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大大小小的展览在城中各处长出来。在散步的路上,一些清爽、宁静、明朗的小展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这些小小的展览,灵感源自普普通通的日常,像雨后的蘑菇一样,冒出头来,再与周遭融为一体,提醒着我们,要更留意自己的生活,不管好坏。
01/
请问,几点了?
还记得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再书房吗?(戳?点击回顾《再书房,在田野,在厨房,在一起》)
·一家有菜园的书店 图源/再书房
最近这里的地上、墙上都长满了照片,作品出自一个叫Lifashi的姑娘,展览名叫¿Qué hora es?(几点了?)。
·店宠,白色毛发多的叫拿铁,另一只叫生椰 图源/再书房
为啥会叫这个名字呢,Lifashi说,“¿Qué hora es?”是西班牙语“几点了?”的意思 。
“几点了?”这句日常用语会被当作口头禅在不同语境下使用,但对她来说,问“几点了”很多时候是想记住当下发生的“时间事件”。
所以在这里的“时间”更多是一种感觉,多少有点念旧的成分在里面。
在拥有了contax T2这台相机之后,Lifashi人在哪儿,就会在哪儿拍摄。
“比如读大学时期的西班牙,放假乱逛的欧洲其他国家,和家人朋友出游的东南亚、澳洲的一些国家,工作出差的美国和现在生活的成都。”前前后后累积拍摄了3000多天了。
除了贴在墙上的摄影作品,一棵长满奇怪的小人儿的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在整理照片时,Lifashi观察到在她拍摄的人物中,大家的动作形态或者衣服穿搭都特别引人注目,但是放在一张照片里,小小的一个人就容易被忽略掉。
“我想将焦点放在他们身上,于是就用热缩片画了几十个被忽略掉的人物,有的是衣服搭配很妙,有的是动作形态很有趣。”
·Lifashi创作中
小人儿做好了,放在哪里呢?有一天,Lifashi和策展人降雨注意到屋子里的树干,树上长出小人儿,毫无违和感嘛。
·即将热缩的小人儿,和热缩完成后上树的小人儿
最让人惊喜的,是书店门口小小的菜园里也长满了照片。夜幕降临,月光混着灯光洒在上面,有种超现实的感觉。
整个展览与再书房的环境融成一片,彼此的性格和味道,互相渗透,互相加持。
“就像炒菜一样,既要看起来像一盘菜,又要能品尝出每种食材的风味。”他们做到了。
看完展览那天,我也思考起了时间这个概念。
我记得照片中有个穿着全套黑色服装,带着尖尖帽子的人,他隐匿在了自己选择的服装里。时间对他来说的定义,会不会和别人不一样呢?
在胶片里,时间凝固,让我想起一首来自立陶宛诗人索纳塔·帕柳莱特的诗:
从高处,从桦树的
枝叶间,花环月亮
向我房间注入
一溪银光。
我躺下,床罩上
溅满夜色中的锦砖。
我触摸时间蛇皮
爬行于分秒之间。
如此平静,只有钟摆
在钟的铸造中锤击,
向流逝的时间
再钉进一颗新的钉子。
·Lifashi作品
02/
树树,努力生长呀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认真观察过一棵树。
它的树干,它正在生长的枝桠,它的叶片,它的晴天雨天,它的春夏秋冬,它长了蘑菇,它穿了“衣服”……
清晨,一只鸟飞过,翅膀扑闪,蹭掉了一片新叶;有人在两棵树之间系上了绳子,晾衣服、挂抹布;又或是一只气球飞上了天空,卡在大树的“头发”间,一天天过去,逐渐干瘪,终于遇上大风,重新回到土地。
一到冬天,成都那些藏在老街巷里的树还会“长”香肠腊肉,也是一道独特的奇观……
艺术家蔡滨荟最近的街头小展「数数树」就观察到了这些树的日常。这基于她的长期项目「柔软生长」,而成都的“生长”,以“树”为脉络将城市观察微缩到了3个小空间。
