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以一条连贯的时间轴,用成都平原上的各类遗存,串联起天府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知所从来”,方能“思所将往”。历史的遗存,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路标。当我们回望之时,可以看见天府文化的源头;当我们前行之时,可以听见那一声声穿越历史尘土的提醒——我们是谁,我们将要成为谁。
图源 | 视觉中国
当我们站在历史长廊,
借文博以媒,
轻轻挑动跨越时光长河的门帘……
缘起篇·古蜀文明 城市崛起
成都有4500多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历经风雨,不断再生,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的重要都市。如此强大而连续的生命力,举世罕见。
璀璨多彩的古蜀文明,孕育了天府文化生生不息的优秀基因。
稻作文化、蚕桑文化、青铜文化、玉石文化、建筑文化……古蜀先民从岷江上游河谷迁徙至成都平原,高度物质文明和复杂社会形态的城市开始崛起。
淘尽泥沙,金光重现。四只神鸟,围绕着太阳展翅飞翔,首尾相顾,循环往复。金沙的古蜀人,将对太阳与神鸟的崇拜与永久长存的祈愿,经由锤揲、打磨、镂空等工艺,寄托在一枚太阳神鸟金箔里。天穹有日升日落,人间对光明的追求,永不间断。
金沙遗址博物馆 摄影丨袁义明
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无不展现了古蜀文明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独特性,但成都平原并不封闭。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十节玉琮,便是一件三千年前的“进口产品”。它的分节分槽形制、纹饰刻符和雕刻工艺,都讲述着良渚文化对古蜀人礼制系统的影响和渗透,同时亦映证了蜀地文化的包容,古蜀玉器正是在外来文化的推动下,繁荣发展。
枢纽篇·治水凿筑都江堰
秦并巴蜀后,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交融,千古工程都江堰,让水化为“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无上馈赠,灌溉出优渥富足的天府之国。
天府之国民阜物丰,声名鹊起。
蜀锦、茶叶、漆器……沿南北丝路走向世界。自此,成都先后享有“列备五都”“扬一益二”的美名,是古代长江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和北方丝绸之路三大经济文化带的交会点,往来交通,发达昌盛。
成都博物馆里这头体型巨大、粗犷古朴的石犀,也许曾见证“天府”历史的诞生。《华阳国志》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先秦时期,成都平原常有洪涝灾害,蜀守李冰带领百姓修建都江堰、疏浚岷沱,自此,成都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石犀传递着人们镇水避祸、消灾祛难的心愿,记录了成都平原生产技术的发展。
连杆型一勾多综提花织机(仿制) 图源丨成都博物馆
蜀地锦绣,享誉天下。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汉代织机模型,遥想当年,一经一纬,织就了“天下母锦”的辉煌。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蜀锦的发源地。学者依据模型复原的织机,还复刻了出土于新疆的“五星利中国”织锦,大量经长安运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制品来自成都,印证着成都工商业的繁荣。
万象篇·文化诗歌 百花齐放
成都经济丰饶,同时也文脉深远。
自古诗人例入蜀。文学大师群星璀璨,诗词歌赋高峰耸立,音乐绘画开宗立派,成都文化包容万千。
盘舞,盛行于汉至魏晋南北朝间,常用于宴飨。东汉七盘舞杂技画像砖,再现了舞蹈时有歌相和、有乐伴奏的情景。此砖所绘表演有“反弓”、“跳丸”和踏鼓舞,舞姿灵巧,杂技生动。原本风靡两汉中原地区的七盘舞,在成都平原流行,可见此地开放文化与繁华的社会生活。
文翁创办石室官学,蜀学兴盛,人才荟萃。一块五代后蜀残“诗经·周颂鲁颂”石经,书写了蜀地崇文治学的传统。四川博物院现藏有后蜀残石经六块,刊刻初由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进行,宋又补刊。儒家经典被官方刊刻于石上,以便家户颂习。内容共涉及十三部儒学经典,世称“十三经”,这是中国历史上儒家十三经的首次集结。
五代后蜀残“诗经·周颂鲁颂”石经(拓片)
