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日,四川省中医肺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22年度专家培训和标准审定会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顺利召开,会议审定完成了“中心管理章程”、“呼吸内镜诊疗质控标准”等5项质控内容的初稿,并进行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慢性阻塞性肺病(肺胀)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专家培训。
该中心的组长单位,由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担任。对于该科室的125名医护来说,这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未来,他们将长期起到带动全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肺病医疗质量提升的作用。
他们为何能够担此重任?
细心
不起眼的小事
是他们坚持做好的大事
秋日,早晨七、八点的太阳覆盖成都平原,万象北路早高峰短促的汽车鸣笛穿越楼群,飘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病房。新的一天开始了。住院的刘奶奶伸了个懒腰,而医护们总是步履不停。
“咳咳咳!”病床上,刘奶奶用力咳嗽了几声,将一口痰吐到纸巾上。
“大妈,您慢点。”年轻的女护士轻声提示。李阳轲医生拉着刘奶奶的手,说:“把您的痰给我看看。”
刘奶奶有些疑惑,因为对于常人来说,别人的痰液显得“恶心”,避之不及。但对于“搞呼吸”的医护,病人清晨的第一口痰液,却非常珍贵。“痰液作为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可以很直接的反映您病情的一个方面。”李阳轲解释道:“首先我们要看您咳得是否厉害,是不是干咳,然后观察颜色、粘稠度等性状。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你的病情。”
“你们医生辛苦了,真细心。”刘奶奶有点不好意思,说自己都还没刷牙。“这里的医生平均每天要看十几二十口痰。”李阳轲开着玩笑:“看习惯了就不觉得恶心了,主要我们要对您负责。”对于该科室的48名医生来说,看痰液是基本功。根据病情需要,还要将病人的痰液收集好送检。
刘奶奶患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由于合并有其它疾病,因而住院。经过一周的治疗,她的痰液渐渐从偏黄变成了白色泡沫状。刘奶奶说,她现在就认准了这个科室:“这里的医生护士都很细心,很负责,我这个人很唠叨,他们从来都不会厌烦。”
“不管中医、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看痰液这个细节,事实上关系到呼吸系统疾病的很多信息。”该科室陈云凤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这是基本功,为了患者的呼吸疾病早日康复,这是必须做好的大事。
责任
抗疫新冠肺炎
他们冲锋在前
不仅在日常工作中尽心尽责,当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更是冲锋在前、无畏逆行。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侵袭武汉。2月9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刘亮、李阳轲、王巍、吴季4名骨干医生白衣执甲,主动请缨出征武汉。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在汉阳方舱医院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他们加入的四川省第六批援湖北医疗队,共收治病人506人、治愈病人319人(重症80人)、转出病人187人,无死亡及返舱出现。
2月24日下午,一场特殊的5G中医会诊在四川和武汉进行。远程视频平台的一端,是汉阳方舱医院内的王巍和患者,另一端,是陈云凤领衔的专家团队。“啊,舌头伸出来,我看看……您每天食欲如何,怕不怕冷,出汗了吗?”隔着屏幕,陈云凤等专家为病人“望闻问切”,分别从病情研判、用药效果、影像学变化等方面进行认真研讨,为患者开出了中医药方。王巍将药方传给其他援助湖北医疗队员,根据药方配药,在多方协作下,不到2个小时患者就拿到了药。
彼时,这已经是一个有对抗新冠病毒经验的团队。早在当年1月11日,还没有“新冠肺炎”这个词的时候,王巍便发现了四川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当时,王巍作为首诊医生,得知患者接触的人群中有几人均有发热等相似症状,并且是武汉返蓉人员,呼吸科医生高度的机敏性让他立刻觉察到了这个患者有潜在传染性的危险,立即报告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立刻将这个患者隔离在发热门诊。在当时这完全是一个新的疾病,历经全市会诊、采集标本北京送检,期间患者一直在医院隔离病房接受诊疗,患者经中西医结合诊治病情得到控制,专业、规范的防护处置,没有出现漏诊情况,为城市疫情防控穿上了“防护衣”。
“因为他的几名同伴也有发热症状,结合胸部CT检查结果符合病毒性肺炎表现,我们判断其患病很可能是病毒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陈云凤介绍,自此以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完整的新冠肺炎防控应急体系。陈云凤率先采用中医复方治疗患者,为四川省首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施治并获良效。
此后,陈云凤作为四川省中管局新冠专家组成员,参加制定《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控技术指南》。她带领的团队,始终致力于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抗击新冠病毒,直到今天。
攀登
中西医结合
