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西吕梁,人们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漫天煤灰、污水横流的昨日。而如今,一切早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街头整齐的绿荫、河道潺潺的碧波、公园清脆的鸟鸣,无一不在告诉人们:“吕梁变了!”吕梁,这片孕育了无数英雄儿女的红色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了一抹绿色生机。
这些,都离不开吕梁环保人的不懈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率先打响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第一枪。“利剑斩污”专项行动在全市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吕梁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率先向环境污染和违法犯罪“亮剑”。
而在专项整治行动的过程中,吕梁环保人也身体力行冲在一线,他们用自身行动守护着吕梁一方水土的清净,用坚守底线诠释着环保人身上的新“吕梁精神”。
“环保是良心工作,只要对得起良心,就能干好!”
——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柳林分局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中队长刘军
步入刘军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文件盒和资料夹。“去年一共(装了)八个这样的文件盒。”他指向身后文件柜里一排蓝色的大号资料盒,翻看着一摞摞装订好的案件材料,有些惊讶,“还挺多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柳林人,刘军对儿时最深的记忆便是晚自习后,在母校门前的三川河里游泳、摸鱼。到了他入伍离家的1998年,柳林已是土煤窑扎堆,三川河早已失掉最初的模样。“当时就不能穿白衬衣、白袜子,从学校走到家鼻孔里都是黑的。”刘军回忆道。而县政府曾想引进一家外商来柳林投资,结果因为环境问题不了了之。
人们开始意识到,柳林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2000年,刘军从部队退伍,到执法队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拆掉那些多如繁星的土焦炉。2003年起,柳林的生态环境状况开始迎来了拐点;2008年,燃煤锅炉都改成了燃气锅炉,城区冬季采暖改成了集中供热,树叶透出了绿色……2018年吕梁开展“利剑斩污”专项行动,集中向环境污染违法违规行为“宣战”,刘军同队友们冲上了“战斗”的最前线。
环保这场“持久战”一打就打到了现在。辖区走访、突击检查、深夜蹲守成了家常便饭。
2022年1月,局里接到一个举报电话,说位于薛村镇高红工业园区的某发电厂烟囱冒黑烟、有扬尘污染。刘军带队到企业调查,经问询和调取企业环保设备的在线监测数据,同环保局实时监控数据进行比对,确定在5日和6日分别出现两次废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超标情况。经排查,最终发现是该电厂管路设备老化堵塞、未进行及时检修导致废气排放超标。随后,刘军将情况汇总上报,经环保、法制、监察部门一致研究决定,对该发电厂作出立案调查,前后共计20天完成了整改和处罚。
“这是企业的义务,必须做好!环保是底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企业不会有发展。”刘军坦言,通过对该电厂的处罚,起到了一定震慑作用。“我们把柳林的三家煤矸石发电厂都叫来,跟他们说明了情况,叫他们回去自行检查。”
多年来通过案例“身教”,企业也在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如今漫步在三川河边,碰到熟人调侃“你们还是能干出点事儿的!”刘军觉得,这也算是大家从侧面认可了他们的工作,值了!
“干环保执法,适用的法律条文要精准再精准,谨慎再谨慎!”
