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李柯薪
编辑 | 毛渝川
最近,小红书上的年轻人又开始了菜市场的漫游之旅。
其实早在几年前,菜市场就成为年轻人关注的城市空间。比如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将艺术空间融入其中;上海的愚园路公共市集,将菜市场和美术馆合二为一;甚至上海一家菜市场里还会卖口红、开网红餐厅……
但成都的菜市场却不一样。它并不靠“洋气”成为网红,而是给现代人提供各种正向的情绪叠加:知识强输入、疲惫被疗愈、肚子被撑满、想象被丰富……走进成都的菜市场,一切才刚刚开始。
从今年3月下旬气温明显回升开始,成都也正式进入短暂的春天。逛公园、周边游、户外运动也被列入本地人的日常清单。
但意料之外的是,这个春天,跟着踏青赏花的目的地一起火的,居然还有菜市场。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去菜市场寻找春天的照片花式出现,新春萌发的春芽、刚上市的樱桃、嫩气的藤藤菜都值得拍一张特写。
摄影 | 韩杰
菜市场上新也似乎比相继开放的樱花、桃花更有吸引力,季节限定的新鲜成为了年轻人找到春天的证据。在小红书、微博上,大批年轻人深入城市的街巷,像打卡景点一样寻找成都的菜市场。
菜市场似乎火得毫无缘故,这样一个社区生活的刚需地,甚至购物体验远不如大商超,为什么让年轻人如此着迷?
抚琴综合菜市场被网友们称为“成都二环最牛菜市场”。从二环路向西转入抚琴西南街,马路陡然变窄,车速也被迫降低。此时导航上显示距离目的地仅有300米,但路线开始变得曲折。或许是初来乍到不熟悉路况,我错过了抚琴综合市场的大门。
金牛区某社区菜市场 摄影 | 米艳
之后便发现,去大多数菜市场的路都是如此。它周围分布着城市最细微的毛细血管,街道两边树木成荫,街边有很多菜农就地摆摊,人流在车辆间穿梭。但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被小巷包围的菜市场就像是迷宫的中心,找到它需要迈过重重阻隔。
这家拥有300个摊位的菜市场,门口是一家卖玉米粑粑的小摊位,距它十多米就能闻到新鲜玉米的香甜味。那一屉玉米粑粑刚出锅,很快要就被抢光。若要等现做,还要等半个小时。
在逛完抚琴综合菜市场后,我发现了一个菜市场潜规则:整整齐齐码在入口处的蔬菜总是要贵一些,越往后走越便宜。但有趣的是,不少年轻人也和我一样,在社交平台上展现出了对“菜市场常识”巨大的好奇。他们把菜市场当成展览来逛,从不买完东西就走,而是徘徊于各个摊位之间,认真听摊主科普各类菜名。
美食从选材开始 摄影 | 韩杰
这也是菜市场之旅的第一堂必修课。在这个季节学会区分藠头和蒜薹,婆婆丁(蒲公英)和茼蒿才算菜市场的入门级游客,还有些年轻人逛一次菜市场就能认全春季独有的荠菜、马齿苋、水芹菜。
甚至不少外地来成都旅游的年轻人也对成都的菜市场抱有巨大热情。据说,给北方朋友解释青菜和土豆、茄子、青椒的区别,是本地青年的一大乐趣。
学挑菜是菜市场之旅的第二堂必修课。走到一个摊位前,告诉老板你要什么菜、打算怎么吃,他就能告诉你摊摊上那种菜最适合你。比如用来炖汤的藕要选中间段,小炒的选两头的嫩尖。甚至年轻人将自己从菜市场学来的挑菜技术整理成攻略,命名为“菜市场冷知识”上传带社交平台持续更新。
对城市中的新鲜事屡见不鲜的年轻人,反而在菜市场中找到了密集接受知识的快乐。就在我准备再去菜市场门口卖玉米粑粑的摊位碰碰运气,偶遇了一个穿着汉服的女孩,手里拿着刚买的绿豆饼。她也是被小红书种草特意来打卡的,趁着周末在菜市场实现短暂的半日游。听完她的打卡路线,我才发现菜市场背后还藏着不少顶级美食,是我还没探索过的区域。
走到抚琴综合市场背后的小街才明白,吸引年轻人走入菜市场的之外的原因,必然是美食的诱惑。对年轻人而言,场景也是判断美食重要标准,地不地道要看它是否藏于深巷,顾客是不是本地人。如果能遇到那种穿着拖鞋就下楼吃饭,吃完还要打包一份回家的食客,那就说明这是最正宗的本地美食。
图源 | 视觉中国
如果说之前来成都的人喜欢去玉林的街边小店去吃地道的成都味,但是如今他们更愿意去藏在社区小巷中的玉林综合市场排队买凉拌肺片、王牌嫩玉米饼、剪刀土豆。最新一期《十三邀》中,许知远对话了陈晓卿。他是《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也是那个对城市的菜市场着迷的人。他说这种“拥有民间生长力在的美食,你永远会觉得太过瘾了!”
