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意外,将他推到了死神面前——24岁的建筑工人在施工时从高空坠落,四肢因重摔而发生严重扭曲,皮肤大面积撕裂伤……
如果说医院是在生死较量场,那么急诊科,就是这个战场的急先锋。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的的全力组织保障下,开启“移动医院”、打开绿色通道,集结胸外、普外、骨科、ICU等多科室MDT力量,为这名建筑工人展开了速度与激情的大营救。
01
急!小伙高空坠落
快!移动医院抢先机
当日的9点35分,在接到120急救中心的指令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龙潭院区急诊科迅速派出「5G救护车」——成都市配置超高的救护车。可以说,帮助建筑工人李强(化名)打赢第一仗的正是这辆“移动医院”。
在这辆救护车上,装载了最新款呼吸机、除颤型监护仪、床旁心电图、推注泵、手持血气分析仪等设备。医生一边着手实施抢救,一边快速为李强进行了院前急救:监测生命体征、快速建立双静脉通道补液抗休克、抽取血液标本急诊化验……与此同时,在市二医院急诊科,抢救李强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急诊科主任唐勇启动了包含胸心外科、普外科、骨外科、ICU等科室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并通知各位专家到急诊科待命。
通过5G+医疗数据传输系统和高清影音系统,小李的生命体征信息和车厢内的实施情况,被及时传输到医院急诊科,一系列操作仅用了几分钟,院内的会诊专家通过5G系统提前了解到小李的情况,初步拟定了一套救治方案,并提前为其预约好了影像学检查机位,让患者上到救护车后就像到达了医院。
02
争分夺秒
开启绿色通道
9点43分,在小李进入医院之后,一场大抢救才正式拉开大幕。小李通过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直接送到了影像科完成了头部胸部腹部及左上肢右下肢CT检查等相关检查。在进入抢救室后,多学科专家团队立即就小李病情展开讨论,进行MDT多学科联合抢救模式。同时,急诊科医护人员为小李完善清创包扎,稳定生命体征。经过快速完善的相关检查化验,各科室专家讨论后初步诊断小李有失血性休克、纵隔气肿以及全身多处骨折,属于典型的“多发伤”病例。
所谓的多发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子作用下,引起身体两处或两处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的创伤,其中至少有一处损伤可危及生命。
就在会诊时,小李突发心率升高、血压下降,输注血浆、快速补液、应用升压药物后,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悬着的心稍微放松下来。
但是很快,急查血结果回报再次使医生们紧张: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体温低,这是多发伤最致命的并发症——创伤“死亡三角”。“如果不及时处理,患者极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唐勇主任说,经过专家团讨论,确定了对小李行尺神经吻合术,肌腱、血管、神经探查术、上肢肌腱缝合术的手术方案,且对每一个部位的手术衔接进行了详细的设计。
10点15分,小李被推进手术室。
10点30分,在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后,手术正式开始,多学科专家团之间密切配合进行手术。
13点03分,小李的手术全部结束,进展顺利,转入重症监护室做进一步治疗。
一个月之后,小李康复出院。
8分钟到达医院,32分钟上手术台……在小李的救治过程中,急诊科一直在争分夺秒。“这位多发伤患者的主要特点是急、重,但是因为抢救及时、检查、手术、输血、给药一刻没有耽搁,为患者赢得了生机。”唐勇主任说。
03
和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
“钢铁”战士练就硬本领
作为一个“全能”科室,急诊科不仅可以治疗各种急性外伤、急性腹痛、各种不明原因引起的休克、大出血、中毒、中暑、溺水、触电等,还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沿阵地。
科室每年病员就诊量约23万人次,救治各类危重病人1.7万人次。平均算下来,一天差不多要接630个患者,其中45个是危重患者,12个患者在入院前就能得到紧急救治。
急诊科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为生命争取更多抢救时间。2022年,急诊科出诊9000人次/年,院前急救响应时间平均2.1分钟,院前救治耗时平均9分钟,抢救室滞留时间平均60分钟。急诊科的快速反应、精准救治、安全转运,为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而在这些数据的背后,离不开急诊科医护人员反复的演练培训,才练就了救治的过硬本领。科室每年组织各种类型的应急演练,保障各类高危病种流程通畅,得到有效救治;每半年开展一次急诊专项培训和大练兵活动,以检验急诊医护的技能水平。2018年科室选派代表参加“百万职工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科室目前有2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9名成都市应急救援队队员,参加过汶川地震、九寨沟地震、泸定地震等救援行动,并在新冠疫情期间表现突出获得了成都市总工会授予的“工人先锋号”。
科室接收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大学、成都医学院、遵义医学院等高校的医规培生,每年60余人;接收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医学院等护理实习,每年700余人。
04
5大专病MDT
不断提升诊疗水平
无数的患者在急诊科转危为安,除了医生们精湛的技术,还和急诊科与其他科室强强联合,建立了多个MDT密不可分。
1、脑血管急危重症MDT
科室是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成员科室,依托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遵义医科大学临床硕士联合培养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作基地,中国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颅神经疾患协作组成员单位,脊柱脊髓诊治基地)开展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等脑血管急危重症的救,年收治脑卒中患者千余人次。
