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中重新发现成都

天府文化 2023-05-04 18:11

天府文化

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

>

摄影 | 韩杰
记者 | 李柯薪

运动不仅是为了健身塑形,在成都人眼中“有效运动”需要和城市场景密切联系。随着运动场景的增多,成都各类运动爱好者正在为这份关系注入专属的默契,就像环城生态公园骑行一圈,在街巷中慢跑打卡花式路线。城市的街道、广场正被运动者赋予更丰富的场景精神。

赵宸在公园的草坪中右手握住飞盘,膝盖微屈,将重心转向身体右侧,左腿迈出一个弓步,随后转体、手臂弯曲、手腕发力的一气呵成,飞盘便按照赵宸规划好的路线准确地飞向目标点。
这种玩法叫“飞盘高尔夫”,于2001年出现在日本秋田世界运动会后,它也成为正式的职业竞赛。其规则及玩法与高尔夫球类似,手为球杆、飞盘为球,而目标点就是球洞。相较时下流行的争夺赛,飞盘高尔夫更考验运动者的力量和控盘技术,这也是赵宸作为资深玩家偏爱它的原因。
今年26岁的赵宸,练习飞盘已近10年,属于成都最早一批接触这项运动的人。桂溪生态公园,就是赵宸常去的户外飞盘打卡地之一。加之,目前成都还没有专业的飞盘场地,稍正式的比赛都在足球场中进行。场地更开阔的公园便成为赵宸心中最佳选择,“飞盘在成都刚兴起时,就是在公园走入大众视野的。作为草坪上最吸睛的运动之一,很多路人被圈粉。”

周末玩飞盘的年青人群 摄影 | 韩杰
即使身处公园,不在专业的飞盘场地,赵宸也会对自己的发盘动作有专业级的要求。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个资深玩家的仪式感。
而飞盘运动的妙处,就在于它的随性和自由。即使是刚入门的玩家也能在一片空地上轻松玩转飞盘。相较于赵宸这样的资深玩家,新手或第一次尝试飞盘的人则会用其他方式创造仪式感。
梁家瑞是土生土长的成都男孩,他就是赵宸口中在公园中被飞盘圈粉的人之一。出于好奇,梁家瑞决定尝试一下这项新兴运动。从他挑选飞盘开始,就已经有了满满的仪式感了。
“在我的运动理念中,装备先行是不变的法则”,梁家瑞解释说:要选一个颜值和实用性兼具的运动装备,才能体现我对这项运动的尊重。在电商平台上挑选了许久,他终于选到一款心仪的飞盘。好装备到位后,玩飞盘的地点也不能马虎。他用了3天查看成都公园的相关攻略,“直到我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公园的照片,一大片绿地上有人露营,旁边的人在玩飞盘,远处是成都东站。”被这张照片圈粉的梁家瑞立即决定就去此处——东站绿轴公园。

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玩飞盘的年青人 摄影 | 韩杰

当时正值端午节假期,他特意选了一个晴天去公园,在一处坡地旁,便和朋友开始热身。同时,梁家瑞也开始给朋友讲解飞盘规则和基本接发球动作。明明是新手,却看起来像个经验丰富的玩家。
其实在来之前,梁家瑞做了很多功课。除了争夺赛之外,他还了解到“躲避盘”这一玩法。参与者分为两队,相互抛掷飞盘,被击中或飞盘落地即出局。简单来说,这种玩法就像飞盘版的丢沙包。当天在简单练习后,他们开始尝试4V4飞盘争夺,令他没想到的是一群新手居然打出了足球折返跑的配合。梁家瑞说:“运动的仪式感又不是走过场,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没有选择专业的场地,就要在其他方面下点工夫。”

都市雳人俱乐部乒乒乓乓运动 图源 | 阿发奇
当天,梁家瑞和朋友在公园中玩飞盘时同样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公共空间中的观看与被观看本身就是一种仪式。这就让成都的公园、广场成为寻找运动仪式感的最佳场所。这些空间大多连接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是成都人追寻阳光的必去之地,更是成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场景。
从1916年成都修建第一片网球场开始,稀奇事物就激起了成都人的好奇心。那些三五成群的时尚青年,带着色彩鲜艳的网球拍,一度是成都街头的风景。不打网球的民众也喜欢围观比赛,甚至给网球起了接地气的名字——“打毛皮蛋”。
新潮运动总是有足够的趣味性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在城市中的露天运动场景有高手的体育精神,有路人围观的仪式,还有爱好者的巡礼。

如果你在室外的乒乓球场上看到有人穿着成套专业球衣和乒乓球鞋,就基本可以判断他的“段位”不低。还有一些高手隐藏在人群中,他们穿普通运动装在一旁观战,当你看到他们手中的球拍在不使用时一直贴着保护膜,对球拍和球的质量都有极高的要求时,也可以确定他是高手无疑。
这就是洪州毅在成都坝坝球场中总结出的“识人法则”。他是一个90后成都男孩,打坝坝球原本是他的童年回忆之一,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同龄的朋友。但去外地上大学后没有遇到合适球友,这项运动也逐渐从日常生活中淡去。直到2019年回到成都后,和朋友打了几次球,开始探索成都的坝坝球场地。

