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因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休逝于此而得名。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介休市成为山西民营经济发祥地和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市。
一个以煤焦钢化为主导的工业型城市,如何推进乡村振兴?一度是摆在介休人面前的难题。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的开展,为介休人打开了新思路。
“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党组织就出现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介休市各乡镇基层党组织找准党建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创新“党建+”模式,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党建+制度”聚乡村治理合力
图为张兰村“党员积分管理”墙。
走进介休市张兰镇张兰村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党员积分管理”墙,墙上张贴的“党员公示栏”格外醒目,每名党员的照片下方印有二维码。拿起手机一扫,党员积分、党费缴纳记录等一目了然。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介休市为解决农村基层党员活动开展难、流动党员管理难、年老党员送学难等问题,开始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
在此基础上,张兰村根据村内党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类:能正常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划分为优先争优类,按照党章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在外务工党员划分为联系服务类,每名党员每季度上交一份思想汇报,节假日回村后通过参加义务劳动攒“积分”;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划分为关怀帮扶类,由指定包联党员送学上门。
“党员的表现好坏就看积分多少,每个季度都把党员的积分‘晒一晒’!”张兰镇组织委员郭杰俊指着党员积分管理版面说道。
通过数字比对,差距一目了然,一年一评比,高分者受到表彰,低分者受到“提醒”。分值过低的党员,将会被介绍回张兰镇党校,进行“回炉重造”。
小小积分像一股强大的电流,激发了张兰村党员的活力。“疫情防控期间,党员们义务执勤守岗,清洁消杀,主动参与风险人员排查工作。”党员们的表现郭杰俊都看在眼里。
随着“党员积分制”在介休市的全面铺开,人手一张积分表,党员们的服务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义安镇沙堡村,86岁的老党员马如锦也有直观体会。
图为老党员马如锦正在读书。
“身体怎么样?”“有需要村里面解决的问题吗?”在马如锦家中,时不时有党员干部前来关照慰问。“党员积分制”开展后,村里包联党员会定期送学上门,还有年轻党员主动上门帮助打扫卫生。“感谢党和政府一直关心我!”马老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党建+传帮带”乡村振兴添底气
“先有邬城店,后有介休县”,这是谈论介休历史时,提及最多的一句民谣。过去的连福镇邬城店村,街巷坑洼,基础设施差,“有一次路过这里,发现垃圾池里结出了半大的西瓜。”连福镇党委书记孙文韬谈起这段见闻,颇为无奈。
图为邬城店村内街道的前后对比。
如今,走进邬城店村,一条条整洁宽敞的水泥路连村入户,农家超市、老年活动、文体活动等设施一应俱全,新修建的精美照壁让古村落的文化气息尽显无疑。
邬城店村的美丽嬗变,离不开村里党员干部的“传帮带”。
2021年,当邬城店村“两委”换届工作开始时,前任村支书李步良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心中有了一个推荐人选——张世忠。
张世忠是地道的邬城店人,在外打拼多年,但一直心系家乡发展,每次村里有事,他总是尽己所能,献言献策。推荐这位能人参选,继续带领村民谋幸福,李步良放心得下。
收到李步良的劝说后,张世忠的家人首先投了反对票,“村子里事务繁杂,操心的事比原来可多不少。”思索再三,张世忠还是决定参选,“就是想着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儿,把前任书记的政策在我手中延续下去,继续向好发展。”
抱着这样简单的目标,2021年11月15日,张世忠通过推选,正式上任邬城店村党支部书记。
图为新建的邬氏文化展览馆。
在荒废的学校基础上改建邬城店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邬氏文化展览馆,开展绿化、净化、美化工程……九个月时间,邬城店村迎来一次“大升级”。
上任以来,张世忠每次遇到难题时,74岁的老支书原家福便成了他的“导师”。
图为原家福展示自己的“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
去年七一前,原家福收到了“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1970年在部队入党,退伍后返回邬城店村,当了12年党支部书记。回忆起这段时光,原老动情很深,“组织信得过我!”
