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王亥宋群,书店展览越南粉,会在玉林诞生什么新物种?

YOU成都 2023-04-21 19:11

YOU成都

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

>

2023成都独立书店市集上,有人问王亥:新书店如果没人来怎么办?

他回答说:“那就‘卖’敬畏,敬畏本来就是产品。什么东西使人敬畏?不是一辆跑车,富二代有钱就能进入,而是有一本书如此朴实摆在那儿,你就进不去,被拒之于千里之外。”

Localand S/王笛·街头书店/三联思想库的摊儿摆在书店市集的三楼,那会儿这家书店还没开,是作为预览临时加入的,而他们的大本营,就在距离市集50米不到的玉洁巷。

这是一条正对着院子文化创意园的小巷,往前穿行,可直达玉林南路,翻过这条大路,再往前蹿蹿,就能听见小酒馆门前的热闹了。

玉洁巷不同,它退居日常,与热闹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似乎更具生活的分寸感,曾三仙米线、沥泉冰粉、野地诗歌精酿、公路商店、阿笨……晚春的夜晚穿行,空气里飘着食物的味道,空调水滴滴答答,日子似乎就这样蓬松了起来。

这两天,Localand S/王笛·街头书店/三联思想库的门头灯箱也亮起来了。它其实是位于街头两岸的两家铺面,由三个品牌构成,夹杂在一众中医馆、按摩店、快递站之间,自在且鲜明。

01/

三联思想库:

499+1,不卖书,卖书店

玉林的巷子里,好像很少看见有人因为赶时间匆匆奔跑,行人来到这里,似乎习惯性地踩着散漫的步伐东张西望。

王亥的街头办公室亥点设在玉洁巷有些日子了。尽管门口早就立了“非请勿进”的牌子,但还是有人不顾“禁止”往里打望,因为这个仅有十几个平方,却塞满书的办公间实在是太像一个小书店。

王亥呢,闲来无聊也会在街头打捞,就这样拥有了一群读伴,他们原本彼此都是陌生人,渐渐熟了,有时候会给王老师捎一袋橘子,而后便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阅读。

就这样,迷人边界“建立”又“打破”,书与街头成了媒介,装下了一切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终归流入日常。

刚刚立上店招的「三联思想库」与亥点隔着两三个铺面,它起源于一次对“拉康”的寻找。那是2018年的某一天,王亥因某个策划,急需“拉康”,翻遍了成都的书店,都没有找到一本。

他觉得气愤而不可思议,于是在宽窄巷子的三联韬奋书店做了“思想库”,“请”来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著作或导读,并在当年的世界读书日那天邀请城市里的青年们一起来重温经典。

2020年前后,在那些非常日常里,这个项目得到了延续,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形成了容纳500本书的思想库,更加确准地说,是20世纪百年承上启下的499本思想书籍+《读书》杂志。

终于开书店了,但好玩的是,王亥依然不卖书。

问他卖啥?答:“卖书店。”

他做了一个付费空间,30块钱扫码进入,可以呆一天,任意翻阅书架上的读物,又或是自己办公,王亥说,他想用这个空间来驻留这个城市的知识群体和自由工作者群体,又或是任何散漫在街头的闲逛者。

一面承重墙将本来就小的空间一分为二,「三联思想库」只占据了15m²,499+1,500本,摆满四个书架,外加一张长桌。

以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为主体,王亥说,他“请”来了“以赛亚·伯林”和“列奥·施特劳斯”打擂台,前者代表自由主义,后者代表保守主义,由此构成为20世纪带来深远影响的两大思想阵营。

另外的“1”,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读书》杂志。

1979年,《读书》杂志在创刊号上喊出了“读书无禁区”的口号,几乎成为彼时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坐标。

这本杂志以思想启蒙作为旗帜,关注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声音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可谓装载着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集体记忆。

杂志是月刊,印象中从未断更,出了40多年,王亥就看了40多年,至今依然记得那句听起来有些悲伤的话:“你可以不读书,但不能不读《读书》。”

他心中,有一个关于书店的最高要求,这是书店应该扮演的三个角色,一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二是必须转换为导读者,三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大众启蒙者。

现在,他正在尝试着在社区与城市读众中建构一个精神家园。为了让大众更加接近这500本书,他在这几年的筹备中,完成了20万字导读撰写,将自己转换为导读者的导读。

有人质疑,书店的内容似乎还是过于小众?

王亥坦言,确实小众,但小众会影响分众,分众影响大众。他说:“如果有一天,一个人在迷茫的城市里再次回归,他终于走进了「三联思想库」,只要有一个人还在这里读书,它就有未来。”

02/

王笛·街头书店:

一张历史学家的私藏书单

与「三联思想库」相对应,「王笛·街头书店」,也是500本书。

不同的是,它更像一家普通的书店,没有付费门禁,直接推门而入,买书又或是随意逛逛。

书架上,最显眼的是历史学家王笛近两年出的新书《历史的微声》。

他在这本书中写道:“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其实也就是我自己的阅读史。”书中包括了他所写的书评和综述,最早的书评可以追溯到1985年,最近的一篇是2022年,时间跨度达37年。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本书是在阅读上呈现了王笛的学术道路和思考轨迹。于是,以它为切口,起了一家主题书店,以书的实体,列出了500本属于王笛个人的私藏书单。

中学同学王亥在一旁开玩笑说,如果说,双流的正在筹备的王笛成都文献中心是“公安局”,这里的「王笛·街头书店」就是“派出所”。

有意思的是,在书架上,不仅能看到严肃的历史研究类著作,也能看到王笛老师的广泛杂食书单,诸如《香料之王》《雨林之行》《奶酪与蛆虫》《毛姆传》《林语堂传》《隐武者》等。

