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无论在天才扎堆的大唐,还是在几千年的古典中国里,诗圣杜甫都是排名第一的诗人、地负海涵的诗歌集大成者。
4月28日,在《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读书会暨四川大学出版社与杜甫草堂博物馆签约赠书仪式上,四川大学向以鲜教授谈到,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八至十世纪这三百年间,全人类最伟大的诗人。其作品《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由59个小节组成,重构了大众最熟悉、同时也可能是最陌生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
活动现场,关于近期ChatGPT等人工智能创作诗歌的话题,向以鲜教授认为,或许诗歌的结构可以模仿,但人工智能难以呈现诗歌的鲜活、想象力等要素,“至少目前看来,人工智能有写诗的能力,在诗歌评论上也做得较好,但还是无法与优秀的诗人相提并论”。
向以鲜:诗人,随笔作家,四川大学教授。著有学术专著《超越江湖的诗人》《迷宫与玄珠》《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诗集“我的三部曲”“旋律三部曲”及长篇历史剧《花木兰传奇》等。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纳通国际儒学奖、四川文学奖等。作品收入海内外多种诗歌选集。
以诗解诗突破传统传记模式
强强联合推动图书与阅读事业发展
2021年12月,《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这也是已在四川大学执教三十五年之久、曾出版多部著作的向以鲜教授在本校出版社出版的首部学术专著。
而评传中的“盛世”,可以理解成杜甫所生活的大唐盛世,亦可理解为杜甫用他的才智和卓越的诗歌创作,为我们展露了大唐盛世的侧影。除此以外,书籍的题目、视角和文字也都很新颖。
翻开书本,读者会发现,《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全书不分章,只由59个小节组成,这也暗合杜甫59岁的一生。并且,评传叙述大致按照杜甫的生平先后排列,每一节都是观察和理解杜甫的好角度,从《童年的剑气》《除夕赌徒》《长安诗歌道场》《一只金虾蟆》《第四种告别》《撒娇派》《诗人和艳情》……重构了我们最熟悉、同时也可能是最陌生的“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
《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或许,正如诗人、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谢冕教授所言:“当代诗人抒写古典诗人杜甫评传,展露的不仅仅是‘盛世的侧影’,也是汉语诗学最激动人心的侧影。”
此次四川大学出版社与杜甫草堂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旨在品牌推广、资源共享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同开展阅读交流会、少儿课堂、传统文化体验等活动。
合作协议签署现场
同时,四川大学出版社还将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草堂书院图书馆设立荐书捐赠专柜,并捐赠草堂书院一批图书,加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草堂书院图书馆建设,共同推动图书与阅读事业发展。
17岁少年开启杜诗苦旅,
站在巨人的肩头汲取精华和能量
热爱杜甫、研习杜甫、抒写杜甫,在向以鲜教授看来,或许是宿命。
1979年秋天,一个年甫十六岁的懵懂少年,从大巴山腹地一个名叫聂家岩的小村庄,考入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如今的西南大学)中文系。随后,在学校开设的关于杜甫研究的专题课上,这位名叫向以鲜的少年开始了一个人的杜诗苦旅。
回忆四十余年前,向以鲜教授记得,当时自己用清人杨伦的《杜诗镜铨》为底本,以平均每天背诵两首诗的速度(律绝可能会多至五六首),在约两年的时间里,背诵了一千四百余首杜甫的诗作。
这些年来,写心中的杜甫,是向以鲜教授的夙愿,但迟迟未敢下笔。
一方面,在中国古代诗人研究体系里,杜甫被视为最具诱惑同时又最具难度的“硬骨头”, 作传需要一览众山小的广阔视野,还要有读书破万卷的深厚学养,“我太喜欢杜甫了,也生怕写不好对不起自己的喜欢”。
另一方面,杜甫研究面前大师林立——为杜甫作传者不乏闻一多、洪业、冯至、萧涤非、朱东润、陈贻焮、莫砺锋等名家,都是熠熠闪光的名字,如何在这些光芒万丈的杜甫研究著作面前,保持自己的风格与风度?
2019夏天,在四川大学出版社编辑舒星女士的主持下,向以鲜教授以此契机,下定决心书写心中的杜甫。
读书会现场
向以鲜教授说:“回过头来看,这些前辈大师的学问当然比我好,但不一定有我这么喜欢杜甫。就算有我这样喜欢,他们也没有我这样幸运,因为我能站在他们的肩头之上,我能从他们的杜甫研究中汲取精华和能量,从而淬炼出属于我的杜甫之血与火。”
ChatGPT可以模仿写诗,
但缺少鲜活、缺乏想象力的诗歌没有生命力
最近,由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发布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起热议,其令人惊叹的内容创作能力之一,就是写作诗歌。
此前,红星新闻曾使用ChatGPT,让其模仿杜甫,为成都写了一首诗。
重阳节,成都繁华,锦绣城市,灯火通明。城中人来往,赏菊花红,饮酒唱歌,欢度佳节。山川秀丽,水草青青,四面山水,环抱四方。江河清澈,云霞缤纷,成都在此,盛世如画。城市明朗,人民热爱,努力拼搏,创造美好。愿成都永远,繁华富强,国泰民安,永久安康。
对此,向以鲜教授在活动现场谈到,自己一直都在关注人工智能诗歌写作,“至少目前看来,人工智能有写诗的能力,在诗歌评论上也做得较好,但还是无法与优秀的诗人相提并论”。
《盛世的侧影——杜甫评传》
向以鲜教授还表示,先不说诗歌好坏,诗人在生活中的鲜活体验,就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的——同一个主题,诗人早上和晚上创作的意境可能就不一样。相对而言,人工智能写作的诗歌,古典诗比现代诗好,“因为古典式的形式、韵律等要素,人工智能可以灵活组合,但即便结构可以模仿,诗歌的鲜活、想象力等方面却是人工智能不具备的,更无法强烈介入我们的肉体、介入我们的心灵、介入我们的当下”。
此外,在向以鲜看来,杜甫的诗歌是汉语诗歌的试金石,“杜甫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就是要来为汉语诗歌写作制定标准,而且这个标准涵盖古今和未来”。
红星新闻记者 李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