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被古诗词浸润过的孩子,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的淡定气质,一般的孩子是无法比拟的。对于孩子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生最好的底色!
11月2日下午,我们走进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采访了一位拥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特别是对诗词满怀热忱的名师。这位名师就是该校四年级的年级主任马玲莉老师。她为孩子及家长们带来了如何学习古诗词的思考与建议。
诗歌就是生活本身
马老师从事语文教育20多年,对诗歌鉴赏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她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对教育的理念,都融进了诗词之中。对于她来说,无论是眼前,还是远方,诗歌就是生活本身。
这20多年来,马老师带了好几轮的孩子:
一年级时,她身着旗袍,面带微笑,不紧不慢……走出校门口,欢迎一群欢腾的小家伙入校。
等到了六年级,翩翩少年一个个都有老师高了,而马老师依然是六年前的模样:犹如从诗词中走出来的女子,满腹诗书。
这,一直是珊瑚实验小学的一道风景。
无论春夏秋冬,马老师总能点燃孩子们对中华诗词的美好臆想。
马老师最爱的事情就是带着孩子们读诗。她说:“我总喜欢把诗歌放进我们的生活中,或者,我的生活一直沉浸在诗词之中,我们乐意在安静中去发现那些词句的美,去体察诗人的情感,与那些诗词在一起,与那些伟大的背影偶然相逢。”
传统节日也要诗意的过
“学生们的传统节日,大都是在学校度过的。”马老师总是喜欢带着孩子们极有仪式感地度过每一个传统节日,用读诗的方式去把每一个节日留在孩子们的记忆深处。
二年级的中秋,马老师告诉孩子们,相传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也说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中秋乃“秋收节”也。总之,中秋是其乐融融的节日。她带着孩子们读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镜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
三年级的中秋,马老师领着孩子们读李白的“娥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讲半轮明月,影镀青衣江的美景;读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一同感受弯月明露的美好月夜。孩子们感受到,中秋是生机勃勃的节日,充满诗画之美。
四年级的中秋,马老师领着孩子们读诗体会人间百味,“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也会读苏轼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还有婉约派诗人的忧愁月夜,李后主“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透露出无限惆怅和期盼。
五年级的中秋,孩子们已长成翩翩少年,马老师带着他们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她告诉他们,有些人无法相聚,但相距遥远,也能“共此时”。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纵然不能相聚,但依然能够共享月光。生活不完美,而希望从未远离。
六年级的中秋,马老师带着孩子们逐一体味存在于心灵深处的一些诗句,一起去想自己思念的名字,一起去体会,在人世间,我们都是过客,我们都是异乡者,我们都在寻找,都在经受“乡愁”的痛苦。这才是“千里共婵娟”的新意义。
同样的,清明、端午、重阳……每一个节日,马老师与孩子们都是在诗意中度过的。
人生有诗,此程无憾
马老师说,现在需要一种诗词学习与诗词素养积累的氛围,看看现在小孩子们口中的时髦词、流行语——“我太南了”“奥利给”“吓死宝宝了”等,很多都没有诗意了,也没有想像力了。
人们常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温柔可挡艰难时光。
是的,马老师深爱着诗歌,她的孩子们也深爱着诗歌。在她心中,诗歌是根植于生活的花儿与飞鸟,是养育孩子们的雨露和阳光。马老师从诗歌中走来,她安静又温柔,带着这群纯真无邪的孩子,滋润他们以诗歌的甘霖,让他们从月亮的阴晴圆缺,体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
马老师说:“诗词是我们的小舟,它带着我们渡过漫长的岁月之河。诗歌载着我,也载着我的孩子们,我们一起看两岸青山、看一江碧水……也许,孩子们还有很多不懂的词句,不懂的情感,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明白:我们人生有诗,我们此程无憾。”
对于此次少年诗词大会,马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平台,也是一次难得的相互交流机会,不论是对孩子、家长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如此。“我自然会鼓励更多孩子参与这次诗词大会。”
名师支招:
诗词学习生活化,烟火生活诗意化
2022年发布的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在课程目标上点名了“文化自信”,在课程内容的“主体与载体形式”中,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于首位。诗词作为中华五千年浩瀚历史中的璀璨明珠,是孩子们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食粮。
就此,我们邀请马老师谈谈她是如何指导孩子们打开学习古诗词的大门,以及家长们该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素养?
1、您是如何从孩子们踏进小学大门就开始用中国古诗词浸润孩子们心灵的?
如果说是浸润的话,就是从诵读《唐诗三百首》开始。记得孩子们刚进入珊瑚小学,我送给他们一本《唐诗三百首》,先选出孩子们易懂的、贴近孩子心灵的、富有童趣的诗歌。
孩子们感到诗人在替他们说话,在说他们能听懂的话,对诗词产生亲近感。只要有空,我就带着他们在教室里诵读。诵读多了,他们自然而然就背诵下来了。
因此,孩子们不会觉得学习古诗词是一种负担,反而还感受到吟诵古诗词本身的快乐。即使他们暂时并不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他们也能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一种节律之美、情韵之美。直到现在,我班上的孩子们都还保持着每天吟诵古诗词的习惯。
2、您为什么这么注重孩子们对中国古诗词的学习呢?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积淀,更是让学生的心灵与古代先贤的心灵碰撞,从而让学生获得智慧的启迪、精神的洗礼,让学生的生命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居”。
3、针对家长们应该如何指导孩子们学习古诗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①将古诗词融入到孩子生活中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对古人来说,一片树叶飘落尚能触动情怀,昆虫的叫声都可以激发灵感。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曾在李白、苏轼笔下熠熠生辉的明月、清泉、柳绿、花红仍然簇拥在我们的周围,诗意的生活实际上离我们并不遥远。
所以,家长可以将对古诗词的学习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当春暖花开之时,我们带孩子吟诵“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当炎炎夏日,我们又带着孩子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当秋风乍起,我们教孩子背诵“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当寒冬腊月之时,我们又可吟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当明月高悬的时候,教孩子学习“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这样既学习了古诗词,又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②将古诗词转换成孩子们具体的视听感受
所谓“转换”,是指“引导孩子们将文字形态的古诗词,转化为图画、声音、动作、故事形式等”。
诗歌最大的特点,除了强烈的抒情性,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所以,在让孩子吟诵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让他根据诗词的内容展开想象,把诗词中的文字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并且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比如孩子吟诵完《山居秋暝》,可以问问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仿佛听见了什么声音?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还可以再让他联想文字以外的画面,并把想象的内容加入、补充到诗歌当中。这样既能让孩子理解古诗词中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又能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训练言语表达。
总之,将古诗词的学习生活化,将我们平常的烟火生活诗意化,日积月累,这样自然就能提高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能力,提升他们欣赏古诗词的素养。
特别策划 / 红星新闻
图片来源 / 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