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讨厌香菜日,那么,世界喜欢香菜日又是哪一天?
——今天的编辑 彭主任
一个雨天,两辆曹操,六个吃货,堵在一间名字没有任何修饰词的干杂店。门口靠边处摆了一张空桌子,一篮鲜鸡蛋,不像可以对外吃饭的地方。
“在这儿吃,这儿能吃?”
“就是这儿。”
“这儿有啥吃的?”
“不要慌,先等老板再找张桌子拼起都。”
桌子档头是一堆干杂货物,两旁也是货架。刚到的大件鱼丸,必须挪动位子,才能方便我们坐下,下脚多少有点局促。
幸亏我们早来一步,陆续有老主顾带着人往里探头。
食客大姐先交代老板李哥,“还能给我们找个位子吗?”再安抚犹豫要不要迈进店的朋友,“等尝到了,你就知道来对了。”
几乎同时,一位从七八公里外开车前来解愁的大哥,见我们初来乍到的阵仗,开口便是真心实意的肯定,“成都仅此一碗粿条,和我老家的是一个味道。”
大哥是汕头人,在店里买了十多年的东西。听到来自家乡的老主顾最高肯定,李哥脸上是默不作声的憨笑。
藏在干杂店的最深处,还没来得及做小吃的招牌、价单,也没有在美团、饿了么上架,只在荷花池做生意的老乡中流传。对不起,我们来抢食了。
每天早上八点过,送完小孩上学,李哥朱姐便打开位于解放西街的铺子,开始忙碌的一天。
清点、整理货物,开火,骨头和萝卜吊出大锅浓汤。另起一锅,八角、酱油将会为牛杂赋予浅浅的酱香。
午间到来前,点餐群中,已是一片沸腾。李哥煮面煮粿条,朱姐骑上电瓶车,挨着将打包的美味送出。忙时,一直将持续到下午两三点。
食客大多是在荷花池做生意的老乡,口耳相传。
但有时候,就连住在店后面的老乡都不一定知道,店里可以吃到现煮的粿条。直到老乡偶然间看到,第一天吃了一碗,第二天又连续来吃了一碗。
我们也是偶然知道的。两三年写解放西街的时候,?《你好,乡愁在成都哪里买》、?《荷花池的广东烧鹅潮汕鱼饭闽南小海鲜》里均有提到广东特产,都没有发现店里可以用餐。
顶多是初一十五,在拜神的重要日子,广东特产卖一些粿子,以及炸鸡翅。是的,店名就叫做广东特产。
李哥朱姐的店,主要卖干杂,粿条是后添的业务。“毕竟,我们店里什么东西都有,齐全”。坐下,点餐用餐,感觉就像在自家的铺子上吃饭。
粿条肯定必点,猪杂浇头、牛杂浇头的各需三份。
@土豆儿 看见冰柜上放了一盘炸鸡翅,“可不可以卖?”旁边还有一只白切鸡,“可不可以再给我们宰半只?”
暂时没有菜单,丝毫不妨碍我们点餐,准备将摊子洗劫一空。“还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吃的喃?”
没请小工,铺子上只有李哥和朱姐夫妇搭手忙活。来了买干杂副食的客人,食客帮忙喊一声,正煮着粿条的李哥,又从厨房钻出,招呼两句。“再请人就没得赚。”
粿条的浇头,可以根据喜好,指定添加。丸子、肉片、小肠、猪肝、虾饺……“只要有的肉,都给我们加点。”
碍于食客的突然扎堆,一共有十来碗,备碗不够,我们的粿条装在一次性打包盒中。猪杂的和牛杂的,汤底各不相同。
粉类爱好者@康康 嗦下第一口粿条,就是“好鲜啊”。一顿下来,连连说了不下十次。
猪杂粿条的汤底,清淡不油,品得出萝卜的丝丝清甜香。
本来我看见锅中花式翻滚的萝卜,很爽,还想要舀一块来吃的。李哥一把劝住,“吊汤用的,没味。”
喝到汤才懂,萝卜的鲜味,确实都煮进了汤里。
牛杂的汤底,基础仍然是骨头萝卜汤,但需要额外添加牛杂高汤。有一种红烧牛肉的鲜爽,味道更显浓厚。
虽然只是一碗简单的粿条,但每一口,都能吃到李哥朱姐一家的真情实意。
粿条是每周从老家现发货,口感软软,味道纯净,“比别的粿条更好。”
去过潮汕地区,也始终想再去的@土豆儿 说,“丸子就是那边的丸子,Q弹扎实。”吃一口,就知道是好的。