——吕梁市生态环境局汾阳分局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副队长王小峰
提起吕梁环保界的“风云人物”,汾阳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的“黑脸包公”王小峰一定榜上有名。
从事环境监察工作28年,他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领着队员们苦练“内功”。从日常法律法规的学习,到典型案例的分析演练,再到工作实践中的应急处置……军人出身的王小峰将部队严谨的管理模式带到了执法队。
在他和队员们的不懈努力下,汾阳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屡获殊荣,连续两年被生态环境部评为“表现突出单位”,连续三年被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授予“先进单位”;他连续三年获评“表现突出个人”,被生态环境部评为“表现优异个人”(全国仅两人获得),连续三年被山西省生态环境厅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荣誉和肯定的背后,是多年来坚持不怠的付出。在工作中,执法队始终密切联系着群众、依靠着群众。“有些村子犄角旮旯的散乱污,执法人员还没排查到,村里就已经查到了。”王小峰介绍,除了12369举报热线和执法队办公室电话24小时有人值班外,不少人也知道他的私人电话,会直接打给他。“我这个电话也是24小时开机。”
今年2月下旬,一天夜里10点多,执法队接到群众举报线索“肖家庄镇高丰村东南角有车辆将不明黑色粉末倾倒在池塘内,粉末遇水就产生白烟、发出刺鼻气味”,王小峰当即带队连夜赶往现场查看。执法队赶到时,现场正有一辆挖掘机和一辆机械车试图将东西偷偷转移走。执法队协同公安第一时间查封了涉案车辆、固定证据,同时联系专业的第三方危废处理公司将污染物进行清理封包。经鉴定,该黑色粉末为铝灰(危险废物),污染物总计重量为552.16吨(包含被污染土壤)。
汾阳企业数量多、污染查处力度大,曾经有队员突击检查时在企业食堂吃了午餐。被王小峰知道后,隔天就把餐钱给企业送了过去。“这个工作中要是失去底线,那就没有底线可言了!”王小峰坦言也曾有企业找上门来想要公关,但他始终坚持着秉公办事的原则,并且不断给队员们“敲警钟”。“从18年到现在,(执法)队里没有任何一个队员违规给企业通风报信过……”正是工作中这样廉洁奉公、铁面无私的形象,王小峰带出了一支可靠的环保“铁军”,他自己也被群众尊称为“黑脸包公”。
“我一不求升官发财,二不求留名立传,只希望看到自己的家乡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王小峰如是说。
“把老百姓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环保信访工作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吕梁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投诉举报科科长李奋伟
“真的是太累了。”谈起在执法队工作最大的感受,这是李奋伟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
李奋伟日常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带队调查处理环保信访举报案件,每天除了要接听数不清的电话,也要接待各式各样因环境问题而来的信访人员,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面对复杂的环保举报情况,李奋伟和队员们首先转变思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联系信访投诉人、主动面对面沟通、主动执法解决矛盾……
为了切实解决群众诉求,执法队发扬“白+黑、5+2”精神,将信访调查处理同各类专项执法、随机抽查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了依靠群众监督力量,实现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的目标。
对于四套办法案件和两高案件,执法队也敢于啃“硬骨头”。2021年,吕梁市共计调查处理环保信访举报案件525件,处罚金额1828.941万元,取缔关停31户,责令整改157户,移送公安行政拘留21人。妥善解决了多个环境纠纷严重的信访件,解决了几起常年累积的信访积案,得到了相关投诉人的一致好评。
环保执法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李奋伟和队员们早已习惯了日夜颠倒的作息模式。日复一日奔忙在一线,也让李奋伟身体上陈年的老毛病不时发作,“我这肩周炎又犯了,握鼠标有些吃力。”但是眼看着全市环境信访投诉量和环境违法案件量在稳步逐年下降,李奋伟感到由衷的高兴。
“‘利剑斩污’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张考试卷!”
——吕梁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高建峰
在高建峰看来,环保执法意义重大,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同时,对每一个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也是一场严格的考验和检验。要打赢这场“攻坚硬仗”,首先需要全系统执法人员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树牢竖紧敬畏生态的理念,全员出动,从严执法,集中攻坚,绷紧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线”,亮出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利剑”。
据吕梁市生态环境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企业共计1973家次,其中重点排污单位420家次,一般排污单位1553家次。信访举报案件查办处置办结率达97%。通过开展黄河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强化督查、利剑斩污等10余项专项行动,整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304个。全年行政处罚违法企业592户,罚款1.64亿元,处罚金额全省排名第一;限期整改164户,停产(限产)整治企业14户,实施查封扣押45户,关停取缔散乱污、土小企业34户,实施按日连续处罚1户,涉嫌环境违法移送公安行政拘留案件22件,行政拘留33人,刑事案件3件,刑事拘留3人。
一串串数字,正是吕梁坚决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的决心。通过持续加大执法监管的震慑力度,坚决斩断非法利益链条、铲除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吕梁也在全社会营造出了“高成本违法,低成本守法”的生态共识。
今年吕梁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联动检察、公安部门,紧盯重点区域(流域)、重点行业领域,深入摸排、精准打击、源头治理,坚决查处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为。
“我们将持续转变执法理念,优化执法方式,进一步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着力提升执法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10月底前用实际行动收官这场战役,向人民群众和省厅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后记:
他们常年冲锋在生态环境“保卫战”的第一线,矢志不渝保卫着吕梁的碧水蓝天,见证吕梁的点滴变化。
他们怀揣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人民的责任,执法律之“利刃”、携群众之“后盾”同环境污染违法行为斗智斗勇,以无比的勇毅和担当书写践行着环保人的绿色使命!为子孙后代留下不竭的生态财富。谨以此文向奋战在环保一线的基层执法人员致敬!
红星新闻记者 余兰 通讯员 姬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