九里堤北路社区的小朋友们都爱打乒乓球 摄影 | 韩杰
“我去过肥猪市街乒乓球长廊、抚琴路社区运动角、川大的户外乒乓球场,还有乐华路运动公园。成都的户外乒乓球场地太多了,在公园、社区运动角,甚至二环路高架之家都能找到球桌。”即使在路上有人在街头打乒乓球,洪州毅也要过两招。在他心中,去城市那些号称“成都坝坝球天花板”的场地打卡,更像是一次城市运动的巡礼,是他找回街头运动乐趣的仪式。
今年,打开成都人的朋友圈,满屏都被“长满了露营帐篷的郊野公园”“挤满了骑行者的环城绿道”,以及“随处可见飞盘飞过的街头”所占据。成都,这座公园城市也再一次以其独特的运动魅力火速“出圈”,成为坐拥2000多万人的“露天运动场”。成都人的运动仪式感也在飞速生长的体育场景中玩出新花样。

丸露营生活场景 摄影 | 韩杰
在成都,这些户外运动目的地既可以专业,也可以大众,既可以硬核,也可以文艺。那个爱打乒乓球的成都男孩洪州毅,在一番巡礼之后,终于在省体育馆的坝坝球场中找到城市运动的乐趣。于是他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打球的动态,短短几天就吸引来十多位年轻人。
“现在我每个周末都去省体育馆。从家出发,骑5分钟自行车就到了。”洪州毅一般选择中午时段出发,抓住午休的空档期能占到几个好位置。如果询问他为什么选择了省体育馆,他会回答:在这里不仅能和高手切磋球艺,还能在运动之余走入玉林东路,在烟火气中找到成都的细节。

郭爱美和乐克也在运动中发现这座城市很多“看不见的生活”,城市的体育场景也正被日渐多元的运动群体赋予新的活力。“参加骑行的新认识的朋友也在拓宽我们的固有想象,比如10月份的活动,我们骑友年纪的跨度就一下子扩展到了3岁到60岁。”
那次活动中,有一位骑友在自行车上加设了婴儿座椅,带一位三岁小朋友体验了成都的新老交替,还有两位60岁的“姐姐”,蹬着自行车在风中飒爽了一番。和以往不同的是,那次骑行也不仅是城市风景的浏览,还将看展融入到了运动中。

国华街运动绿道 摄影 | 韩杰
令骑友印象深刻的是,展览中青山周平表达的建筑理念是“寻找城市中消失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从城市里越来越在消失,越来越看不见了。我希望我做的项目把慢慢消失的,慢慢看不见的生活通过我们的建筑来让它被看见。
郭爱美说:“他一直坚持做建筑的理由,跟我们想邀请大家以骑行的方式去探索成都一样。”越来越多的城市细节和边缘都被人遗忘,郭爱美和乐克则希望人们能通过骑行成为城市变化的见证者,骑着单车参与到城市的细节中。
随着城市中的体育活动空间、运动消费业态的多样化,成都人热爱运动、享受生活的心才得以安放。那些有趣的运动方式、对小众运动的探索,不过是成都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们的生活仪式。

龙泉山骑行 摄影 | 韩杰

比如,在影视剧青睐的宝藏目的地西村大院,你既能看一场热血沸腾的足球赛,在高空跑道上走一走,也能钻进各种有意思的小店、艺术空间,感受乡村大院里的市井情怀与前卫创意的交织。在梵木创艺区,不仅有传统的篮球、羽毛球场馆,还有新型的电竞场馆。在这里感受运动气息的同时,又可以喝咖啡、打卡小众展、邂逅最热烈的音乐现场。
在运动中,城市不再是目的地导向的地理空间,而是一个可供探索的空间,即使是日常街道,运动偶遇景色也和在通勤时遇见的变得不同。人在运动时激活的多巴胺神经元,不仅能为人类来带快乐情绪,还能敏锐调节感官知觉。运动,让城市中的人们找回了生活的体验感。

运动设计装置 摄影 | 韩杰

这种体验感是丰富的,是肢体酸痛伴随一系列的精神愉悦。现如今成都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当人们没有充足的时间从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愉悦时,便渴望从一杯咖啡、一餐甜品寻找松弛,或者说是想获得更长时间的快乐。但生活真实的体验感不非如此,只有在复杂感受中获得的快乐,才真正具有价值。
对于当下成都人而言,城市运动场景的多元样貌,构成了一种以运动为导向的城市温度。在成都人眼中,运动仪式从来不是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装备、路线、公里数的优越感,而是在城市场域中感受真实的生活。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苑海辰
审校 | 陈凌 王越     排版设计 | 张国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