每次张世忠上门请教,原老都慷慨相授。“有一次交流着,没注意时间,转眼都过了12点。”提起这些,张世忠有些不好意思。
而对原老而言,被时常“打扰”也是一种幸福,“感谢党对我们的关怀和肯定,还能发挥余热,觉得非常光荣。”原老说。
“党建+红色传承”乡村焕发新活力
图为板峪村党史教育长廊。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板峪村党史教育长廊,来自邻村的范女士指着板画,给身旁的孩子讲述党史。
“孩子要上小学,马上就是一名少先队员了,先让他过来接受熏陶。”范女士笑着说。
板峪村位于介休市东南部,隶属张兰镇。噤师庙和三开戏楼这两处老建筑是村子悠久历史的见证。2016年,板峪村成为介休市首批“国家级传统古村落”。
除此之外,板峪村还保存着十几处革命人物故居,无数共产党员曾在这片热土上,抛头颅、洒热血。红色文化是板峪村一张响亮的名片,而红色基因早已植根在板峪村党员的心中。
“板峪多年来一直是红旗支部,从90年代开始,村里结合每月五号的党日活动,启动了党员百分制考核。”板峪村党支部书记王锦辉介绍道。
图为坂峪村档案室中保存的党支部工作记录簿。
走进档案室,自1990年开始的板峪村党支部党日活动记录、百分制考核记录资料都完整保存着,里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见。
近年来,板峪村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使用,以“党建品牌的特色化”为标准,积极修缮革命人物故居,兴建了主题公园、红色百米长廊,并筹划开设了“红色文化纪念馆”,介绍村党组织的发展史和各个历史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
图为板峪村红色文化纪念馆。
2018年,板峪村便被介休市委组织部授为“介休市党员干部现场教学点”。如今,前来参观革命故居、领会红色精神的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更是络绎不绝。
“未来,板峪村也将继续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让村民都能吃上‘旅游饭’。”以党建引领,盘活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铸魂”,王锦辉对此充满了信心。
“党建+产业”点亮乡村致富路
农村集体经济的“家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硬底气。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介休市依托各村的优势禀赋,推行壮大集体经济的多元发展方式,降家寨村便是其中的典型。
降家寨村位于义安镇西北部,北邻108国道,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不少村民购置了挖掘机、装载机等运输车辆,在工地做装修,干零活。
“自己出去找活,今天有干的明天没干的不说,价钱低,结算方式还慢。”村民的难处传到了降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降振国的耳中。如何能把村里零散的队伍整合起来,共同致富?成为了村“两委”重点讨论的议题。
图为聚力富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终于,今年5月初,降家寨村整合村里16台运输车,25台挖掘机、装载机和8支工程队,成立了介休市聚力富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和资金持股51%,20个村民股东持股49%,并确定市住建局作为“导师帮带”部门。
运行一个半月,公司已经承接了包括义安镇河道清淤在内的三项工程。从游击队转为正规军,统一管理的模式让村民的收入有了保障和提高。
今年以来,降家寨村立足村集体经济发展目标,打造了支部领办、资金入股企业分红、自主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培养四种产业发展模式,并由降家寨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和鑫参树煤化有限公司、介休市鸿基能源有限公司、聚力富村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签订了村企联营框架协议,相互扶持、共同壮大,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丰收”。
不仅仅是降家寨村,发展集体经济,介休市呈现出百花齐放、百村争荣的格局:
连福镇西狐村将山上的土地、荒地流转给工商企业实行统一耕种,既解决了撂荒地问题,又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
洪山镇下曹麻村积极发展壮大曹麻醋、豆制品等特色产业,仅曹麻醋坊的年销售额就达100万元,下一步还将兴建石墨面粉加工厂,持续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绵山镇坂地村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壮大乡村旅游产业,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的开幕推动了坂地村旅游、美食、休闲及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
党建引领聚合力,产业发展促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介休市正乘着东风,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介休样本”。
红星新闻记者 余兰 通讯员 韩芸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