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户回访,帮助不便出门的老人使用手机买菜
提起猛追湾望平社区这几个字,总能搅动成都人的热情:
望平坊是老成都记忆里“蜀地烟火人间”的缩影,更新归来的望平滨河路是市民游客热衷的打卡地,不足百米的香香巷被年轻人视为成都版“深夜食堂”……
这些标签背后,容易被忽略的是,它,也是一个典型的城心老旧院落小区。
成华区猛追湾街道望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琳说,针对中老年人居多、弱势群体居多、老旧院落居多这“三多”特点,望平社区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构建以失智失能预防、干预、照护服务为特色的全龄友好社区(下称:认知症友好社区),就是切入点之一。
2022年10月,望平社区邀请成都市生命关怀协会参与到该项目中,希望让这一体系在社区落地生根,解救“困在时间里的老人”。
很快,望平社区还将争取腾挪、打造一个社区认知关爱中心,就近为居民提供认知障碍、失能半失能的社区干预、居家上门服务。
“困在时间里的老人”
“这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长期走访中,黄琳发现,随着老龄化的持续深入,社区失智失能老人的情况越来越突出,“老人忘记关火、忘记关水、忘记回家的路等情况时有发生”。
一个数据,也从侧面证实了她的担忧:望平社区有2万多名常住居民,其中60岁以上的6000多人,80岁以上的1000多人。
认知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阿尔茨海默病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认知障碍,此外还有血管型、路易体型和额颞叶型认知症等。苏有城是成都市生命关怀协会理事长、爱恩康养·大熊猫基地社区医养服务综合体的负责人,他这样解释认知症人群眼中的世界:大脑出现损伤后,根据受损的位置不同,患者会丢失各种曾经习以为常的东西。这种丢失带来的恐惧,令他们本能地用声音、力气来保护自己。
苏有城一遍遍对遇到的病患家属说,“一切异常都是亲人发出来的需求信号”,试着去理解那些认知症老人异常行为背后的反应机制,从老人的需求出发,去和他们交流,一切异常都是有机会改善的。
正如2021年上映的影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认知症长者面对的,是逐渐支离破碎、失去对时间的掌控、让人困惑甚至恐惧的生活,对他们的照护,于家庭和社会而言,都是极其严峻的挑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成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376万。“光靠家庭、社会组织的力量远远不够。如果以社区为单位,以专业照护机构为技术、人才支撑,同时链接各相关组织或个人,五社联动,构建一套人人理解、人人参与的预防、干预、照护全周期服务机制,那么,这就成了一件可持续发展的事情。”苏有城说。
第一步:组建两支志愿者队伍
认知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十分重要。望平社区认知症友好社区计划通过3年时间,逐渐探索、建立一套可持续的运转机制。第一年,主要是人文环境建设和“早期预防”。
来自爱恩康养·大熊猫基地社区医养服务综合体的阳路雯与曾晓是认知症友好社区的一线工作人员,她们深度参与了前期人文环境建设和“早期预防”工作。
第一步,便是组建一支在地的认知关爱志愿者队伍。阳路雯告诉记者,首批志愿者共39名,“大多是五六十岁的社区孃孃”,她们扎根社区多年,熟悉这里的一切,有大量时间,且都是热心肠。
线下招募第一天,61岁的胥畹畦便成了其中一员。她也是院落楼栋长,负责的40户邻居,熟稔到不用翻记事本,也能详细道出每一家的具体情况。
胥畹畦的父亲也曾罹患认知症。“他总幻想有一天楼会塌掉,所以总是很焦虑、喜欢囤东西。比如,买好几袋米,分别堆在不同的地方。或是忘记如何做饭,将米直接倒在没有内胆的电饭锅内。”胥畹畦说,以前我和母亲总觉得他有毛病,会批评他。直至父亲去世那天,仍不知真相,这也给她留下诸多遗憾。
现在,她希望更多家庭避免这种遗憾。参加认知关爱志愿者培训,她了解了认知症早期十大症状、失智失能预防方法(践行“三个一”,即,坚持一项运动、培养一种爱好、结交一位好友)、及时干预的体系、专业照护的理念……胥畹畦的老伴每天都坚持游泳、画油画,以前,她觉得这都是些“无用的爱好”,现在她发自内心地支持。
除了社区志愿者,另一支重要的力量,是亲子家庭志愿者。
春节前,协会和社区一道,组织了12场认知关爱亲子讲堂,覆盖400余个家庭。每堂课上,苏有城都会给小朋友布置一个“课后作业”:给身边人科普,教长者如何预防。
一个月前,9岁的石头和妈妈在一次讲堂上成了认知关爱(亲子家庭)志愿者。课后,石头妈妈录制了一条石头科普以及教家中长者用手指操的方式预防认知症的视频。这条视频在她的朋友圈获得不少关注。
石头妈妈告诉记者,她的爷爷也曾罹患认知症。“当曾经最疼爱自己的爷爷突然当面大声质问你是谁时,这是非常绝望的一幕。”让更多人了解认知症并早早预防,她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的事情。
最关键一步:挨家挨户风险筛查
在苏有城看来,打造一个认知症友好社区,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服务体系三者缺一不可。要想精准触达每一个人,挨家挨户进行风险筛查,是最关键的一步。
