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个中年油腻男不挨骂了

谈资 2022-06-27 22:47

谈资

生活不能没有谈资。

>

编辑 | 周三三

因为对俞飞鸿的采访,许知远被贴了一个“中年油腻”的标签。没想到《向往的生活》做到第六季,邀来了许知远,倒过上了我真正向往的生活,意外不意外?

1. 

捋一下那两天,许知远在《向往》干了啥。第一晚,开船跟着黄磊、何炅出海捕鱼,出师不利,输给了另一船的小孩儿,懊恼得一屁股坐地上喊“太丢人了”。

下午,和何炅一起搭帐篷,拼桌椅。嘴上说从小就烦这种手工活儿,最后搞成了,兴奋得像孩子一呼一咋,“这堂手工课还挺好玩。”然后所有人挤帐篷里乘凉,他跑了。

一个人端着水杯,默默走向大海,在海边找了块地儿坐下,吹海风,看夕阳,看海看渔船等等。估计那会儿,许老师内心有十万字的情在抒发。

到了饭点,要么跟雕塑似的,杵在厨房外面,慈爱地看着一屋子人忙活儿。要么,压根就不在蘑菇屋。去哪儿了呢,可能在楼梯上看书,可能坐村口跟村民聊天。

来到第二天早上,好歹参与了一回集体活动,海边捡垃圾。说是集体,捡着捡着,他人还是没了。途中碰上救援队的人,又一顿海聊。可结果是好的,捡垃圾第一名是他。

之后就是杨迪来了。杨迪本着社交礼仪,想说跟老师打个招呼,结果一打就打远了,被许知远三言两语一撺掇,拐去了村口吃橘子,喝茶,放空。

直到发现墙上贴着一张村民的道德红黑榜。在黑榜一栏,赫然写着“游手好闲,常年不参与劳动”,吓得一激灵,笑着说着弹射回去找活儿干。

什么活儿呢,剪螃蟹。剪一剪又累了,能咋办,赶紧不争气地坐下歇口气。气还没喘匀,一听说可以出海了,瞬间血满复活,换好装备跳上了船。

回程的时候,许知远也终于过了过掌舵的瘾,一会儿要玩漂移一会儿大叫要冲礁。杨迪缩在那儿瑟瑟发抖。但他是船长他说了算,开心得一头卷毛乱飞,“好来劲啊!”

最后到了“说出你的故事”晚饭环节。听着像切到了许知远的主场,什么人生啊忧伤啊时代啊都特适合在这茬输出。他反倒闭嘴了——也不能说闭,嘴一直忙着干饭呢。

酒足饭饱,多谢款待,起身就挎一包走了。走几步又回头补了一句,“我去投奔怒海。”猜他是cue许鞍华的那部《投奔怒海》。但谁搭理他呀。得,反正不在乎。

他就在夜色中,踩着人字拖,带着那个永远是白衬衫的背影,投奔他的怒海去了。

2. 

《向往》断断续续追了几年。起步是说打造慢综艺,让明星来到乡间野外放松、治愈。可让这个行业的卷王们“慢”下来本身就是伪命题。

所以画风很快歪成了“来蘑菇屋就是来干活”。就你会发现,我们无论是慢综里的人,还是剧里的人,都“慢”不下来。一定要有表达和态度,一定要有点儿什么在发生。

强输出,强节奏,这很可怕。而在一档名字就含了“向往”的慢综里,逼着人干活,谁不干谁就被网暴,这都不叫可怕了,这纯属变态。变态才向往干活呢。

可六季了,没人捅这个娄子,变态都成了正常。也就许知远这个“不正常”的,一划拉,破了“规矩”。他不是完全不懂规矩,咨询过导演,“可以好吃懒做是吧?”

导演给了一个巨实在的回答,“可以,但会被观众骂。”可以就行,骂不骂的,他哪儿在乎过。于是便有了六季以来,头一回实现了“向往的生活”的这一期。

谁能不向往过这种神仙日子呢。

住在海边,独享一座树屋,屋子虽小,咖啡机唱片机冷气一应俱全。树屋外支了帐篷,搭了桌椅,困了眯会儿,睡醒了翻翻书,翻累了一抬眼就是无边的大海。

还有一帮朋友住不远处。自个儿呆闷了就找他们玩儿,早上一起捡垃圾当晨运,下午出海溜达一圈,或者结伴到村口的小卖部门口坐一坐,跟村民们唠嗑啥的。

晚上,天气允许就去夜捕。能有鱼获当然是再好不过,这样,明天的海鲜大餐就有着落了。以及很重要的是,朋友里有厨艺大师,饭点到了招呼一声,就开动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不用干喂马、劈柴的活儿——爽啊。