图源丨四川博物院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人文气质,岁月的沉淀,让天府文化延续至今、生生不息。
如今,这座诞生了世界最早纸币的城市,持续创造着经济活力。李白当年看到的“万户千门入画图”,在更新的街巷和公园中徐徐展开。
成都,在融合中发展,在开放中屹立。它哺育创新和时尚,又充满舒适的烟火气。博物馆里的藏品,无言而有声,让成都的千年往事都有迹可循,同时见证着这座城市新的篇章。
成都千年之间,先辈们经历过的一切,化成了天府文化的审美和精神。他们留下的,是文化的宝藏,更是历史的责任。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很多人默默用几十年的光阴,尽自己一技之长,为使文物与文化长存,添上一块小小的砖瓦。
成都人,不仅建造了博物馆,也用智慧、勤劳与热情填满了博物馆。
点击按钮
横屏观看
入夜,道路上只剩下零星车辆,成都自然博物馆总设计师刘艺还沉浸在紧张的工作中——这一晚,刘艺需要完成布展“蜀山美景”的最后一环,让人们看到“星宿夜依傍”的蜀山夜景。
随着成都自然博物馆外立面的灯光亮起,如蜀山绵延的建筑轮廓被勾勒出雏形。馆内,一条玻璃栈道连接中庭天桥和东侧外立面,游人穿梭于山峰之间。
在设计之初,刘艺和团队为了还原蜀山奇峰嶙峋,将3.6万平方米的花岗岩石以70个不同角度的折面拼接,远观之下自然博物馆宛如立于城市中的雪山。
夜幕下的自然博物馆 摄影 | 张翔升
灯光穿过外立面上的孔洞,刘艺拿起对讲机呼叫中控室:“第一组射灯亮度降低些……”不断调试射灯光源方向和亮度,星光璀璨的蜀山夜景才得以出现城市之中。
此时,西昌的暴雨渐小。策展人张倩影和同事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旁的酒店中,刚刚准备完明天文物点交需要的资料。白天的时候,他们刚刚从成都冒雨来到西昌,只为即将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亚洲古国金属器中,有西南金属器的出现,展现出文明互鉴的完整链条,映衬千年蓉城的古典与时尚。
这次展览共展出268件金属器经典藏品,展现亚欧大陆不同文明和地区金属艺术发展、传播的轨迹。张倩影作为策展人,面对的是大量的文字资料、展览解说语和器物介绍。
文物点交的过程需要认真、仔细 摄影 | 张倩影
“从第一批文物入库开始,就进入了展出前的倒计时,每项工作都不能拖延。”张倩影看着已反复阅读过多次的来通杯介绍,依旧不自觉地将文档放大,手指着文字再读了一遍:来通杯又称为“来通”,起源于古希腊地区,是一种形制特殊的酒杯,形似兽角,底部多以牛、羊、狮等动物的写实形象进行装饰,并在兽首处开有泄水孔,常用于祭祀活动时注酒……
根据数据统计,成都目前共有博物馆17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56家、非国有博物馆116家。作为当之无愧的博物馆之城,成都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因为拥有了一座座博物馆就坐等好事发生,而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文博人用专业、热情与想象力填满了这座城市。
年轻人身穿汉服游草堂 摄影 | 韩杰
崇州罨画池博物馆的一角 摄影 | 普普
清晨,民间传统手艺人聚集在杜甫草堂博物馆,以竹篾编制工艺开始恢复重建杜甫的“茅屋故居”;
上午10点,专业养鹿人正精心照顾金沙遗址博物馆的30头幼鹿,他们正以此还原古蜀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境;
午间时分,古籍修复师也没停下手中的工作,一一修复虫蛀、鼠啮和霉蚀;
下午3点后,是博物馆客流最大的时候,博物馆的摄影师会在此时穿梭于人群中,捕捉人们凝望历史的镜头;
在宝墩遗址的考古工作站中,现场的勘探工作也没有停止……
关于博物馆的十二时辰,只是这座博物馆之城的细小切片。当我们在一件件展品前驻足,怀古抚今,畅想未来时,其幕后还有许许多多看不到的工作人员。他们正以自己的技艺与巧思,默默地为观众获得最好的参观体验做足准备。正是所有人的合力,让博物馆生出了殿堂般的光芒,熠熠生辉。
永陵博物馆 摄影 | 袁义明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苑海辰
审校 | 陈凌 王越
记者 | 毛渝川 李柯薪 王雪一(实习)
排版设计 | 刘苏阅 张国韵
图片支持 | 范犁 王进 张艳
红星教育·成都儿童团
成都联创众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
四川省博物院
成都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杜甫草堂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
成都考古研究院
成都永陵博物馆
拾野自然博物馆