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中途换老师”,明明是可以沟通的小事,为何风波不断?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2-08-28 19:37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由成都商报权威出品

>

记者 | 樊英

全文共2494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临近开学,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会让家长们难以淡定,“换老师”一定能排进前三名。

红星教育观察注意到,最近几天,从双流到高新,从民办到公办,都有不止一位家长反映:孩子班上换老师了,怎么办?

还有更不淡定的家长,甚至用了一些比较过激的语言和举动,来表达自己对“换老师”的忐忑以及不满。

因此,首先要旗帜鲜明地亮出第一个观点:任何偏激言语和行为,都应该被坚决反对!因为这对解决问题本身来说,毫无益处。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今天再来围绕“换老师”这件事,跟大家一起探讨下述问题:

·换老师真的对孩子学习会有巨大影响吗?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不换老师是否就是最好的情况?

·学校为什么会中途换老师?

·学校会怎么安排接任老师?

为什么要换老师?

怀孕、辞职、交流、整体发展是主因

最近两天,不少家长群都在传一张图片。图片显示,在高新区一所知名公办小学校门口,有少量家长聚在一起,用一种相对有些激烈的方式,表达了对学校换老师的不满,要求学校能给孩子们稳定的老师。

红星教育观察经过求证,图片属实。但是,换老师的原因,是因为“老师生病住院了,需要手术。”

大多数家长对此还是很能理解的,“老师都躺在病床上了,谁还会忍心为了所谓教学稳定,要求老师带病坚持呢”。

生病,只是换老师的原因之一。红星教育观察跟多位校长聊了聊,总结起来,换老师还有这么几大类原因:

1、女教师婚育

近年来,女老师怀孕生小孩,是小学换老师占比相当高的原因。孕假、产假,时间少则几个月,如果还跟寒暑假相连,多的甚至达到大半年。

某公办小学负责人告诉红星教育观察,受国家放开二孩、三孩政策影响,学校近几年申请产假的教师明显增多。尤其是小学,本来就是女老师居多,而且是年轻女老师居多,尤其又是语文老师居多。而在很多小学,一般又是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

这就意味着,换语文老师,在外界看来就是“语文老师+班主任”都换了,引发的关注就很大。

图源摄图网

2、教师聘用问题

一个不算冷知识的常识,就是现在教师的编制是有严格数量控制的,在无法解决教师编制的情况下,多数学校都是采用的校聘形式招聘老师。虽然多数学校在校聘老师的待遇上都提出了跟体制内教师“同工同酬”,但是,没有编制的保护或者说约束,校聘老师的离职尤其是年轻老师的离职,是比较容易的。比如这部分老师一旦考上编制,肯定就会离职。

3、学校基于教学的整体安排

这是一个偏专业的理念问题,但确实很多家长最难以理解的。

很多家长认为,由同样的老师搭班,然后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才是最好的。但是专业的教育人士会告诉你:这个想法并不全对。

图源摄图网

家长们必须认识到,小学跨度是六年,其间,低段、中段、高段孩子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因此,有些老师特别擅长解决低段问题,有些老师特别擅长高段管理,大家紧密衔接、做好学段配合,其实对孩子才是最好的。

比如,如果一个老师用管理六年级学生的办法来接小学一年级新班,显然是不合适。也好比如果把中学六年拉通,你是希望孩子在不同阶段遇到不同专业特长的老师,还是希望一个老师六年拉通呢?

或者这样来说,一个能教好高三的老师,未必能教好初一。同样的道理类推到小学,家长们是否会觉得好理解一点了。

所以,如果你遇到一所学校是把学段切开、并交由不同的专人负责,你应该感到高兴——遇到专业的团队了。

4、教师交流轮岗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本身并不新鲜,上海、深圳等部分区域都已开展或即将开展该制度。

尤其是北京,动作很大。今年7月20日,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提到,今年9月秋季开学后,北京所有区都将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

再来看成都本地。

8月24日,郫都教育发布《郫都区教育局关于2022年中小学教师区内交流工作的通知》,通知中小学教师区内交流工作安排。通知最后附有各个学校教师区内交流指标,郫都区内小学教师交流指标一共79人,初中14人,高中1人。

据红星教育观察了解,郫都教师区内交流,这并不是第一次了,2020年、2021年也都进行了教师区内交流。

家长们在担心什么?