在潮汕地区,粿条更多是以牛杂为主。猪杂的实惠,物美价廉,使得它仍然广受欢迎。
对小肠的选择,李哥一家也没有马虎。
猪小肠在市场上踪迹难觅,每日得托卖猪肉的师傅从屠宰厂选货。杀出来,有苦味的,不能要。“粉子(潮汕人习惯叫猪小肠为粉子或粉肠)要香的才可以。”
白白净净的猪小肠,丝毫没有异味。轻松易嚼,至少得煮半小时以上。
粿条中的肉片,也不无讲究。前夹肉,切片后加花生油,不需要淀粉,便能挼出一片片的滑嫩。
而每个潮汕人都会做的肉饼,李哥一家也有自己的朴素心得。后腿肉经机器绞出后,比前腿肉更具有嚼劲。淀粉一定少加,多了就如同吃淀粉肠,差劲。
更多是保持食物清淡、纯粹的本味。看似简单,其实步骤依然繁琐。就拿粿条调味不可缺少的炸蒜,仍得是李哥一家现炸。
蒜末反复炸至金黄,火候掌控,稍微的不稳定,都可能造成炸黑炸失败。也有成品售卖,“但没有自家炸的味道香浓。”
对粿条,我们一共六人,五个人都赞不绝口,北方人@赫赫 默不作声。一问才发现原委,他把梅汁、水辣椒、沙茶酱添多了,毁了一碗好汤。
吃粿条的时候,你也可以调一个蘸碟,蘸食各色肉类。
四川人习惯蘸酱吃菜,但对美食,一口就能吃出好坏的@阿塔 说,“他们家,什么蘸料都不加,才是最好吃的。”
包括我们坚定要吃的白切鸡。广东特产店里的白切鸡,目前每日只做一只。
李哥坦诚,用的只是成都本地市场上买来的鸡,采用老家的做法,最简单的盐巴激发肉的鲜,咸味适宜,口感不水不柴,它仍然不失为一只优秀的白切鸡。
广东特产店里的品种不多,但每样都还算得上好吃。运气好时,还有老乡做的烤鸭。
@土豆儿 心心念念要吃的炸鸡翅上桌,也引发了“快吃快吃,不油”的哄抢。
和市面上网红的韩国炸鸡相比,风格完全不同。炸鸡翅采用的是汕头那边的做法,稍微裹一点淀粉腌制后,再炸。
外壳的淀粉极薄,脆脆的,吃得到面粉的香味。里面鸡肉依然保持了很嫩的质感。是炸物,但没有油旺旺,多吃两块也没心理负担。
最后,我们当然是吃得干干净净。汤喝了,放下,舍不得,又捧起来再干一口。
将干杂副食的区域匀出一些,做小吃生意。
广东特产的粿条其实卖了两三年,去年下半年,碍于有老主顾介绍过来吃饭,没地方坐,才在店门处增加了少许座椅,供堂食。
顺势,另谋出路,以真情实意的家乡美食,努力增添一些营收的新可能。
在我们2021年前去的时候,朱姐便在担忧,“现在都可以网购,寄送,很多像我们同类型的都倒闭了。”解放西街专营副食的店,广东特产是为数不多还在继续营业的。
20多年前,李哥初中毕业,因家里有亲戚在成都做生意,便从家乡广东潮南的乡下来到成都体验生活。
说起老公来成都、做起干杂副食店的缘由,朱姐直言“投错了行。”“真的是投错行。好多同时期出来的老乡,做化妆品生意,都发了大财。”
说话时,朱姐一直笑,一直笑。就像李哥在后厨时,也是一个劲乐呵呵的、用熟练的四川话说“我这里都没有收拾开。”“还有三个娃娃要盘。”
我们吃好后,准备往回走。
稍微得空的李哥,又从店里的货架抓出两包仙城束砂邀请我们品尝。束砂状如雪砂,是潮汕地区特色的传统小吃,类似于糖粘花生仁。
束砂有咸和甜两种口味。李哥朱姐在成都的生活,开的广东特产,生意有过起伏跌落,但随着小小一碗粿条的好评,又逐渐喜上眉头。
除了午饭的高峰期,下午四五点,附近接送小孩的家长,也会顺路来店里打包些炸鸡翅、白切鸡回去,添一个菜。
此时,李哥朱姐的小孩也会来到店上,吃晚饭,写作业。收拾完已是十一点,广东特产结束繁忙的一天。明天的粿条的鲜美,依然会准时到来。
摄影 | 赫赫、彭主任
今日编辑 | 彭主任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赫
花下面的猫猫
@隐逸之花
好多耳朵
@.e.
飞机划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