针对最常见的中风疾病,科室还与院内相关科室密切合作,开通了院内中风绿色通道,在最短时间内诊治中风患者。同时,急诊医学科正与康复科(四川省工伤康复中心)等科室合作,建设和完善一流的中风单元管理模式,包括神经重症监护、中风后早期标准化的神经康复,及脑血管介入治疗等,大大降低中风引起的死亡和残疾。
2、心血管急危重症MDT
急诊科作为医院国家级“中国胸痛中心”“中国心衰中心”“中国房颤中心”成员科室,依托心血管内科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设心导管室、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心功能室、心脏超声室、心脏康复室、远程心电中心,年心脏介入手术近5000台次,涉及复杂冠脉成形术,逆向CTO技术,IVUS和FFR血管评估,心脏再同步化(CRT)和心脏埋藏式除颤仪安置术、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及左心耳封堵、先心病封堵术、顽固性高血压、RDN术、肺及外围血管机械取栓术等心血管介入领域先进技术。
市二医院的院内绿色通道启动于2012年,与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共同构建了区域协同诊疗体系与快速运转流程制度,使一线社区的胸痛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
3、烧伤急救MDT
科室和烧伤整形科联合,组建了烧伤急救MDT。在接到烧伤患者之后,通过烧伤急诊MDT团队群,提前把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伤情发到群里进行远程会诊,并通知烧伤团队做好准备。
在患者到达急诊室后,急诊科的医生先进行初步的抢救处置,烧伤整形外科的同时进行会诊。会诊完成之后,通过绿色通道,完成相关的检查检验,进入烧伤整形外科病房进行进一步治疗。从入院到进病房,最快10分钟就能完成整个流程。
4、急诊皮肤MDT
急诊科和皮肤科开展多学科合作,由皮肤科的医生到急诊医学科坐诊。在治疗的时候,由皮肤科提供参考意见,急诊医学科采取具体的急救措施。
5、创伤急救MDT
科室在严重创伤围术期生命支持、预后评估方面丰富经验,是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医院创伤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的主要成员。此外,学组也利用5G+网络技术开展了针对急诊创伤病人的分层化评估与管理。
为了帮助患者就诊,急诊科设立了急诊咨询台,可以提前了解患者情况,经过初步评估可以将患者分流到相应的专科。
同时,在病区还可以进行一站式诊疗,不出病区就可以完成相关检查,例如心肌损伤快速排查、血气分析、心电图等,可以快速出检查结果,排查患者是否有心脏方面的危险。
————“探科”分界线————
接下来,小康妹儿带着大家走近市二医院的急诊科,盘点下科室有哪些“硬核技术”和“特色服务”。
【科室名片】
急诊科成立于1989年,急诊科共分为预检分诊区、抢救监护区、清创缝合区、诊治区及输液观察区五个功能区域,配备有高级心肺复苏机、监护除颤起搏仪、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及转运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自动洗胃机、心损检测仪、多功能抢救床、多功能救护车等一系列先进抢救仪器设备。
急诊科建立了24小时急诊绿色通道,为严重创伤及危急重症患者提供紧急、便捷、全面、高效的医疗救治服务。院前急救拥有全球定位系统的救护车及与120联网的通讯系统,救护车上抢救设施设备及药品齐全,及时救治和抢救各种类型的急诊病人。
依据卫生部的急诊规范化流程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分区救治,制定重点病种的抢救流程,定期优化病人就诊流程,抢救监护区熟练开展心肺复苏、创伤救护、除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床旁检查、检验等抢救监护技术。输液观察区配备有54张观察床,有一批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医护人员为门急诊观察病人提供高质量、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特色技术】
1.全自动心肺复苏仪
设备+背包小于10公斤,方便手提,能应付各种环境,其智能的操作系统能自动测量病人,计算胸腔大小和尺寸,不必输入病人信息和繁琐的手工调整,可以有效的节约抢救时间,能及时挽救更多的生命。
2.急诊床边超声对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
胸痛做为急诊科多发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及病死率高等特征,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破裂被定义为高危胸痛。快速准确诊断对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提高医疗资源合理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科室开展的急诊心肺五项检测联合床旁心脏超声应用于高危胸痛患者中,能迅速提供有价值信息,是临床诊断高危胸痛的重要措施。
【特色服务】
1、5G网络技术搭载的车载高清影音视频会诊系统
基于5G网络技术搭载的车载高清影音视频会诊系统,实现了“上车即入院”,医院专家实时观察车内情况,并与车内急救医生配合进行远程会诊,通过5G+医疗数据传输系统可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即刻传输到医院急诊科,医生分析诊断后,可以提前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创伤等高危疾病患者做出判断、沟通和术前准备,为成都东北片区的200多万人民群众提供快速、安全、智能的院前急救。
2.巡回医疗车
疫情期间,针对出门看病难的患者,急诊科医生通过24小时巡回医疗车,把医疗服务送到了家门口。医生可以给轻症患者现场提供开医嘱,免除了来回就诊的麻烦,而需要进一步治疗的重症患者,则可以安排尽快入院。
————“探院”有话说————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全力推进学科建设,全院所有科室实现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专(学)科全覆盖。目前已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省级医学重点(学)专科9个,市级医学重点学科33个,实现学科集群化发展。
四川名医编辑:谭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