在《历史的微声》里,王笛就曾经总结了对阅读严肃史学著作以外的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书籍的心得。

其实,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微声”。

宏大叙事,帝王才是历史吗?王笛说:“历史学家要为民众写史,就必须听到他们的真实声音。”从《街头文化》到《茶馆》《袍哥》,再到近两年的《那间街角的茶铺》《历史的微声》,他的研究对象一直没有离开过微观日常及普通民众。

而这次的街头系列实验,无论是“街头书店”还是“街头办公”,都来自于王笛对于“街头”与“街民” 的微观日常生活史的叙事。

他说,想把学术研究请出了象牙塔,和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街头书店这个空间恰好把我们所想象的高大上的学术研究,转变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让我们普通市民也轻易可以接触到、可以利用,把读书作为一种日常行为。”

“虽然《历史的微声》那本书中涉及的内容和问题还是有相当的门槛的,”他预判道:“但是我认为我们就不能想当然的就认为普通市民对这些书籍都不感兴趣。”

03/

Localand S:

变小了,逛展嗦粉,早咖夜酒

三天前的一个榜晚,YOU成都编辑部坐在Localand S的吧台上吃了火车头越南粉,外加三块米卷。

在小巷灯火刚刚盖过最后一丝余晖时,舌尖上的米粉裹挟着甜辣的酱汁在口腔里乱钻,一口浓汤下肚,感觉一天的紧绷逐渐松弛,不知是美食带来的作用,还是场域转变带来的疏解。

那天我们去了三个人,餐台只有一副餐具样品,暂时用了一次性碗筷,工作间的锅里咕噜噜冒着热气,吧台上的人喝汤的喝汤,嗦粉的嗦粉,也是在那一刻,我们才知晓,Localand还要卖越南粉。

宋群团队的Localand来自西安,长期致力于在地文化研究,包括书籍出版、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地方记忆挖掘等等。

此前,我们曾经去到他们在成都青白江区的Localand城厢会客馆(戳?《城厢是一本卷着毛边的书,「Localand」是它的扉页》),这是一个包含地方记忆馆、艺术展场、社区营造、复古集市、在地美食等不同类型的新场景体验的复合型空间,总面积达4000m²,曾获得2021成都生活美学大赏“年度十大空间”。

他们在西安的Localand更大,足足有6000m²到7000m²,包含零售、餐饮、书店、博物馆、文创工坊、音乐空间等。

而这一次,他们搬来成都街头,在空间上,从几千平米微缩至几十平米,甚至是一个餐台,一个展架。

纵观市面上很多很多机构都是越做越大,Localand为什么反其道而行?

宋群将之称为一次“社会空间尺度”的改变。他说:“想在玉林这样一个市井气息浓厚的地方,真正深入到街区去做一个小型的迷你空间,所以它叫Localand S。”

它与两家书店融合,在有限的空间内,在不同时间段内,满足社区服务的不同功能。

比如,在王笛书店这边,每一位在吧台吃越南米粉的人,都将得到一杯免费的咖啡,到了夜晚,吧台也会为买书、阅读的人端出气泡酒;而三联思想库的身后,则是Localand S所做的一个本地微展;当然你还能在此翻到来自local本地的出版物。

·《市井西仓》本地系列

Localand西安、Localand城厢会客馆、Localand S,或许,不断延伸变化的后缀仿佛一种好奇心一直将Localand带向新鲜的场域。

而选择成都,不是因为其他,就是基于对这座城市的熟悉和喜欢,宋群毫不避讳地将成都称为“第二故乡”,"我们发现,很难找到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关系紧密到像成都这样程度的一座城市。”

项目负责人赵冰原也有同感,此前,因为城厢项目他一直驻扎在成都,最近半年,索性搬到了玉洁巷铺面后面的小区,在街头浪迹了半年,对面菜鸟驿站已经认识他了,每次只要有快递,大姐都会隔着一条街亲切地呼喊他的名字。

谈到两座城市,宋群说:“城市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人的差异,城市性格,也就是人的性格,成都与西安,一南一北,跨越秦岭两岸两端,它本身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人群,但他们都拥有活跃的市民文化。”

最近,他担任联合策展人的西安社区(艺术)实践季,邀请了不少成都社区艺术家和策展人前往参加。

而未来,Localand S也将成为两座城市链接的微型公共文化公共空间,虽然它很小,但不会妨碍它变得有趣。

一条街,三个品牌,挤在两个空间,形成了一个街头实验场域。王亥说,这叫打平伙,降低成本,还能达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我们可以将它比喻成一家“书的买手店”,由王亥、王笛、Localand根据自身视角甄选读物放在架上,但它又不止于书店。

就好像放在品牌之间的那个符号“×”,它代表着一种跨界演绎的未知可能。而若要说出它们共同的指向,那便是街头。

街头书店、街头办公、街头展览、街头咖啡、街头米粉、街头酒馆……或许,正如王亥所言,街头文化由衰落转向复兴,是一种“出走”。

而在这个街头实验场域,空间虽小,但除了主打产品之外,设计语言里最不缺乏的就是座位,因为它想最大限度地将人驻留在街头。

数字社会的当下,“出走”似乎正在成为自由工作者、数字游民,乃至于个体户的一种新工作方式。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正在模糊,也正在消亡,而它们又将在街头得以延展。

所以,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在街头读“思想”怎么办?

嘿,哪存在嘛!曾几何时,那些伟大的思想从街头诞生,而未来,它们也终将在街头生发、延展。

所以,想了解更多?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Localand S/王笛·街头书店/三联思想库

开业有请!

 活动信息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 ●

编辑丨牙尖儿

摄影丨官方提供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成都抖音

今日头条丨一直播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