不了解、不适应、不优秀

把原因厘清了,家长们是否会觉得更能理解学校为何会更换老师了。但是,理解归理解,家长们心里还是会担心。

担心什么呢?主要是两大方面——

一是认为原老师教学和管理水平成绩不错,担心换的老师不如原来的;

二是担心师生之间又要花时间磨合,怕孩子们不适应。毕竟,此前师生之间都是非常了解的了。一位孩子即将读四年级的家长就表示,老师和学生相处,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建立彼此间的亲密感和信任度,如果频繁换班主任,就意味着学生们要不断去熟悉新老师,适应不同的风格。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孩子只是换老师,而不是转学,不是从一个学校到了另一个学校。只要娃娃还在原来的学校,你就要相信一点,同一个学校的教师水平,即使有差异,但不会差到太大。毕竟,都是同样的标准在招聘,都是同样的培训流程,能有多大差距呢?

图源摄图网

其次,孩子们是否适应,或许是一个“伪命题”。家长们很多时候会有不止这一点担心,比如还担心孩子能不能融入集体,担心孩子学习能不能跟得上,担心孩子与其他孩子的日常相处,也包括担心孩子能不能适应新老师。这些担心,其实都是家长不能亲自帮孩子处理学习问题的一种焦虑的外在体现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叫“恨不得自己亲自上阵”。但是,家长一定要清楚,教育这件事,只能各司其职,不能越俎代庖。并且,“孩子不能适应”,很多时候只是家长的一种想象,在现实里,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比你想象的要强得多。

学校内部教学安排家长该不该干涉?

彼此信任、配合才是最好的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是一个被教育界提了很多年的观点,好在这些年来,这个理念已经渐渐成为了一个共识。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家校共育的推进中,有时候,家长越界了。更直白来说,就是家长有时候对校内的教学管理有点过于干涉了。

当然,这也算是教育领域长期以来的一个奇怪现象,就是人人都觉得自己很懂、人人都可以发表几句观点,所以,常常有一些非教育专业人士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拿着几段经历、几本书或者几个专家的零星观点就“开麦”,开始跟学校提种种建议,小到冬天要不要开窗户,夏天要不要装空调,大到要不要换老师,要不要开某一门选修课……

图源摄图网

听起来,这是一些家长的一片热心,但事实上,一些非专业、非理性的提议和要求,已经干涉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给学校带来了不少的困扰。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的提议没毛病啊,我家孩子就是怎样的,我有个亲戚的孩子就是怎样的。

能够从个案中去总结一些教育经验和道理,这个做法不算错。但是如果要把这个经验拿去对标学校的教学管理,这显然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因为教育是一个极为个性化的工作——你家孩子可能数学底子好,你希望老师超前一点,你甚至希望学校晚自习都拿来做题和考试,但也有别人家的孩子可能还需要补补差,希望教学节奏不要太快。

所以,有时候教育者们为什么委屈,就是这种众口难调几乎是教育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但越是众口难调,恰恰越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如果人人都可以指点几句,学校不论什么要求全部照单全收,那教学只会乱了套。

当然,反过来说,学校既然要家长尊重学校的决策,那也应该站在家长角度去理解家长们的担忧和焦虑,做好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甚至很多时候,学校应该去做好信息预判、专业引导等前置工作,及时消除误会。

就拿最近沸沸扬扬的“换老师”风波来说,大多数学校们显然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类事情,也肯定是知道家长会有担心的。那么,能不能提前告诉家长,然后坐下来,告诉家长“为什么换,怎么换,换了谁,后续将如何尽快磨合衔接,如何保障孩子们学习不受影响”。如果能提前打消顾虑,解答家长最关心的疑问,自然就不会发生家长们四处打听小道消息的事情,更不会因为信息偏差导致家长感到不满了。

这是个沟通的技巧问题,也是一个是否尊重的态度问题。

说到底,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家长一定程度上是“乙方”,他们只有信任学校这一个选项。但学校可做的选项明显多一些,而不是简单的一句“我是专业的,你必须听我的”。

END
排版丨水哥

2022成都儿童团升学公益服务季已经启动!

看不懂升学政策?找我们! 

想深入了解某所学校?找我们! 

在几所学校里纠结?找我们!

赶快加群,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