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高峰,从火车南站出发向南,人南立交大排长龙。天府大道北段的双向四车道和城市地铁正以最高的效率“传送”即将上班的人。
对大多数人来说,天府三街就是成都互联网行业代名词。这里是一线互联网大厂的集中地,互联网产业规模大、公司分布密集,腾讯西南总部、华为、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都在此落地。
老成都人常说,生活节奏过快的城南不是记忆里的“慢成都”;但对于天府三街的“早八人”来说,天府三街不止有互联网大厂、产业园区,它正逐渐变为舒适的“工作圈”。用天府三街打工人的话来说:本土文化正在赋能成都互联网行业。
在天府三街某金融贸易公司上班的何倩倩说,在天府三街工作,已让互联网思维侵入了她的生活。比如,她曾在午休时脱口而出:“不知道楼下馆子的菜单有没有update。”
其实,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黑话就呈现出井喷式发展。从“孵化”“抓手”到“赛道”“风口”,互联网行业的词汇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表达方式。
- 天府三街,互联网大厂的集中地。
如果用两个“互联网黑话”词语来概括天府三街,那么一定是——“生态”和“护城河”。
“护城河”的概念源出于巴菲特,他将企业比作城堡,而企业的那些可以抵御竞争的核心产品、理念、经营方式,就被成为护城河。
对于天府三街来说,可承载高流量的街道、基础设施就是这里高强度和快节奏的“护城河”。
对于打工人来说,天府三街的街道满足了他们快速通勤的需求;但在外人看来,宽阔的街道、少有座椅的慢行区域,让天府三街和成都老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许多老成都人总说“天府三街不像老成都”的原因。
- “混凝土森林”,
是人们对城南的初印象。
而“生态”的含义,是业务逻辑中相互缠绕的因素不仅没有影响最终结果,反而在纠缠后能够实现良好的自我运转,就如自然界的生态圈一样,复杂多样。
这是在天府三街办公的早八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摸索而出的日常模式。从早高峰开始,上班族涌入写字楼;即使到深夜10点,也能发现还有许多楼层灯火通明。
11点后的最后一班地铁上,也挤满了刚刚下班的人。这里每个人都脚步匆匆,仿佛只有工作,没有生活。
- 忙于打工的职场人,
或许会错过园区的小花园。
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想象一种语言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
这些源出于现代社会行业细分下的话语体系,正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能够的通过行业黑话揣测话语符号背后的行业运作方式。当这些术语、黑话降落在日常烟火中时,也意味着年轻人生活和工作的高度融合。
其实在天府三街工作的年轻人也逐渐找到了松弛感,肉眼可见地,天府三街正在完成社区感“从0到1”的转变。
用互联网黑话来说,具有社区感的咖啡店、烘焙店就是回答“天府三街为什么不像老成都”的“抓手”。
不知道具体从何时起,天府三街不止有全家、7-11这样的连锁式便利店,咖啡也不局限于瑞幸、星巴克。
- 天府三街旁的大源中央公园,
像是社区感的发生器。
- 对于互联网打工人来说,
周边的咖啡店更像公共休息室。
如今从天府三街地铁A口出站向西出发,还能偶遇不少这样的咖啡店。
主理人发达的“小飞机咖啡”,带着老街坊的亲切感在这里落地。发达有时候会去城南巡店,以便于开启与顾客的“P2P”的模式。
P2P是“peer to peer”的缩写,意思就是个人对个人,是互联网金融的术语。对于天府三街的咖啡店来说,P2P仅限于店主和客人之间的聊天模式,短暂的人性化社交正在快节奏的天府三街营造松弛。
- 其实,街道中的舒适感随处可见。
其实,天府三街本身就有成都的气质。
在初期规划时,匡晓明作为四川天府新区总规划师曾说:城市正在有温度地发展蔓延。
他注重“城市舒适设施”(urban amenities)的规划,在天府新区的街道上打造出一个能够让人感到舒适、放松,感受到城市以及自己生活品质的地方或者场景。
- 从慢性区域到植物景观,
都在为人们营造松弛感。
从天府三街的街道绿化,到城市公园,甚至地铁站口的网红花境,那些看起来不像成都的街道,从设计之初就贴合成都这座城市的气质。
那些用着互联网黑话在天府三街排队买咖啡的年轻人,正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融入这座城市,就像他们身处的街道一样。
高速发展的新片区,正在快速吸收一座城市的本土气质。
天府三街,也会走出它独特的成都气质。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苑海辰
审 校 | 陈凌 王越
撰 文 | 李柯薪
排 版 | 周佳欣
图 片 | 韩杰 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