榜早年逛过的、位于温江寿安的陈家桅杆,(戳→成都往西的晚清大院,里面藏了座青城山),被誉为川西第一祠,宅院功能复合,规模考究,是一个大家族的荣耀。
尤其大门口的石制双斗桅杆,并非是所有古宅都能够拥有的规格。就像皇帝才能使用龙纹,彰显家势,凸显皇恩。
在成都,桅杆不如沿海客家地区常见,更显得难得。
成都曾经也有过不少桅杆。主要在清朝时期,一旦家里有人高中进士,考取功名,会被准许在家门口树立起桅杆。现在,大多数桅杆,都变成了地名。
比如另一个陈家桅杆,现在几乎只出现在公交站名中。并且,站名似乎还按口音书写,写成了“陈家桅街”,应该是不正确的。“桅街”的说法没听过。
温江寿安的陈家桅杆门口的两根石桅杆,其实是复原的。珍贵的是宅院保存修复完好,但凡一个姓陈的人,在陈家大院的祠堂中,都会指着碑刻说,这是我们的哪个祖先。
而当成都某一支邓姓的族人,如今想要寻找祖先的痕迹,大概只能对着仅存的两根石桅杆想象和凭吊。
出于对桅杆原始实物的好奇,我特地去找了找邓家桅杆。
邓家桅杆藏得很隐蔽,在一个小区里面。两根石柱,造型古朴别致。周围小区建筑和它相比,显得违和。
其中,右侧一根,细看上面阴刻楷书,有年代落款,“道光丙丙午年冬月十一日谷旦”。
1846年立于此,10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即将来临,好像主人也不操心会对自己和家族有什么长远影响。
立起来的那天,是一个难得的冬日晴朗天,主人心情一定不错。源自《诗经》中的“谷旦”,表示晴朗美好的日子。在旧时,这也是吉日的代称。
一旁的告示牌标明,这是一处县级保护文物,为“双斗石桅杆”。
桅杆为红砂石材质,台基和柱干朴素简单,下粗上细。如今电视台的结构,确实和它类似。最大的亮点在于上面的斗,四块梯形石块镶嵌合围而成,四面皆镂刻铜钱图案。
川西民居研究的大家季富政在当年的考察中,曾对这两根石桅杆的结构有过这样的记载——
为了支撑石斗的稳定,在石斗下部又对称地嵌进撑拱4个。在石斗上部则出现4根铸铁条吊挂石斗的石铁结构做法。4铁条在中部又一分为二,分叉成8根,每2根吊一石块,如此,上吊下撑,彻底保证了石斗的稳定。
我愿称两根石桅杆为“地方小华表”,距今176年,依旧稳稳立在土地之上。周围早已不在、是起先的模样,楼房林立,只有雨水过后树木的新绿和石桅杆相得益彰。
尽管这一处的石桅杆是四川现存在清代唯一大型阳宅华表实物,保存完好,相当罕见,但鲜有人问津。小区居民看多了,也对此见怪不怪。
初见者,会像我一样多看两眼。除了专门的研究者,也基本只有物主的后人,会特地找过来,睹物思人。
附近的人,不太习惯以官方挂牌名称叫石桅杆为“土地村双斗石桅杆”,更多地还是以物主的姓氏叫之为“邓家桅杆”,又或者以“双堰塘邓氏宗祠”代替。
邓氏宗祠早已不再,也在原地看不见老院落,留下的只有两根石桅杆。石材易于保存,不变的,还有石桅杆前数十米奔流不息的东风渠水。
高耸的邓家桅杆,在高楼中不起眼,见证的却是一个家族从广东嘉应州长乐县塔岗村迁移到成都,在三代人的奋斗中,成为北门坐拥良田千亩的大地主。家族在工商业上颇有成绩,且后人仕途坦荡。
画家邓先鉴的《云台远荫》
据说展现了双堰塘邓氏宗祠的原貌
资料记载,其中的邓鹏远是道光丙午科恩贡生,邓鹏南是同治庚午科恩进士,在翰林院上班。两人先后为家族挣得了两根石桅杆,看起来比大户人家的石狮子还要威风。
邓家光宗耀祖的高光时刻,在距离现在近一点的后人中,还有人在民国时期任成都府第一科长,成都地检厅厅长,开县,盐亭县县长等官职。以画竹子著名的画家邓克成,也是后人之一。
邓氏一家昔日在成都北门的影响力有多大,地方有多重视出过进士家族的意见?
一个印证是,原本邓家桅杆所在的地方,古时叫做太平庄。邓家觉得不雅不好,于是在清乾隆时期改为安靖,就是蜀绣之乡安靖。
另一个知识点是,说到成都的客家文化,都知道龙泉驿聚集了大量客家人,龙潭寺、西河场、镇子场、石板滩、廖家场是有名的东山五场,其实,成都西北三环外的,历史上也是客家人的重要集聚区。
季富政在考察邓家桅杆的时候,桅杆周围还是竹林和草垛,和民居融为一片。自小区修建起后,桅杆被楼宇包围。幸好,还保存着。
短暂地停留后,离开小区,你将再次看见来时的景象。工厂、批发市场林立,电线纠缠成一团,电瓶车火三轮货车浩浩荡荡……是传统印象中的城北。
周围的大环境和清清静静的桅杆对比,初看很魔幻,但将城北繁杂中的热火朝天,和桅杆和邓氏家族产生一些恰当的联想,好像就不觉得违和。
很久很久以前,这一支邓姓人的始祖邓锡璋,他本为广东长乐县的一名私塾老师,据说日子过得太苦,乾隆十八年率领妻儿远徙四川,落脚在新都石板滩,以租种为生。
家境依旧清平,邓锡璋的各子开始在城市的不同地方不同领域发愤图强。其中的长子一直在成都北门从事杂货业。
兄弟之间合力,到道光年间,邓氏家族完成从农工商到士的跃升,飞黄腾达,扎根北门。如今很多在北门刨钱的人,可能也正在经历邓家早年经历的过程。祝好运。
昨天你去
「万勇超黄喉火锅」了吗
昨天到店会员每人送黄喉1份
没吃够?今天大榜继续有福利送
参与文末留言
话题不限,比如你的清明假期
有机会获得
「万勇超黄喉火锅」双人餐
仅限3份
福利互动截止:4月6日
使用时间:5月1日之前
今日编辑 | 彭主任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puuucca★
天膛
@彭主任
硬核秋千,鼓捣要坐
@芃芃
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