以往年轻人不喜欢许知远,是觉得这人说话拿腔拿调,精英知识分子内味儿憋得人喘不了气。但这节目上的许知远,活似一个摆烂,却又阳光的年轻小伙儿。

见何炅走来,小声叨叨“催我干活的”。何炅还真催,远远望见彭昱畅捉了螃蟹回来,拉大家快走,“不能让他们看见我们这么悠闲。”许知远半天起不了身,吐出金句。

杨迪初来乍到,一到就恨不得给大家当佣人,口头禅是“不干活不好意思”。结果就撞上了许知远这么一差生带坏了他,硬拽去了村口让他无活可干。两人就干坐着。

杨迪试图解释,“我们只休息一会儿”,被许知远无情拆穿“别假惺惺了”。人变懒真的容易,才跟许知远混了半天,杨迪缴械投降,瘫椅子上说“我决定做回真我”。

隔壁也瘫着的许知远,接过话说,“做诚实的自我比做假装勤劳的自我,值得尊敬”。他一定不知道这句狠打了多少人的脸。杨迪哭笑不得,“好烦人,不要再输出内容!”

不是嗑的意思,真觉得许知远和杨迪莫名很搭。许知远教会杨迪偷懒,杨迪总能在许知远开始情绪酝酿的时候,啪一下,掐断他的电。反而跟黄磊,许知远没那些话聊。

3. 

许知远采过很多艺人,但跟他们混在一起生活,这是头一遭。看他就想起金靖聊自己身在圈中与明星的某种隔阂感,“也能凑进去,但永远融入不了。”

她打了一个很妙的比喻,说明星像初中时的风云学长,放学后必须去打架。自己作为普通学生在围观。可架还没开打,自己先怂了,“不行,我要回家”,背着书包走了。

如果许知远是这个普通学生,他不会去帮架,但肯定舍不得错过好戏,就这么走掉。他要全程跟完,还挨个去问为什么打架、谁跟谁是什么关系、打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别人看他,觉得他也融入不了——首先就没谁来蘑菇屋过夜不推行李箱。当然他本就没打算融入。他一心坐在观众席当研究者,带着天真与真诚,渴望弄明白他们在干嘛。

这份渴望,甚至驱使他做过一期“101女孩”,从《创造营》开播的2018年,跟了女孩们三年。从女孩们的素人期,跟到了有人成为电影女一号,有人仍在参赛。

跟完了三年还遗憾说,“希望三五年后再见见她们,可能才算完成对一个生命的理解。”秀粉貌似能为爱豆拼命,但秀粉更喜新厌旧。她们还比不上许知远“忠诚”。

那期节目,特别触动我不是许知远与女孩们对话,是他为了更全面了解女团与选秀,找了三位年轻的媒体人聊天这段。年轻人聊得热血澎湃,许知远坐对面懵懵懂懂。

其中一位就问他,如果不是做节目,许老师会继续追比赛吗。他果断回答“不会”,他是在强迫自己与当下流行发生关系,可即使强迫,却也充满了做田野调查的好奇。

会很羡慕也敬佩这种人:工作是强迫我的,但我总能对其中的某个部分保持好奇。不敢说有乐趣,但有好奇,40好几还如孩童般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这弥足珍贵。

好奇才是人成年后,尤其进入中年后,求而不得的品质与能力。所以衰老不该从长皱纹、白发开始计算,变得不再好奇,否定新鲜,越活越闭塞时,是真的老了。

我倒很好奇,许知远对姜思达有没有好奇。他俩看似站对立面,甚至都隔了代,但天然觉得这对老少有相通。一点是他们对采访者的观察都极其敏锐,字句非常精准。

许知远采访陈冲,说她身上是“洛丽塔精神,有一种成熟的天真”。姜思达隔着玻璃看挥汗如雨练舞的张艺兴,淡淡地说,“他有一种滑稽性在里边。”

另外就是他们的好奇几乎等量,且每天都在生长。许知远上个《向往》,快把那个村的村民问了一个遍,逮谁都跟查户口似的,问一箩筐的问题。

姜思达持续尝试做各种节目,录电台,拍自己和朋友玩乐、工作,架一台DV记录和别人的聊天。早年做《透明人》,采访tfboys的粉丝,采访相亲角的父母都特别有意思。

他在《仅三天可见》的片花,讲了跟许知远很像的一句话,“我在一定程度上,很难采集别人的好,所以我逼迫自己去参与,去感受,去这里看别人和更重要的看自己。”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自己,在被逼中寻得一份自我,已经是最大的自由。在这里,许愿一期姜思达录《十三邀》。估计两个人面对面就两种效果,要么惺惺相惜,要么互看不爽。

这纯属p图师傅的锅!这么有辨识度的脸都给人p得认不出来了……你还能看出来吗,戳图片看正确答案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