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冰粉是“老成都”,自助糖水就是“新蓉漂”
天府文化
2023-05-03 12:08
![]()
![]()
汤圆醪糟冰粉丨图源@吃出马甲线菌
实习记者 | 王卓
编辑 | 毛渝川
对成都人来说,记忆里蝉鸣不断的夏天,有一种声音他们格外期待——那就是阿姨们推着冰粉小车的沿街叫卖声,“卖冰粉啰!”消暑、冰粉,这两个词汇与夏季牢牢绑定。随着最后一波降温的结束,气温逐渐攀升,成都大大小小的冰粉铺又冒了出来。吃冰粉,要叫老板多放冰,再选上最爱的糍粑,和着葡萄干、山楂、白芝麻,跟红糖搅拌均匀后,一碗下肚,好不畅快!但很少人知道,冰粉的“祖先”假酸浆,是从遥远的秘鲁而来,扎根成都。除此之外,近年来,类似双皮奶一样的广式甜品,也纷纷来到了成都,成为了新一代的“蓉漂”糖水。各个城市有各个城市的味道,不同特色的糖水又汇聚成都。我们吃着各式各样的糖水,编码各个地方的味觉经验,也建构着独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
你最爱的那款冰粉是什么?是糍粑冰粉、芋圆冰粉、水果冰粉,还是经典的红糖醪糟冰粉?随意走进一家冰粉店,主料和配料多得让人咂舌。在你纠结的时候,热心的老板娘往往会推荐你来上一份“全家福”冰粉——不仅实惠,还能尝到各种配料,丰富的口感会像放烟花一样,在你口腔里精彩纷呈。若把时间往前拨个十来年,那时的冰粉还没有现在这么“卷”,有的仅是一勺红糖,以及少许的山楂和葡萄干。再往前一些,冰粉里甚至没有冰,只有冰糖和醪糟作伴。若还要往前一点,冰粉就得回溯到明朝。![]()
冰粉籽,也被叫作石花籽,原产于秘鲁的一种叫假酸浆的种子。据考证,这颗神奇的种子是被明朝大航海时代的船只无意间带回的。在明末清初的武阳西北部(今彭山区)时,一女子在采摘野果时,假酸浆的种子掉落进她的香囊。清洗香囊时,她发现口袋里竟全是透明的果浆,冰粉就此诞生。将冰粉籽扎在纱布里,放在清水里反复揉搓,等到没有果浆渗出后,就可以加入澄清后的石灰水“点”粉。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会进入到水里,形成许多气泡,冰粉才会有所谓的“呼吸感”。![]()
在没有冰激凌,也没有可乐,更没有如今满目玲琅的甜品店的以前,一大堆成都的小朋友最希望大人回家时,能带上一碗冰粉。用勺子搅一搅红糖,咕噜咕噜喝下去,甘甜冰爽,今晚便有个好梦可做。如今的成都,极尽繁华,但味蕾愈发挑剔的他们,并未抛弃给自己童年带来无尽酷爽的冰粉,而是把吃冰粉这件事发展成了一项新的“习俗”。盛夏时分,成都人会在散步时,不知不觉就走到冰粉铺,点上一碗他心心念念的冰粉。“暴风式”吸入后,拍拍饱胀的肚皮,这个夏天的仪式感才算到位了。成都人对冰粉的狂爱,让当年的一个个冰粉小推车也拥有了店铺。有媒体统计过,在奎星楼一条长度不足1公里的街道上,开了近20家冰粉店。![]()
肯钻研“冰粉经济”的店老板,努力提取来自蝶豆花、火龙果的天然色素,来提高冰粉的颜值,让它变得既好看又好吃。竞争实在激烈的情况下,就和一旁的火锅店、烧烤店捆绑销售。店铺们互通有无,倘若食客们在烧烤店点了冰粉,冰粉店的老板就会让跑腿的伙计亲自送货上门。来自冰粉的甜,完美中和了来自烧烤、火锅的辣。“甜辣”组合,让成都的老饕们折服不已。如果一桌吃着火锅的人,突然问对方还要再吃点什么的时候,不要怀疑,他们要么叫冰粉的外送,要不吃完后就得漫步去冰粉店,惬意一二。![]()
成都的美食为何会如此之多?一说气候温润,适合农作物种植;二说湖广填四川时,带来了许多食品原材料和各地的美食。各种原因下,蓉城成了享誉世界的美食之都,餐饮种类越来越多。餐饮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一家店若能在成都运营下去,把它开在其他城市的话,大概率也没有什么问题。成都因此成了他们的试金石。在糖水这一细分领域下,马太效应依然明显。和扎根在天府几街的蓉漂青年们一样,许多来自外地的糖水在成都这个地方生根发芽,种类也愈发繁多。说起糖水,很多人会想到广式糖水。杨枝甘露、双皮奶、水果西米露、龟苓膏……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糖水被移植到了成都,在成群的冰粉铺中,也能找到广式糖水铺的身影。![]()