而这种味蕾的刺激就像是美食界扫地僧,它们毫无装饰、不修边幅,甚至你会觉得有些使用方式不按章法,是剑走偏锋的好吃。
开在门口的玉米饼,基本是人手一袋,不少人直接一大袋称回家,玉米的香气很足,热乎乎的捧在手里,是属于小时候的的独特回忆。一楼的几家卤菜店都很受欢迎,红彤彤油亮亮的甜皮鸭,卤香四溢的猪尾和耳朵总是率先售罄。夹着糯米的桂花糖藕更像是南方菜系,却能在一众卤菜和红油香味中杀出一片天。软烂的藕断中夹着香糯的糯米,红糖的甜蜜和藕断的清香交杂。
图源 | 视觉中国
这些藏在菜市场中美食,延长了人群在这个区域停留的时间,这也意味着人们总能有更多经历探索周边的区域。这也是为什么菜市场周边的小巷总是充满活力。
青羊综合市场紧邻枣子巷,而有社区感的菜市场正给这条街带来无法用建筑复刻的松弛。年轻人可以在咖啡店和菜市场中自由穿梭。到了饭点就拿着咖啡,走到市场门口去开了四十多年的店里买个锅盔,边走边吃。
在城市中,比起那些被规划得井井有条的大型综合体,菜市场带着一种自发的生长力,它们往往行动力超群,是最有韧性的城市生命体。
和其他城市的菜市场不同,即使经历场景和空间的更新,成都的菜市场也保留着足够的“野生感”。
这种感觉来自于买家和卖家在长期相处中积累出的默契,它是一种远超于超市带来的稳定感与线上平台灵活性的社交魅力。在一座尺度逼仄、公共空间有限的老旧社区中,传统的菜市场除承担基础功能外,更是承载社区人人之间公共交往的重要空间。
也就是说,成都拆市场的野在于“复合性”。在玉林综合市场大排长龙的凉拌肺片旁边是一个卖床上四件套的小摊位。包括玉林在内,每个菜市场的周边都是其衍生业态,聚集着居民日常所需的小店和流动摊位。甚至,在青羊综合市场的门口还能看见磨刀匠在路边支起了椅子。一座菜市场,就能实现一站式购齐。
如果你在玉林综合市场能多停留一段时间,就能发现来这里的年轻人不止是打卡的游客,还有去市场三楼运动的年轻人。三楼是社区服务中心,乒乓球室、健身房都是下班后的年轻人时常光顾的地方。玉林的有趣就在于,空间的复合性让这里有着独特的城市景观。人头攒动下,是讨价还价密集的吆喝声,是剁肉馅的刀有节奏的撞击案板,是油炸土豆噼里啪啦的响声。它的色彩也是复合的,有饱经风霜已经褪色的店招、是嫩绿的青菜、是樱桃的红。
菜市场是色彩复合的城市景观 图源 | 李柯薪
而复合的空间往往意味着人群的复合型,不同年龄、不同代际的人会因为今天吃什么展开最直接的沟通,买菜的过程是语言和行动建立信任的过程。年轻人分不清藠头、小葱和蒜薹的差别,但能在一次次询问中得到明确的回应。菜摊的老板也会有忙里偷闲的时候,在自己的菜摊上自娱自乐。
这种喜悦是可以感染力的。周末在抚琴综合市场,一个菜摊的阿姨就靠着她明媚的笑容向我成功推销了西红柿。阿姨趁着下午清闲,将手机连上音响,播放着舞蹈教学视频,就在两平米左右的区域里边跳边笑自己没跟上节奏。阿姨看到我在远处张望,手里空空如也,还没选到心仪的菜,便直接向我招手让我来看看她的西红柿。
他们总能用自然而然的熟络让人放下陌生感和戒备心。我走进菜摊,各类蔬菜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也很湿润新鲜。阿姨的菜摊就和她这个人一样,像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她拿起一个放在中间的西红柿,指给我看嫩绿的蒂上生长出的绒毛,告诉我这是新鲜的标志,西红柿是今天新摘的,她的西红柿翻砂好吃。我在她热情地推荐下买了不少。
边走边吃,是年轻人逛菜市场的基本操作 图源 | 李柯薪
菜市场的治愈力远不止找回生活细节、体验感,和那些热情洋溢的对话。这种治愈会继续延伸到我们的厨房和餐桌。我把当天买到的西红柿拿回家简单凉拌,沙沙凉凉的口感触及舌尖的那一刻,脱口而出的是:“今年嬢嬢推荐西红柿可真吃。”
这就是菜市场,城市的公共空间,将个体生活和公众空间联系起来的瞬间。我们走入菜市场去体验一座城市的公共生活,然后在走入厨房去完成烟火气的私人订制。菜市场能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性格,烟火气的背后是独立个体,它承载的是我们生活中最直白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