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成都SKP开业以后,人气最高的不是奢侈品店,而是一家面包店,门前经常排着长队。这是一家上海面包店的四川首店,在店内的众多招牌面包中,有一款叫花椒法棍。当四川本土香料花椒,遇上舶来的法棍,口感变得丰富有层次,惊艳了不少人的味蕾。
混搭,是一种时尚秘笈。不管什么领域,只要混搭、跨界,就会显得很时尚。这种潮流卷到了美食界,花椒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本来是川菜标志性调料的花椒,近年来经常和各种面包混搭,碰撞出不一样的风味。
花椒法棍,左右滑动翻看 →
生活在成都的碳水狂热爱好者是幸福的。在各大面包房里,花椒+面包遍地开花,万物皆可混搭。光是花椒+恰巴塔,就有很多花样。花椒腰果恰巴塔,一口吃下去,能同时体会到花椒的麻香、面包的韧劲、腰果的甘甜,给人一记抚慰。
花椒贡菜恰巴塔,脆蹦蹦的贡菜,加上提味的花椒,口感之绝,充分体现了成都人的美食智慧。川味香肠腰果恰巴塔,一口下去麻、辣、甜、咸都在嘴里绽放,令人“百感交集”。
当花椒遇到法式面包,就产生了花椒牛角包,酥脆的外皮加上淡淡的花椒味,别有风味。作为巴黎生活、法式风情的标志性元素,法棍经常出现在各种时尚大片或电影里。当花椒遇上法棍,听起来似乎有些暗黑。但是吃起来,花椒的麻与香,让法棍彻底得到了升华,越嚼越香。
碱水面包本来是一款德国街头常见的传统面食,色泽深棕,颇有咀嚼劲,近些年来十分盛行。成都的面包店,也将碱水面包和花椒组了CP。
青花椒竹笋芝士碱水面包,因为有了青花椒风味,让粘稠的芝士+柔韧的碱水面包的口味更加融合。
至于擂椒春笋碱水棒,外表是坚硬的碱水面包,馅儿里是满满的笋丁和青椒,面包里整粒的花椒成为点睛之笔,加上让人“一边嘶哈嘶哈一边上头”。
当椒盐味与苏打面包结合,这款爱尔兰面包就有了灵魂,彷佛升级版的椒盐花卷,越嚼越香。美国人爱吃的贝果加了川式麻辣腊肠,就是“老成都贝果”,同样让人上头。
花椒+面包的组合不仅席卷成都,也在其他城市风行一时。上海一家面包店主打腰果花椒恰巴塔,有食客评价,“这是一个口感神奇的恰巴塔,满足了喜欢吃川菜的顾客对于咬下去一口川菜味面包的向往。入口花椒浓香,带来一种鲜美的口感,味蕾的碰撞,仿佛吃的是自带麻味的腰果。”
深圳流行辣香肠碱水球、花椒芝士碱水,是川味与碱水面包的搭配,花椒的加入恰到好处,让扎实的碱水面包越嚼越香,越嚼越带劲。
杭州的秋香面包系列,新奇地将花椒、茴香、腰果进行组合,妙处在于甜中有辛的小茴香可以敛住花椒的麻涩,少量的花椒达到余留的香气与麻味,加上香脆甘甜的腰果,呈现出馥郁迷人的风味。
南京的一家面包店则采用藤椒油,制成椒香味的恰巴塔,越尝越香。花椒榛子可可面包初尝就有浓郁热烈的花椒辛香,紧随而来的是可可的甜意与榛子的颗粒感,香气层叠于口腔,丰富而饱满。
作为中国香料代表,花椒气温、味辛、性热,拥有特别的鲜麻香气,典籍记载其“颗粒调和,百味俱香”。当花椒放入面团高温烘烤后,香气被进一步放大,辛麻的口感减弱,东方香料和西式面包源源不断地碰撞出新意。
长沙一家面包品牌的产品研发负责人发现,花椒自己的风味非常多变,并且有非常清香的味道。在对花椒进行打碎研磨的过程中,控制花椒碎的粗细程度,花椒的色泽和香气都有不同的变化。
焙烤后的花椒又呈现出不同的风味,从浅烘、中烘到深烘焙,每一个过程、每一种品种都会出现不一样的方向。从最初的清新花果香前调到逐渐出现焙烤气息,最后从鼻腔到大脑居然还有一缕清凉感,产生神奇的“花椒醉”。
她还尝试将花椒与酸味、咸味、甜味、辣味在烘焙中的融合。其中花椒玉米酸黄瓜恰巴塔,以酸麻味型为基调,面包的软润、酸黄瓜的脆爽、玉米粒的跳动、花椒的麻,味道的跳跃和口感的叠加,像爵士乐一般地流动和随性,简直就是“面包中的爵士乐”。
在中国古代,花椒是一种尊贵的香料。汉代的“椒房殿”,就是用花椒和泥涂抹宫殿的墙壁,味道芳香,可以保暖,也有防蛀虫的效果。汉高祖时,椒房殿是皇后的殿室,所以“椒房”也成了皇后的代称。
现在很多餐饮从业者意识到,作为曾经的昂贵香料,花椒值得被更精细地对待。以往花椒常常运用于火锅、水煮肉片等重口味菜品中,食客往往只能感受到麻,而花椒的芬芳气味和其他的风味被掩盖了。
这种情况在改变。近些年来,花椒特别是青花椒独特的花香、柑橘调,在西式的烘焙、餐食和甜品上大放异彩。在成都太古里,有一个法国奢侈品品牌开的跨界西餐厅,在法式炖鸽子肉招牌菜里加入了青花椒。
在成都其他餐厅,还能吃到青花椒炙烤低温牛小排、青花椒油封鸭、青花椒罗勒意面、莫吉托青花椒蛋糕等等,这种中西融合的创意,有效地激发了食客的好奇心。
纪录片《风味人间》提到:“人类对香料的追逐,在地球上开辟出了一条条路径,香气四溢,色彩纷呈,香味流转,气息交融,每一次相逢都开启了人与食物之间的一场艳遇。”作为中国味道的代表,花椒未来还有什么样的艳遇,让我们拭目以待。
图源:面包会有的Bakery、韩杰
部分图源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604226001@qq.com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苑海辰
审 校 | 陈凌 王越
撰 文 | 李翠华
排 版 | 周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