阻击疑难杂症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扎实了基本功、为病人做好了细节服务,在日常工作和应急工作中尽职尽责、迎难而上,才能明确疑难杂症的诊断,对症下药,才能攀登那些医学的高峰。
2017年,55岁的何鹏(化名)辗转多家医院后,其咳嗽症状依然没有被治愈。他的痰少,痰液性状并无异常,被其他经治医生考虑为普通的呼吸系统疾病。当他来到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馆就诊后,陈云凤认为其病症并不简单。“当时他咳嗽剧烈,表现为刺激性咳嗽,活动以后会出现气紧,胸部听诊可闻及Velcro啰音,肺功能提示弥散功能异常。”面对面地第一次看诊过后,陈云凤初步判断为间质性肺病(ILD)。
间质性肺病属于呼吸疑难病,涉及庞大的专业知识体系,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呼吸科医师,对间质性肺病的诊断亦面临极大的挑战,近50%的患者被延误诊断一年以上。经过高分辨率CT检查及风湿免疫等多种检查,风湿免疫科会诊,何鹏最终被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何鹏显得很沮丧,陈云凤详细的给他讲解了病情诊断和治疗方案,对疾病清楚的认识让何鹏对治疗有了信心。当时,抗肺纤维化的药物在我国还未广泛使用,对于何鹏的治疗,她采取了以中医治疗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案,经过为期20天左右的住院治疗,何鹏的咳嗽、气紧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出院后继续在门诊巩固治疗。
在癌症治疗领域,“五年生存率”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如果病人五年没有复发,可以认为临床疗效较好。何鹏所患的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死亡率与癌症相仿,部分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生存期不超过5年。然而经过为期五年的治疗,记者了解到,何鹏的病情控制良好,生活质量比较高,目前复查胸部高分辨CT及肺功能检查,病情相对稳定,预后较好。经多学科(MDT)会诊,建议继续中西医结合治疗,加抗纤维化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及复查。
据了解,间质性肺病的诊治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综合性医院呼吸专业发展的高度和难度。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对标国内大型ILD诊疗中心,长期致力于ILD亚专业建设,以期为区域内ILD患者提供疑难罕见病接诊平台,制定规范化、高质量的全程管理路径,并带动该亚专业的科研创新。
陈云凤主任团队长期致力于ILD方向的中西医结合实验及临床研究,已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相关研究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进一步加深科室内涵建设及拓展外延,计划将围绕“ILD的分子遗传学研究”、“ILD的临床病例大数据分析”、“ILD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肺康复研究”等领域展开科技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引领
带动起全省中医肺病医疗质量提升
不仅在间质性肺病的诊治方面建树颇丰,在肺康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节、肺癌等方面也有不俗的临床疗效和科研成果。由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成都市卫生健康宣传中心、成都商报四川名医承办的“城市医学名片·成都特色专科榜”大型评选宣传活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更是荣耀上榜!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榜科室名单
据悉,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设有4个病区,开放床位335张,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呼吸病学专科之一。该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共有人员125人,其中医生48人,护理人员77人。高级职称13人,副高职称8人,博士9人,硕士22人。包括全国优秀中医人才1名,省名中医4名,四川省中管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名,硕士生导师7人,目前陈云凤四川省名中医工作室和陈云凤天府名医工作室正在建设中,旨在培养更多的名医后备人才。
该科室拥有独立的高水平的肺功能室、支气管镜室、内科胸腔镜、肺康复室、二级呼吸病理生理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或功能室。拥有各种先进呼吸机、大型肺功能仪、电子支气管镜,氩气刀、冷冻治疗仪、磁导航等一流设备与设施,开展了气管及支气管支架植入术、支气管镜电磁导航活检术、经肺动脉导管局部搅碎并溶栓术等多项三、四级手术,其中前两项处于省内领先地位。积极应用中医药特色技术和疗法,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开展了中药汤剂、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穴位注射、中药足浴、揿针等多种特色治疗,效果显著。
科研方面,近3年,该科室主持及参与国际合作项目1项,申报成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3项,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3项等,也是药物与器械临床试验基地(GCP),可开展药物上市前的临床研究,紧跟最新的临床诊疗前沿,为患者疾病治愈带来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