入户筛查时,志愿者的“纽带”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负责筛查的共有5名志愿者,其中3名会和1名社区认知关爱志愿者配对,有了“熟面孔”,入户风险筛查也变得容易许多。
入户能发现大量问题。比如,工作人员为老人做饭时发现煤气一直未关;很多老人会同时服用数种药物或保健品,一些药物已经过期;一些家庭矛盾给老人带来长期心理压力,面临半失能状态;也有一些人因疾病或物理环境等原因,几年未曾下过楼。
在入户与持续回访中,他们之间也建立起信任与友谊。
去年12月,曾晓通过入户筛查认识了一位独居已60年的爷爷,爷爷生日那天,她和小伙伴送上了一个生日蛋糕。春节期间,爷爷给曾晓拨了20多个电话,一遍遍问她返蓉时间,希望邀请她一起过年。
还有一位70多岁的婆婆,因糖尿病并发症失明,每次做饭开火都要用手或筷子去感触温度,非常危险。回访时,阳路雯给老人做了顿饭,老人一直对她说:“你做的啥子哦,这么好吃。”这让她非常有成就感。
近3个月入户筛查,结果不容乐观。在有效走访的539位老人中,身体或居家环境存在较高失智失能风险的老人高达76.8%,21%的老人存在较低的失智失能风险。
要想可持续 就要依靠社区的力量
“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脑细胞萎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认知症可以通过创造一个安全的物理、心理环境来延缓或减轻症状。”苏有城说,在前期组建志愿队伍、入户筛查的基础上,“早期干预”也随之展开。
对于存在较高失智失能风险的人群,认知关爱志愿者将进行持续性回访。但社区之大,仅仅靠社会组织远远不够,也不可持续,这就需要社区本身具备这个力量。苏有城介绍,他们将遴选一部分志愿者,通过培训成为专业的养老顾问。养老顾问不仅要具备科普知识,还要具备法律、政策、医学等知识,懂得对片区老人的风险情况进行评判,并知道解决方案,提供供需的初级对接,比如申请长期照护险、对接专业照护机构等。
而针对走访中遇到的各类突出问题,如用药、法律援助等,社区和协会链接了川大华西医院门诊部及临床药学部党员专家,以及律师、芳疗师、音疗师等,开展“居家安全与适老化改造”“权益保障与法律援助”“慢病管理与用药安全”“芳香疗法与老年照护”等认知关爱沙龙,对老年群体进行家庭支持。
对于较为严重的家庭,苏有城团队则提供居家上门干预、照护服务。
“认知症干预的难点,在于要对它有充分认知,理解并相信患者拥有情感记忆,同时用科学的方法去推算分析患者的反应机制,再采取对应的方法。”苏有城用实际案例,来对这套体系加以说明——
此前,他遇到一位不停绕圈行走、不搭理任何人的长者,经过团队综合评估发现,这位长者曾是高中语文老师,爱看书,记忆中主要是年少时老家的场景。他便从家属处借来一些长者喜欢的书籍及老照片,对其居住环境进行改造,同时将工作人员全部换成年轻人,称呼也从“爷爷”变成了“老师”。调整后,这位长者可以安静坐下或躺下,也可以与人交流了。
人文环境建设只是第一步。黄琳说,接下来,望平社区还将争取腾挪、打造一个社区认知关爱中心,就近为居民提供认知障碍、失能半失能的社区干预、居家上门服务。同时,争取将失智失能防护服务和老年人助餐点、居家适老化改造、家庭照护床位建设、旧城改造有机更新、长期护理保险居家上门服务等结合起来。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图据受访者
/ 大家看新事 /
无障碍建设已经成为全龄段的需求
■中建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全龄友好无障碍设计实施导则》主编薛峰
构建认知症友好社区,全龄友好无障碍设计至关重要。
当下,无障碍建设内容已从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过渡到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从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公共建筑发展到无形的法规、制度、社会观念、公共意识以及文化建设。
近年来,无障碍“适老化”,儿童友好“适儿化”,信息无障碍“普惠化”,成为无障碍建设推进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通用设计、合理便利”这八个字成为许多城市无障碍改造的出发点。通用的无障碍设施,不仅针对残障人士,更需覆盖所有失能人群,对老龄化社会来说,老年人将成为最大受益人群。
无障碍建设其实已经成为全龄段的需求,人人都可能需要,所以要加倍重视。建设全龄友好的无障碍城市环境,不是为某一个特殊群体服务,残障人士听了也会高兴,他们并不想被特殊看待,人人都会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受益的一分子。
在成都,不仅在城市的交通门户、大型公共场所推广无障碍环境建设,街道社区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也在逐步延伸,帮助特殊群体越来越多地走出家门,积极融入社会。在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中,“适老”“适幼”“无障碍”等关键词也频频出现。从无障碍设施到无障碍环境,再到全面建设无障碍城市,成都无障碍友好的内涵逐步扩大,“坚硬”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温柔”。(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