口味包容性极强的成都人,对广式糖水敞开怀抱。但与冰粉不同的是,广式糖水铺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属性,且食客多以女生为主。原因无他,成都的广式糖水铺装修得都较为精致,在这种地方消费起来,难免不能像在路边吃冰粉一样随性。一旦拘谨,吃的时间就长,与旁人说话的时间也就越久。为了让成都的食客能像对待冰粉一样,去洒脱地喝上广式糖水,店家们想尽办法。在餐饮美食聚集地的书院街、玉林路,一些“自主糖水铺”在小红书上走红。豆乳奶冻、陈皮绿豆沙、乌龙桂花酿、椰汁西米露……店里这些甜品都是5元/杯,挑选后自助结账。这样的商业模式,破除了大家想吃糖水却约不到的人的尴尬。据相关媒体报道,生意好的时候,这些“自助糖水铺”一天能卖出上千杯。![]()
和冰粉一样拥有许多配料的,还有被苏轼誉为“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的海南清补凉。清补凉的食材大概有薏米、西米露、小汤圆等十来种材料,将它们分别煮熟后,加上椰汁和水果丁,食客们无需搅拌,拿上勺子就可以开动。兼具颜值和味道的清补凉,捕获了成都人的胃,一家开在银泰城的海南清补凉店曾是该片区域的外卖“人气王”。然而无论是海南的清补凉,还是广式的糖水,走遍了大大小小的糖水铺,你会发现,在成都的这些蓉漂糖水,往往是相对“人畜无害”的。在岭南地区,糖水的种类极其繁多,除了常见的莲子百合等,还有海带绿豆汤、豆腐糖水这些让外地人听了不忍皱眉的搭配。番薯糖水这种乍一看没啥奇怪的甜品,却要在烹煮的过程中加入姜片,海南的清补凉在当地可以和瘦肉、鸡肉一起慢煮,“番薯+糖+姜”和“糖水+肉”这种地域性极强的搭配,并不能被很多人接受。对于蓉漂青年来说,如何在成都感受到老家糖水的味道,且能吃到如番薯糖水这类几乎只被当地人接受的甜品,成了首要之事。![]()
吃为什么重要?吃是人的本能,除了维持人体的能量所需,在亲密性体验上,它远超视觉、听觉等感官。毕竟,食物要通过多重消化器官才能被人体接受。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外地人,被一帮成都的朋友带着去吃回锅肉、冰粉、粉蒸排骨等川菜及小吃。“吃了这道正宗的回锅肉,才算来了成都!”在这群成都人看来,哪怕看过大熊猫、爬过青城山、拜过大慈寺,你对成都的了解都只有一半。真要了解这座城市必须从吃这件事上入手:你得感受早上那碗肥肠粉的酸爽,中午的地道小炒,晚上的火锅,以及凌晨那碗汤色雪白的老妈蹄花。![]()
于是这个被各种成都美食“轮番轰炸”的外地人回去后,在某天夜里会回想起,在双流机场落地后吃到的第一道回锅肉,并感慨:“这就是成都味道。”美食,城市记忆,两者之间被味觉紧紧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寻根”这一课题上,对“老家味道”的追寻极为重要。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是这样描述味觉和乡愁的关系:“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断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这种味道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锚定漂泊千里之外的异乡,一头则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永远羁绊着的故乡。对家乡的思念,在味觉记忆的帮助下,有了具体的化身,它可以是一碗冰粉,可以是岭南的番薯糖水,可以是海南的瘦肉清补凉。小A大学毕业后,留在南京工作了2年,每到夏天的时候,她会格外怀念成都。在成都长大的她,往往等不及立夏就要来上一碗正宗的手搓冰粉。“在南京点不到手搓的冰粉,只能吃到用白凉粉调的冰粉。”小A给我们说。![]()
今年五一节,小A早早地买下回成都的机票。下了飞机后,她便找了家最近的冰粉店,吃完一碗配料满满的冰粉后,她才觉得是到家了,“就是那个味道!”我们生活的城市,在物理层面上,可以理解成空间(space)和地方(place)。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段义孚这样区别两者:空间是开阔的,自由的同时也有危险的气味;地方是个体熟悉的,相对封闭却更加安全。在这个层面上,可以把空间理解为城市的全部区域,地方则是家。出于本能,人们会建立自己的安全领域,形成自己的“经验”。这种经验的生成,依赖于动觉、视觉、触觉等感官,而味觉则赋予它丰富的情感特征。酸、甜、苦、咸、鲜,在五种味觉的共同编织下,城市形象和城市记忆就此形成。因此,提到长沙就是臭豆腐的鲜香麻辣,提到辽宁就是东北铁锅炖的豪爽,提到江浙就是龙井虾仁的清淡雅致。美食,是故土的乡愁,一道道地方菜的背后隐藏着城市记忆的秘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