我们与之相遇在庆云北街远近驰名的国际黄铺子「居间」。一个喝咖啡的间隙,抬头就望见黄铺子的墙头上支出了一根树桠。
再往里,便是从墙面上长出来的“小树”。
它们由艺术家蔡滨荟和王颖合作,通过材质、色彩、纹理、节奏的手工编织,将以陶瓷复刻的“树”与之组合,形成可视的图像。
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幅幅小画。
与真实的“树”不同,这些通过艺术语言转译的“树”有了手工的缠绕、嵌套,似乎多了一层滤镜,使之更加感性、可爱。
因为编织形成的方格,它们闯入了另一种秩序当中,材料模糊的毛边似乎又弱化了这种秩序,让整个展览看起来都毛茸茸的。
黄铺子鲜明的背景里,“树”们鲜嫩的色彩也显得特别乖。躺着、站着,随手一拍,都别具一格。
艺术家还在现场留下了一段影像资料,讲述了她们生活在城市里对“树”的观察,以及小展实验的由来。
就在黄铺子长“树”的时候,偶发的“树”也在画清池的门头上生长出来。
这是一个记录过程的动图,轻柔、精细、微妙,看上去就像青苔蔓延一般,将空间的名字包括右下角的英文逐渐覆盖。
就在两天前,画清池公众号发的文章标题前的数字变成了“01”,这家营业一年的空间就此告别公众,据说主理人在倒计时100天时就开始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标记。
又一个空间的离去,下一次重逢不知在何方。心中默默许愿这次偶发性的“生长”,能为曾经努力经营以及到过这个空间的人留下一点柔软的记忆。
展览的第三个空间在Whatever Cafe,在这里,蔡滨荟除了装置外,还呈现了她的绘画作品。
一张张以“树”为主题的小画贴在空间的白墙上,笔直的树、弯曲的树、孤独的树、热闹的树……
眼睛与之相遇,耳畔却仿佛听见了树叶的沙沙声,树啊,像一首春日的小诗,在咖啡的香气中流淌。
由于空间更大,编织作品也更加大幅,它们与咖啡馆里那张笑脸相遇,嘿嘿,让人忍不住也抱以微笑。
艺术家将收集到的树的残肢也用材料包裹,有了新的皮肤,树桠仿佛也获得了新生。
我不知道艺术家在哪里寻到它们,但可能命运本是被抛弃、烧掉又或是各种方式处理掉的树桠们被郑重其事地对待,以原来的形状继续得以舒展、生长。
树的残肢,作为展览的“主角”被尊重,观展的人,也将从中获得一种尊重。
各种形态的树,在这里都是独立的肖像,同时艺术家还在现场邀请观众也参与编织过程,一起为一支无名无份之树,重塑“肖像”。
目前,展览在黄铺子和画清池的实验均已结束,想要与之相遇的,不妨来到Whatever Cafe,小展的“生长”依然在此继续。
春日,一个生长的季节。
城市里的小空间在生长,街边的小展也在生长。它们的流动与变化,使得街头变得更加繁茂。
艺术流淌进日常,与观众面对面,一次买菜的偶遇,一杯咖啡的时间,一本书的间隙,不小心就闯进了一场小展。
不需要太多的发生背景,也无需过多解释和深奥的理论,那幅此时此刻存在的作品,曾经触动过你,曾经掉进你的眼底,曾经陪你晒过太阳,曾经短暂流过你的心间,激起涟漪,就够了。
展览信息
<¿Qué hora es?> Lifashi胶片摄影展
03/08-05/21(周二休)
再书房(金牛区星辉中滨河路4号)
数数树
03/05-04/28(周一休)
Whatever Cafe(锦江区顺江路23号)
#一个互动#
最近有发现有趣的小空间和街头展览吗?
欢迎评论区投喂。
● ● ●
编辑丨书书、牙尖儿
图源丨Lifashi 渡览行 、蔡滨荟、征科夫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成都抖音
今日头条丨一直播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